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思考及探索

2022-10-11梁红

科学大观园 2022年20期
关键词:科普博物馆科技

梁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两段话道明了博物馆的世界意义和中国意义。如何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做好这个桥梁,履行好“四者”的职责,是我们每个文博人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文博行业的新课题新任务。

本文且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在参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中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对博物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认识

新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系统化、突破性、叠加式发展态势,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们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深度嵌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对科技类消费产品的极致化、个性化、审美化需求,对文化类消费产品的体验化、交互性、场景化需求,促使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有利于我国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机遇: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必将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插上翅膀,文化也必将因科技的支撑而更富有魅力。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一所大学校,昨天和明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相遇,可使人们在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如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发挥好这所大学校的功能,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达到见证历史、以史为鉴、启迪后人的目的,是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我们解答这一新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有效方案,成为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新作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人们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文化与科技融合有利于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养。博物馆既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载体,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也承担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责任,具有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是组织科普活动、开展科技教育、进行科普传播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如何提升科普能力,满足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让科技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是博物馆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博物馆应在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方面有新作为。

在促进博物馆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思考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博物馆,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等职能于一体,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为主旨,是引导社会尊重女性、关爱儿童、关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做好以妇女和儿童为主题的常设展览的宣教工作基础上,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科普教育、家庭教育等内容,策划了一系列原创主题展览和社教活动,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我们在策划展览和开展社教活动中,深切感受到科技发展对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比如,科技创新发展使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成为可能;使博物馆的观众从线下的少数发展成线上的多数,甚至可能成为巨大的多数;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发展建设,使博物馆文化的传播速度骤然提升,传播渠道迅速拓宽。但博物馆在依托科技进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博物馆属于文化范畴,文化和科技似乎是平行的两个领域,尤其是我们这样以人群来定位、偏向人文社科领域的博物馆,是否需要与科技融合,怎么与科技融合,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人才上的缺乏,博物馆工作专业性强,科技人才不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还很缺乏,科技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有投入上的不足,以科技为依托,将展览、活动、书籍等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和文化创意产品转化为数字化,使其走向网络化、智能化,使观众更方便、更快捷、更有兴趣获得科学的知识,文化的滋养和文明的熏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和支撑,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促进博物馆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初步探索

我们立足于现有资源和条件,在促进博物馆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些可能还谈不上是真正的融合,只能说是向融合接近的尝试。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立足于让文物“活”起来,在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二是立足于将优秀文化“传”出去,在运用科技手段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下功夫。三是立足于把科学知识“讲”明白,在精心设计科普课程和开展科普活动方面下功夫。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展览和活动案例。

(一)在举办原创主题展览中体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开馆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就是每年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及全国妇联的重点工作,结合重要时间节点,至少举办一个原创主题展览。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举办了“党史中的巾帼力量”“少年儿童心向党”“不爱红装爱武装——人民军队女军服”三个主题展览。在展览策划和举办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三点:一是内容为重。依托馆藏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精心遴选,确保方向正确、史实清楚、内容准确、事迹感人。二是形式立体。在展陈设计中,注重三个结合:静态陈列和动态音像的结合,图文展示和特效场景的结合,线下展览和线上数字展廳的结合。三是注重传播。开展时举办形式新颖的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进行充分的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持续深入的宣传报道,制作沙画、短视频、纪录片等进行线上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体会到不但要运用科技手段把展览办好,更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好,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在开展家风家教传播推广活动中体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家风故事汇”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传播中华家庭美德、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倾力打造的博物馆融媒体社会教育品牌项目。活动开展3年以来,形成了“五个一”活动品牌,即一场包含7个剧目的系列家风故事剧,一个包含近200个家风故事的音频故事集,一套4本包含50个古今名人家风故事的系列绘本丛书,一部包含6集反映30多位女性英模故事的家风系列动画片,一首脍炙人口的“家风故事汇”《成长之约》系列动画片主题曲。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三点:一是促进跨界合作,联合国家级媒体、影视机构、出版传媒、专业艺术院团、大中小学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作和传播。二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话剧展演、音乐创作、网络云直播、在线音视频展播、有线电视推广、编辑出版家庭亲子阅读绘本电子书。三是凸显媒体融合,开发的音视频电子书资源进驻“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网易”“歌华有线电视”等多家媒体平台,持续进行线上宣传推广,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等主流媒体给予充分报道,累计观众参与人次超过5000万。这个项目受到全国妇联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重点项目,持续得到经费资助。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2020年,“家风故事汇”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十大入围项目。我们感受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优质文化创意产品,经过全媒体传播产生的强大社会效益。

(三)在进行科普教育中体现文化与科技融合。一是开展“大手拉小手——人工智能博物馆之行活动”,从提升儿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素养、学习素养、独立自主、创新与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分析探究力等方面核心素养着手,通过体验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为儿童提供亲近科学的机会,使儿童在学与玩中增长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二是开展“用爱守护——儿童生命安全教育传播推广活动”,通过制作动画短视频,开发配套书籍,进行线上线下传播,包括:“男孩女孩不一样”“大声说不也可以”“提防坏人在身边”“危险降临怎么办”“亲子互动筑防线”等10集内容,旨在宣传普及家庭关于儿童生命安全特别是性别安全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理念;保护儿童身心健康,预防儿童性侵害;提升儿童和家长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科技助力下新颖的科普形式、巧妙的活动设计,让一个难以对儿童讲解的话题轻松地说明白、讲透彻,很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在学习与探索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未来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我们将不断向各博物馆学习,提高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能力,力求让优秀文化资源在跨媒体、跨介质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共同助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公众更多地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高质量文化体验和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 来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猜你喜欢

科普博物馆科技
科普达人养成记
博物馆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
露天博物馆
科技在线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