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果蔬加工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10-11汪雅馨张阳阳马凌云王荣荣李建芳
汪雅馨,雷 磊,张阳阳,马凌云,王荣荣,李建芳
(信阳农林学院食品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1],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我国广大人民的营养和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食品工业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新经济产业的发展,助力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人才保障[2]。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达到更高的要求,果蔬加工人才要求既要理论知识扎实,还必须实践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较高。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演练,学生再照搬重复,仅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新形势下食品专业《果蔬加工工艺学》实践教学亟待改革。
1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果蔬加工工艺学》的授课方式仍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由教师预设实践项目,课前教师先讲解和演示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重复操作,课程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输出,学生负责全盘照收[3],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机会,学生学习热情降低,阻碍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设备和场地还可能会制约实践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学生的自主操作中难以保证每位同学均参与动手操作,尤其是对课程兴趣较弱的同学,存在玩手机、闲聊等与课程无关的活动,导致课程目标完成度不高。
1.2 生产和教学融合不够紧密
产教融合关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途径和主要内容,产教融合是高校和企业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果蔬加工对产教融合有着高度的需求,国家相关政策也在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密不可分。近年来,产教融合发展迅速,同时对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果蔬加工工艺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较少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的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教学和生产未达到有效融合。从学生的期末考试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问题,对于简单的识记性的知识,学生们掌握较好,而对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学生们总结归纳得较差,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1.3 考核方式不科学
目前,《果蔬加工工艺学》实验教学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以平时成绩为辅,平时成绩中虽然包含了课堂表现,但是实际操作却流于形式,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科学评价。实验报告更侧重于反映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无法体现。
1.4 课程思政融入不够
《果蔬加工工艺学》存在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较少、融入不合理、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有的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思想要与时俱进,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涉及到果蔬罐头的加工、速冻果蔬的加工等相关的加工实验,让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主动去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向对话式课堂、开放式课堂、创新式课堂转变[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成果为导向,以达到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2 营造良好的科研气氛,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敦促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以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学术活动,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如参加河南省饮料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的创新创业大赛等科研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邀请果蔬加工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并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建立实践示范基地等,搭建校企实践教学平台,学习果蔬加工中原料的预处理、加工、食品质量监管等实践内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把部分实践教学从学校课堂转移到企业课堂,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企业锻炼实践,形成“5+X”的育人机制。
鼓励高校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探索协同育人模式,让企业技术人员切实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实践基地,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专门设立实验项目,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尽快参与到校企合作单位的产学研项目中,参与产品优化、新产品的研发等研究工作,通过产教紧密融合,确保学生对各类果蔬加工食品的生产工序、生产过程等实际工作内容和环境有较深刻的理解。
2.3 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实践环节的过程考核,要综合考查实验设计水平、实验态度、出勤率、操作技能及实验报告撰写等多环节的综合表现。对每个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量化评分,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准确,真正体现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的学习效果。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给学生提供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的机会,从而根据企业难题选择对应的课题,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提前了解、适应、融入工作岗位,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5]。因此,目前要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基于工程能力提高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与《果蔬加工工艺学》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方式[6]。
考核方式由实验设计、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操作能力考核成绩和理论应用于生产的能力等组成。由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方案设计、操作过程、结果分析、产品评价、小组协作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核评定。这种考核评价是全过程性的评价,重视实践项目实施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导向性[7]。考核评价表见表1。
表1 考核评价表
2.4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综合实训实验室、果蔬加工实验室、实验中心,学校新建的软饮料生产线等实践条件,充分开展学科融合和交叉,实现学科跨界融合,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强与区域内各食品企业的合作。虚拟仿真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教育部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列为“十三·五”期间实验教学领域的建设重点内容之一[8]。虚拟仿真主要是通过营造一体化的感官仿真虚拟环境,使用者处于身临其境的状态并可实现互动,虚拟仿真具有沉浸性、构想性和交互性等特性[9]。为进一步拓展果蔬加工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加大加快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如现代果酒的酿造、果蔬罐头的生产、果蔬汁的调配、果蔬浓缩果浆加工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并熟悉果蔬加工和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模拟果蔬加工的生产实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快速掌握岗位技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虚拟仿真实验有效填补了线下实验无法及时开展的缺陷,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2.5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
结合《果蔬加工工艺学》课程的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内涵和元素,找准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将果蔬加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行业发展、农村农业等元素结合,结合贴切的教学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工作、关心农业农村发展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教育范畴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果蔬加工保藏原理与预处理章节中,引导同学们思考三农问题,掌握果蔬加工保藏的原理,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培养同学们心系农民的情怀;果蔬速冻营养损失少,保质期长,但需要冷链运输销售,如果反复冻结会增加果蔬微生物污染,降低果蔬的营养价值。作为食品从业者我们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守住食品的底线;在果蔬制汁章节,针对出汁率的影响因素之一破碎程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在生活中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要把握做事的分寸等。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把思政育人效果融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摒弃唯以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为评价指标的考核方式,增加思政考核内容,评价内容除了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增加素质考核,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10],构建与课程思政教育相适应的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确保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3 总结
《果蔬加工工艺学》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根据行业需求,积极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总结经验,培养出有担当、高素养、有能力的工程化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