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2022-10-11钱天红,王芳
农村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生长在物质基础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经过系统教育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是乡村文化素养最高的一个群体。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优质人才。而与其相对的是,受城镇化和农村产业凋零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输出,农村空巢化趋势加剧,这对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在此形势下,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肩负起振兴乡村的重任则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具有系统、丰富理论知识和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激发农村产业创新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建设管理活力不可或缺的要素。要让农村大学生自觉承担起振兴乡村的任务,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引导,通过实施情、理、法、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唤醒大学生乡情,激发其建设家乡、助力“三农”的信心,让农村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研究》一书通过对高校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与现状进行综合研究,以云南地区为例,多元分析大学生返乡就业战略与政策支持,从学生、学校、社会多角度提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推手,增强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合理化建议。对指导全国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具有一定价值,具体归述如下: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农村大学生通过教育走出乡村环境,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再愿意回到乡村就业。多数人将高等教育当作脱离农村环境的一个跳板,更想到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不是回乡就业创业。这表明部分农村大学生对乡村就业存在一定偏见,认为乡村的工作是不体面且性价比低,不符合自己大学生身份。持这种就业观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才回流形成了阻碍。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大学生实施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消除职业偏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建设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宏大目标。思政教育对人的价值观、职业观、就业形势认识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生动鲜明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实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家乡情感,纠正其对职业的片面认知,使其认识以支持家乡建设为荣的思想,让高校毕业大学生能够理性看待城市就业和乡村就业的差异,树立健康合理的就业观。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有了建设家乡、支持乡村建设的决心,才会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学好相关学科课程,自觉提升自身能力素养,为日后在乡村建设岗位上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专业就业指导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方向与模式还比较单一,未体现多元化、针对化和精细化原则。在此种机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和能力素养相似性太大,专业性不高,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也就难以适应日后乡村建设多元化的就业环境。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但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认知完善的一个工具,同样也可以成为切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支援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的宏伟目标,来反促高校对知识素养教育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包括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主体、评价机制和专业设置等教育形式内容的更新,是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
三、帮助大学生适应当下乡村就业环境,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的受教育阶段都在城市,对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就业环境不够熟悉。且一部分大学生原本志在中大型城市发展,没有做好在乡村寻找就业机会的准备,此时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引导,来摒除大学生对乡村就业环境的偏见,使农村大学毕业生对当下农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政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若开展得当,不仅能够缓解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抵触情绪,通过深入解析国家“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还能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农村产业建设发展的方向,乡村振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大学生充分了解上述情况,在就业创业选择和实施阶段就能避免因为信息差而走弯路,从而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的概率。总之,要让农村大学生快速适应乡村就业环境,与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