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核酸检测在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的分布特点
2022-10-11田辉莲韩玉明
田辉莲,韩玉明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新疆 喀什 844000)
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核酸检测技术趋于成熟,并且广泛用于肺部疾病临床及病理学诊断与治疗[1,2]。经支气管镜吸痰和灌洗均可达到叶、段及段以下的支气管,可直接接触肺部感染灶[3]。有研究显示[4],深部分泌物病原学检测阳性率高,且特异性强,但由于婴儿气道还未发育完善,自身缺氧耐受能力及心脏承受能力差,且不能很好地配合,从而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目前,关于病原体核酸检测在血清学检测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病原体核酸检测,在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少,具体的分布特点尚未完全明确[6]。本研究结合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在我院诊治的124 例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患儿临床资料,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核酸检测在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治疗、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24 例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4 例,女60 例;年龄32 d~12 个月,平均年龄(6.45±2.56)个月;0~6 个月69 例,7~12 个月55 例;重症:56 例,非重症68 例。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诊断标准[7];②经CT 证实存在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气肿、肺大泡及反复肺部感染、反复喘息等呼吸系统疾病[8]。排除标准:①心脏功能严重减退,合并心力衰竭者;②活动性大咯血和严重的出血性疾病者;③严重营养不良,身体状况太衰弱者;④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其灌洗液标本行聚合酶链反应(PCR 法)检测呼吸道常见病原。具体方法:术前指导患者完成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9]。术前禁食,并给予鼻孔吸氧,采用边麻醉边进行的方式。通过术前肺部CT 确定灌洗位置,采用37 ℃生理盐水0.5~1 ml/(kg·次)灌洗2~3 次。在灌洗过程中出现发绀、血氧饱和度和心率下降,立即停止操作。最后将肺泡灌洗液送检,进行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病原体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10],试剂盒均采购于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ABI7500 型快速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
1.4 观察指标 观察病原体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段(0~6、7~12 个月)、不同病情(重症、非重症)病原学分布特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版本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体检出情况 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为30.64%,其次依次为人巨细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人肠道病毒、博卡病毒、人鼻病毒,见表1。
表1 病原体检出情况(n,%)
2.2 不同年龄段婴儿病原体检出情况 0~6 个月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巨细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检均高于7~12 个月婴儿,肺炎支原体、人肠道病毒检出率均低于7~12 个月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博卡病毒、人鼻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婴儿病原体检出情况[n(%)]
2.3 不同病情婴儿病原体检出情况 重症患儿人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非重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低于非重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患儿人肠道病毒、博卡病毒、人鼻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情婴儿病原体检出情况[n(%)]
3 讨论
研究显示[11,12],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引发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病毒通过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激活相应的炎性细胞,从而引发呼吸道水肿、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气管狭窄或通气障碍,最终引发喘息[13,14]。病毒感染与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有密切相关性[15]。因此,研究分析病毒分布的特点对临床用药合理、治疗疗效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为30.64%,其次依次为人巨细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人肠道病毒、博卡病毒、人鼻病毒,该结论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小婴儿喘息性肺疾病中占有明显优势,是主要的病毒诱因。但是目前关于病毒诱发喘息性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感染该病毒后作用于气道上皮细胞,产生各种亲炎症性介质包括及干扰素诱导蛋白,会导致T 细胞亚群Th1、Th2 平衡失调,从而诱导喘息急性发作[16,17]。而人巨细胞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中最大的病毒,在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呈无症状感染[18]。肺部感染后会引起支气管周围炎、间质性肺炎、小支气管黏膜炎症等,造成气道部分会完全堵塞增加喘息的发生风险[19]。因此,人巨细胞病毒在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中感染率较高,与相关文献报病毒检测具有一致性[20]。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般被认为多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说明其中一部分患儿可能为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同时发现0~6 个月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巨细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均高于7~12 个月婴儿,肺炎支原体、人肠道病毒检出率均低于7~12 个月婴儿(P<0.05),不同年龄患儿博卡病毒、人鼻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论提示不同年龄组的患儿中,喘息性肺部疾病的病毒感染率存在差异,即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肺炎支原体、人肠道病毒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因此,对于0~6 个月年龄段患儿,临床出现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时,需关注是否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一旦诊断明确须早期干预和治疗。对于7~12 个月患儿,需要关注是否合并肺炎支原体、人肠道病毒感染。这可能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正常发育有关。因此,在疾病防控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婴儿呼吸道感染的预防。重症患儿人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非重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低于非重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人肠道病毒、博卡病毒、人鼻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论表明非重症患儿病毒感染以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为主,重症患儿主要以人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此,临床对于不同病情患儿,可关注相应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并进行相关耐药监测,以提高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合理性。
综上所述,支气管镜术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液进行病原学检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可明确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毒感染分布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小婴儿喘息性肺部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