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灸脐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2022-10-11余希婧华水生朱小燕吕明芳
余希婧 华水生 郭 蓉 朱小燕 吕明芳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江西省针灸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南昌市长蛇灸效应机制和督脉特异性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38)
慢性盆腔炎是指发生在女性患者体内生殖器、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主要是因衣原体感染或急性期迁延发展而来,多表现为腰腹部疼痛、白带异常增多、月经紊乱[1,2]。目前临床上仍无特异性疗法,主要通过非甾体抗炎药、膳食营养等来减轻症状,但多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大,患者满意度不高[3]。艾灸能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相应穴位,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笔者在优化隔物灸的基础上制成混元灸,将生姜捣碎成饼,置于神阙穴,并铺设、点燃艾绒,使艾热穿透力更强,药效吸收更为迅速[4,5]。若联合应用混元灸与非甾体抗炎药,不仅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痛苦较小,而且见效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本课题探讨混元灸脐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可为今后该领域的防治提供参考价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就诊的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年龄25~48岁,平均(37.4±3.7)岁;病程1~5年,平均(3.2±0.6)年;已婚33例,未婚12例。观察组45例,年龄26~50岁,平均(37.7±3.5)岁;病程1~5年,平均(3.0±0.7)年;已婚35例,未婚10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院医学伦理会的审批。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6]:多有急性盆腔炎的病史,患者呈反复下腹痛、腰骶酸痛或肛门坠胀,白带增多,容易疲劳,或有痛经、低热,检查提示子宫后位,单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有肿块者压痛较为明显,病理学检查提示镜下被检组织大量炎性增生。中医诊断:参考《中华妇产科学(中册)》[7],下腹、腰骶疼痛,劳则复发,久站、性交后、经期易加剧疼痛,重者影响工作,月经紊乱、带下增多,甚至异位妊娠或不孕,子宫触诊多有压痛,活动受限。
1.3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60岁;近半个月未有关于本病的其他治疗史;患者对本课题研究具体细则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配合随访。
1.4 排除标准 合并肿瘤、骨质疏松症、严重外伤、心肌梗死、精神疾患、脑出血后遗症等重大疾病者,或有严重的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者;不能配合混合灸脐、抗炎药治疗者,或有禁忌证者;存在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病等不适宜治疗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处于孕期或哺乳期者;主动退出治疗或有不良反应需暂停治疗者,失去随访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医护人员注意与患者进行友好沟通交流,努力消除其负面情绪,向患者介绍治疗流程与注意事项,嘱咐患者增强锻炼和营养补充,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患者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尼美舒利片(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84),每次0.05~0.1 g(半片~1片),日2次,中、晚餐后服用,并根据病情的轻重,可酌情增加至每次0.2 g(2片),日2次,持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混合灸脐:取生姜30 g,碾碎成末,将生姜末混合至饼状,置于患者的神阙穴,即脐中,并在生姜饼上面铺设一定量的艾绒,以未超过生姜饼边缘为准,艾绒量大约为10~15 g,点燃艾绒,以神阙穴部位的皮肤出现潮红且无灼热感为度,一般治疗20~25 min,每周开展3~4次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
1.6 观察指标 血液流变学指标: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并进行肝素锂抗凝,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常州德杜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测定患者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各测定1次。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用于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将10 cm长的直线分作10个点,左、右两端分别代表无痛与剧痛,患者标出主观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2分为偶有轻微痛,3~4分为常有轻痛,5~6分为偶有明显疼痛,但可忍受,7~8分为常有明显痛,但可忍受,9~10分为疼痛强烈难以忍受,治疗前、治疗后每日各评定1次。盆腔炎症状积分:病程增长1年多计0.5分,下肢疼痛、小腹坠胀、腰部酸痛计3分,白带增多、经期痛、疲惫、低热各计1分,子宫单侧或双侧压痛计2分,片状增厚计3分,输卵管条索状压痛计5分,子宫压痛、活动受限计5分。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显效:盆腔疼痛等症状、体征有了明显的改善;有效:相关症状、体征有了一定的好转;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症状、体征无任何好转或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水平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VAS评分与盆腔炎症状积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与盆腔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VAS评分与盆腔炎症状积分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2项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慢性盆腔炎患者VAS评分与盆腔炎症状积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82.2%(37/4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多由急性盆腔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成,主要是指女性内生殖器、盆腔腹膜、周围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8,9]。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与产后、经期不洁性行为等因素相关,如何确保患者康复是妇科、内科、外科等多科的重点工作,也是国内外医护人员研究的热点话题[10]。西医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虽能部分控制炎症,但单独应用疗效欠佳,慢性盆腔炎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所以,临床亟需更有效、安全的方案来促进患者的康复[11]。中医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断精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12]。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因腹痛、带下不畅等导致疼痛加剧,因此治疗当以助阳化气、理气止痛为则[13]。“痰非温不化,血得热则行”,若阳气充足,则痰湿瘀等病邪消散,从而固表补气、托毒排脓[14]。隔物灸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将附片、生姜等贴于肌表,实施艾灸,来达到调和阴阳、温经通络之效[15]。隔物灸既能起到治疗效果,又可避免艾绒和皮肤的直接接触,安全可靠性强[16]。课题成员对隔物灸优化后创立混元灸,操作时捣碎生姜至饼状,放于神阙穴后铺设艾绒,点燃艾绒后使得艾热透过生姜进入脐中,生姜吸收亦更为方便。所选神阙穴属于任脉,为经络之枢纽,能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刺激该穴能调整任、督、冲、带脉的功能,改善机体免疫,调节机体代谢[4,17]。经本研究可得:治疗后2组患者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降低,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联合治疗对炎症反应的控制更理想;治疗后2组VAS评分和盆腔炎症状积分降低,观察组上述评分更低,提示腰腹部疼痛缓解,慢性盆腔炎病情减轻;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疗效更佳。综上,混元灸脐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突出,可减轻炎性反应,提高功能活动,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