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3”实践教学模式将水利精神融入高校课程
2022-10-11郭晓静
郭晓静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水利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成为引领水利行业新风尚的精神旗帜。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水利院校,更应将新时代水利精神作为思政教学点融入课堂教学,使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
工程造价(水利)专业是水利部示范专业、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全国水利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而“水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专项技能的重要实践课程,为招标代理、造价管理等工作岗位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了解水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价值塑造上,借助典型工程案例,帮助学生树立系统学习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观古知今,深入挖掘、重点培养、着重树立工程人应具备的工匠精神。
二、课程中浸润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意义
(一)新时代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此次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意味着高校思政教育中除了基础的思政课程之外,更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二)社会企业发展需要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我国逐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发展,如何成功转型,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通过对社会20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在专业知识,技能证书,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校学生会、社团经历等因素中,企业需要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但是更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科学求实精神等,即要求掌握过硬的“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软技能”的习得,而提高学生的“软技能”的必经之路是职业素养、行业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生理成长、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道德意识形成、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结合“水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特点,立足行业发展需要,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加强教学实践应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挖掘思政教育要素,引导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践行行业精神。
三、新时代水利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路径
新时代呼唤新的水利精神,新时代需要创新的专业人才。本文以“水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构建“1243”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高职课程思政体系。[2-3]“1”为一体系,指高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体系;“2”为两平台,指校内和校外学习实训平台;“4”为四元素融合,指古今中外工程实例、新时代水利精神、课堂理论知识点和工程案例的融会贯通;“3”为三个维度的考核方式,包括自我测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见图1。
图1 “1243”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现高职课程思政的“一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系”就是指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相对应,并结合水利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工程实际需要、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遴选、序化、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项目体系。[4-6]具体来说,是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在遵循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分析古今中外的水利工程典型实例,引入新时代水利精神,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散到整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实现高职课程思政的“两平台”实践教学空间
“两平台”主要指校内理论、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锻炼平台。校内实训室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而建立的实训平台,主要有造价和招投标模拟实训室。
(三)实现高职课程思政的“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融合”是根据高职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标准、行业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划分为3 大板块,12 个主题理论知识点,见表1。
表1 实践教学项目内容
3大板块包括基础篇、支柱篇、拓展篇,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设计,有效整合思政元素,将行业精神与个人成长发展紧密联系,根据理论知识内容选择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提升。
12 个主题作为3 大板块的承载主体,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认知特点,根据教学实践平台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提前准备设计。按照实践的内容分为思辨型、感受型、体验型、践行型和自我放飞型五种类型,按照教学组织形式分为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通过文献查阅[7-10]、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本课程教学模式的融合为:在讲解项目化理论知识点工程评标、定标前,引入都江堰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始建于两千多年前,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的都江堰生态水利工程,剖析都江堰自动飞流、自动排沙、自动防洪的功能,引出选址的科学性,将新时代水利的“科学”精神引入课堂,并应用到工程的评标、定标中,选择合理正确的评标方式,而不是低价中标的一刀切,再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加强巩固知识点;在讲解项目化理论知识点合同变更前,引入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分析南方北方水资源情况,提出将南方的水借给北方用一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做事要求实的观点,并应用到合同变更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只追求高利益,再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加强巩固知识点;在讲解项目化理论知识点投标前,引入三峡大坝案例,三峡大坝是全球一号水电工程,工程庞大复杂,吸收和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创造了100多项世界纪录,三峡工程是创新的工程,并将创新观点融入投标中,投标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想中标,必须要创新,再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加强巩固知识点;在讲解项目化理论知识点施工索赔前,引入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有为更是担当,在施工索赔中,要有担当,勇于承担责任。
(四)实现高职课程思政的“三考核”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依据“水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性质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划方向,主要从自我测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自我测评包括对自己的测评、对组内成员的测评,主要从出勤、上课发言、完成作业、组内贡献等方面进行测评,占总成绩的10%;小组互评指组和组之间交叉评价,包括上课发言、组组测试、课后拓展等方面,占总成绩的10%;教师点评主要包括专任教师、辅导员、素质导师的点评,占总成绩的80%。
四、小结
“1243”实践教学模式将新时代水利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打破了传统的论道教法,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将新时代的水利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思辨、感受、体验、践行等实践方式,强化信念、塑造品格、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