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演奏中的手型问题
2021-09-12朱文静
朱文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家,他们凭借优秀的演奏,深受海内外人士的赞许。现如今,中国有超4000萬的孩子正在学习钢琴,占全球总数的80%。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已不知不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钢琴热”,中国的钢琴教育历史只有100年左右,实际上是从1985年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钢琴的黄金时代,当时很多家长千方百计地买来钢琴给孩子学习,那些优秀的钢琴大师就是当时孩子们的学习偶像。让孩子未来成为一个钢琴家被视为一件非常有前途的事情,也是大多数家长们的梦想。
众所周知,钢琴弹奏的第—线工作是由手指来完成的。根据手的生理形态和乐器的键盘结构形态,必然产生出适应弹奏需要的手指触键的态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型”。手型是钢琴演奏的基本形态,保持良好的手型,能够帮助你顺利完成钢琴中的各种技巧,提高演奏效率,避免由于不良习惯所造成的演奏困难,特别是到了高难度技巧,更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但是手型绝对不是单纯模仿出来的。遇到过很多家长在一起交流:老师,我的孩子手型掌关节凹陷,第一关节折指,弹琴塌腕,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呢?手型是不是非常重要,还是说这个手型会影响我们的弹奏,在演奏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作品的完成度不高,真的和手型有直接关系吗?同时伴随着“钢琴热”的风潮,越来越多的低年龄段的儿童加入其中,这些儿童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均还不成熟,我们又该如何给他们强调手型?我认为,归根结底,教师的心里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所有的手型标准都是建立在你的演奏过程当中,是来为演奏服务的,而不是说为了摆拍,为了做手型而做。
我所讲究的手型,首先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能进行演奏,尤其是低年龄段儿童。幼儿(初学者)手指大都很软,力量较弱,手型容易塌陷。弹琴时手型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分强调手指的标准化,不但伤害到孩子学琴的兴趣,严重时还会损伤手指,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孩子必须通过生长发育及适当训练,手指独立达到一定强度,自然就会形成一个较好的手型。
演奏其实也是形成手型最直接的一个方式。初学钢琴的孩子,正处在学习的基础阶段,我们强调培养正确的基本手型,是因为为了适应钢琴键盘的排列结构和弹奏技巧,需要人的手和手指具有—种有利于弹奏动作和弹奏力的运用与传送的正确状态,这种状态要最符合人手的生理条件和手指动作的生理机能。我们很多老师在入门和基础阶段强调的所谓正确手型,比如说手里握一个苹果、握一个鸡蛋等等,这些都是对的,但是这些只是基于孩子在上前五节课的时候,给他一个简单大致的学习方向,这些引导更多的是让孩子认知钢琴,对钢琴的弹奏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可视为绝对的、—成不变的东西,把手型的好坏定为弹琴的好坏标准,这是绝对不可取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具体地讲解正确手型的基本要求,就不至于让学生产生误解,甚至走入极端。
我们在教学中,其实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让演奏者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弹琴,在接触曲子接触钢琴的过程中,慢慢地去成型。将手型和“放松”结合在一起,在弹的过程中,能否发出真正的好的声音在于你手指的支撑力、你的掌关节的支撑、第一关节的支撑、指尖的支撑等等。所有的钢琴基础练习,比如《哈农》《车尔尼》等练习,肯定是对手指的高抬指、掌关节的支撑点有帮助的,它就是在练习中提升手指本身的机能,而有的老师一直在纠结,把手型当成一个话题去说,一节钢琴课甚至讲成了医学解剖、医学定型,还类似于健身教练一般,必须矫正你的姿态过来。手型要怎么做到,把手型做好,那么曲子才能弹好,一直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手指凹陷、折指这些方面,难道那些没有折指,没有关节凹陷的学生就弹得非常好吗?我想也未必。过分强调手型,很可能使学生变得更加僵硬,最终结果就是弹琴很不自然,弹不出很美的音乐,忽略了音乐本身,忽略了孩子的初心,没有真正地去弹琴。
不是我们做好了所有的手型,就可以把钢琴弹好的。你给孩子提一个很高标准的时候,比如我们弹一首曲子,那么这首曲子的线条要怎么处理,音色怎么处理,如何去通过自身技巧找到音色感,这个跳音我们是弹跳音还是顿音?是应该用反弹法还是沉下去弹呢?让孩子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把教师自身的标准提高,把孩子自身曲子的演奏能力提高,在完成高标准的演奏过程中,慢慢他的手型、支撑点就会更好。
手型不是不重要,而是说手型问题不是我们弹琴的最终目的,手型是在我们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只是将手型“死磕”到底的话,就不是在弹钢琴了。初步学习阶段,手型必不可少,但是它不是唯一标准,我们需要更多地带着手指技巧走,逐步形成有个人鲜明特色的手型。
音乐之路不易,钢琴作为乐器之王,能够很好地驾驭它更是要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喜爱钢琴,用心和它进行心灵对话。训练之路不易,愿我们在这条路上能够所向披靡,终获佳绩!
(咸阳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