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黑龙江省粮食加工发展为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2-10-11李永平王玉军纪伟东
李永平,王玉军,纪伟东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粮食工程系,哈尔滨 15002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加工行业也发生了重大地变化,特别是在近15年来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基本实现了生产线的全自动化生产,生产车间的环境也干净卫生了,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粗放型粮食加工的认知。因此,粮食类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黑龙江省粮食加工行业特点和我校粮食加工专业的实际办学情况探讨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
1 黑龙江省粮食基本情况及粮食加工企业概况
1.1 黑龙江省粮食基本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到7867.7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1.52%,新增粮食产量326.92万t,占全国增量的24.47%,粮食产量比全国排名第2的河南省粮食产量高出1 323.5万t。黑龙江省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粮食产量首位,是我国名副其实的产粮第一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压舱石”的重要贡献[1-2]。
表1列举了2016年~2021年全国和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以及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占比。从表1中可以看到:黑龙江省近6年的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黑龙江省玉米和稻谷的产量在全国粮食产量的占比也是非常高的,特别是玉米产量在2018年已经占到15.48%。黑龙江小麦产量较少,占全国小麦产量不足3‰[3]。
表1 2016~2021年全国和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统计表
1.2 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概况
黑龙江省粮食的主产品种是稻谷和玉米,因此两种粮食的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在调研的省内30余家大型大米加工企业中较前些年相比主要变化有以下几方面:①大米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明显提升,一半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能够做到从稻谷清理到大米产品的打包码垛全自动化生产,即生产车间无人化;②大米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的现象较为普遍,多家大米厂近五年都在大规模安装新的生产线,有10余家企业的日加工稻谷能力在千吨以上;③大米产品的结构发生变化,高端大米产品的占比明显提升;④销售领域和销售形式的变化,多家知名大米加工企业在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开设直营经销店,同时设立线上销售网店;⑤从传统的粗放型粮食加工生产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成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如引入产品溯源等较为先进的产品安全管理机制,充分保障了产品安全性。调研了8家省内知名度高、投资额大的玉米加工企业。玉米加工企业近年呈现出规模大、生产产品品种多等特点[4-5]。这些企业的年加工利用玉米量大,均在50万t以上,而且企业项目投产时间大多数都在近5年,这些项目的投产提升了玉米精深加工程度,提高了玉米产品的附加值[6]。玉米加工产品类型主要以玉米淀粉、淀粉糖、玉米油、酒精类和饲料类为主,同时,有多家企业利用玉米生产加工附加值高、出口量大的氨基酸类产品[7]。
2 开展粮食加工类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1 校内实训室的教学局限性分析
学校的实训室尽管配备了和粮食加工企业一样的粮食加工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设备维护保养、零件更换和设备工作原理方面的教学,但是大米加工教学设备的小时加工能力都在3 t以上,因成本过大,不能实现带料生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料加工情况进行设备参数调整和工艺改造等方面的教学,而这方面教学在实际生产中颇为重要。
2.2 粮食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需要
近年来,粮食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变化较快,与传统的粮食加工原理和加工形式有了很多变化,如已经有多家大米加工企业采用了光学扫描原理的设备进行碎米清理,与传统的平面回转筛和长粒米机组合形式的碎米清理相比,该设备清理碎米的精度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另外,各种机械手在生产工艺中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因此,将生产企业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是今后办学的必然趋势[8-9]。
2.3 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需要
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应符合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标准,课程内容要与工作岗位技术需求相对接,由于粮食加工是小众专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实训设施、仿真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的更新存在滞后,而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与企业目前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相符合,因此,加强校企融合、教师进企业学习,在此基础上开发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符的教学资源。
2.4 实现毕业即上岗教学目标的需要
目前粮食加工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希望能够做到聘任后即可上岗,然而,以往我们的毕业生需要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才能胜任某些岗位工作,存在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脱节现象[10]。据笔者了解,一般情况,粮食机械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会为购买他们设备的企业操作人员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服务,因此,企业从事设备生产操作人员的整体操作水平好于学校专任教师。综上,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训教学,对提升学生设备操作等关键技能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通过实践证明,采用上述形式的产学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基本能实现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的教学目标。因此,引入高技能水平的产业工人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是实现毕业生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环节,也是当下和未来粮食加工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趋势。
2.5 粮食加工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
通过对粮食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分析发现,与传统粮食加工企业人才需求相比,现代粮食加工人才除了需要掌握粮食加工原理、能根据粮食的特性合理调整设备参数以及通过加工工艺的小改动合理加工不同品性粮食原料等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软件的使用、粮食生产加工过程应用可追溯体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利用大数据分析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知识,面对上述情况学校需要通过产教的深入融通,给学生搭建实战化学习平台,这也必然离不开企业的协同式教学。
3 粮食加工专业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思考
由于粮食加工专业是小众专业,目前关于该专业可借鉴的产教融合方面的实施方案未见报道,结合多年从事该专业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方面思考。
3.1 把握教育部2+1教学模式契机,深化产教融合
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粮食加工工艺、粮食加工设备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备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能,更需要学生到粮食加工生产一线学习,例如:一条大米加工生产线原来加工圆粒大米,如果原料换成粒形较长的稻花香品种水稻,那么就需要对原有生产线上的砻谷工序、碾米工序等多处大米加工工序进行改动,这些内容只能到企业的生产现场中去学习。因此,最好的学习形式就是学校和企业的交替学习,提高企业教学内容的占比,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产教融合。
3.2 依托订单班,实现校、企、毕业生三方共赢
学校为了能够高效精准地培养出切实符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人才,将企业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加工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迫切希望能够获得技术水平高、上岗就能使用的专业人才,企业也愿意融入到专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目前,我们学校和省内多家知名粮食加工企业成立“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见表2),企业定期安排技术骨干来学校给订单班的学生授课。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局限性的问题,也能为企业培养出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实现了校、企、毕业生的三方共赢。
表2 校、企成立“订单班”企业统计表
3.3 尽早引入企业教学元素,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客观认识现代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受某些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对粮食加工企业的认知不客观,特别是在某些落后地区仍存在小作坊式的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环境较差,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粮食类专业,有些学生进入到该专业学习是因为高考分数低的原因,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较早地让学生接触到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加之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因素,可以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粮食行业不客观的认识,提升同学们对粮食行业的热爱程度,并积极引导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3.4 因材施教,开展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高专在校生的培养趋势倾向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大专生培养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现有专业所招收的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复杂化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形式,制定符合行业需要和满足当下学生学习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深入分析,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形式是符合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同时,把学生安排到企业跟班顶岗学习实践技能,企业会支付给学生一定的实习工资,就目前我校安排学生在本专业相关企业学习的实习基本工资标准在2 500~3 5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树立学生自食其力、责任担当的正确价值观。
4 小结
(1)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相应的大米加工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大是近年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粮食加工专业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因此,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发展黑龙江粮食产业,为国家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是我校专业的社会责任。
(2)依托粮食行业发展特点、企业人才需要标准、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等客观情况,通过调研分析制定符合上述情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3)切实开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做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打造良性循环的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