周海宏:琴音美妙,让爱围绕
2022-10-12采写李美锟鸣谢德稻教育
采写┃李美锟 鸣谢┃德稻教育
弹钢琴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是出众的才艺,获奖的荣耀,还是愉快的心情?都说学琴的孩子要能吃苦,这个苦要怎么吃?学琴的基础又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知道琴童很苦,不少孩子是在哭着坚持学琴,并且这种现象基本上被父母认为是正常的现象。学琴真该如此吗?对此,周海宏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放松才是基本功
周海宏教授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打好学琴基础的基础是什么?是手型、坐姿,还是识谱?很多孩子坐在琴凳上一遍遍地重复着敲击琴键,被纠正姿势,流着泪弹奏,这就是打基础吗?这样就能打好基础吗?周海宏教授说:“对于学琴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放松。不论是学弹钢琴还是学习其他乐器,孩子想要掌握它、征服它、热爱它,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放松。尤其是弹钢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在一瞬间有爆发力,而因为紧张而僵持的肌肉根本无法达到弹奏钢琴所要求的精巧灵敏的发力状态。”
周海宏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很多钢琴名家的手型也并不能达到严格意义上的规范,但是他们演奏出来的效果是很经典的,这说明钢琴演奏的基础绝不是手型或坐姿,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孩子放松下来,从心理到肌肉,于学琴中感受到音乐之美,敞开内心接纳音乐,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意境,这样肢体才会慢慢地形成非常精准的力量控制,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将音乐情感表达出来。真正的好声音应该是用自然、放松、省力的方法实现的,不要舍本逐末,过度关注弹琴的规范,导致孩子一坐上琴凳就紧张。须知,放松才是学琴最重要的基本功。
孩子因为被爱,才会拥有爱的能力;孩子因为被爱,才会产生安全感,可以身心放松地去享受音乐。孩子会因为想表达爱,而努力地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让大家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快乐。
兴趣和喜爱铸就毅力
众所周知,想让孩子坚持下去做一件事,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勤奋的基础。当然,只有兴趣和勤奋也还是不够的,不论是学习音乐,还是做其他事情,想要做好,还需要持久性的兴趣和勤奋,这就是毅力。
很多孩子在一开始其实都是特别有兴趣学琴的,觉得敲击琴键发出美妙的声音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可是学着学着,孩子就对学琴没兴趣了。很多父母都问周海宏教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周海宏教授说:“要想让孩子有兴趣,一定要让目标有吸引力。很多老师都说孩子不爱练琴,对练琴没兴趣,但是大家发现了吗?好听的曲子孩子就爱练。那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留一些他喜欢的、好听的曲子作为练习曲目呢?”虽然音乐学习在基本功练习方面确实是比较枯燥的事情,但是练习基本功的曲子里也有孩子喜欢和不喜欢之分,如果老师和父母能允许孩子去练习他既喜欢又有一定技术训练价值的曲子,孩子的兴趣就能不断被“充值”,还能将勤奋和坚持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形成音乐学习中最需要的毅力。
其实大部分孩子之所以一开始想学琴,就是源自他感受到了音乐之美,所以要坚持以美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原则。当目标有了吸引力,孩子就能坚持下去,从音乐中汲取养分,又在音乐中输出自己的情感与态度。
在音乐中收获爱的力量
一个人想要活下去,一定要认为生命有意义。想让孩子坚持学音乐,那也一定要让他感受到音乐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周海宏教授说:“一些父母在孩子音乐学习这件事情上,给孩子确立的价值取向就是战胜他人,获得比赛的好名次。如果孩子是在这样的目标之下进行的音乐教育,就会失去对艺术的热爱,享受不到音乐带给他的快乐。更有甚者,有些父母还喜欢用比赛成绩给孩子‘贴标签’,一次失利仿佛天塌一样,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在那一刻都黯然失色,孩子还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吗?他还会觉得自己是被肯定和需要的吗?他可能会怀疑人生,原来父母需要的是优秀的他,而不是失败或者有缺点的他。”
周教授谈起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感慨于很多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热爱音乐而踏入这个领域,是因为身后一直有父母拿着“小鞭子”抽打,不得已才走上了这条路,但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弹错一个音符、一次比赛失利而懊恼自责,对自我、对人生都失去信心。他建议所有的父母都不应该忘记自己让孩子接触音乐的初心—音乐应该能让人更快乐、获得慰藉,应该能让孩子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美好。
孩子因为被爱,才会拥有爱的能力;孩子因为被爱,才会产生安全感,可以身心放松地去享受音乐。孩子会因为想表达爱,而努力地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让大家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快乐。所以,爱和被爱,才是能结出音乐之果的根本。让每个有琴童的家庭中,都萦绕着充满爱的美妙琴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