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下《测绘与生活》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10-11刘文宋张连蓬康建荣郭风成

北京测绘 2022年8期
关键词:全校通识测绘

刘文宋 张连蓬 康建荣 郭风成

(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引领智能测绘时代到来,使测绘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智能测绘生活也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如无人配送、外卖点餐、图上选房、港珠澳大桥建设、手机导航、滴滴打车、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试衣等,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将现实中各大应用所涉及的先进测绘科学技术介绍给广大同学,是一种增强全校学生对测绘类专业认可度的有效途径。

同时,全国开设测绘类本科专业(包括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等)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435所高校设有测绘类相关专业。然而,由于受传统固有观念影响,每年在各大高校测绘类专业新生班中,学生的第一高考志愿报考率仍相对较低,且该专业的学生“转专业”现象时有发生,而其他专业的学生转入测绘工程专业学习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新生同学及其家长对测绘专业硬核测绘技术及其相关应用仍不够了解,一直把测绘行业作为一项“艰苦行业”。因此,如何改变测绘类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可度与喜爱度,是目前提高测绘专业教学质量及增强专业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使学生更加了解测绘硬核技术如何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美好,使学生喜爱上测绘类专业,笔者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在全校开设《测绘与生活》新兴通识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案例为出发点,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其背后的硬核测绘技术。同时,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不同专业同学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形成,进一步提升学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素质,开拓学生全面发展的思维与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

因此,笔者在已有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各个专业的特点,并针对测绘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以克服传统测绘专业教学模式给学生严肃、死板的问题,为该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教学现状

现阶段,《测绘学概论》作为专业导入型课程已广泛在各大高校测绘类专业新生班中开设,如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该课程的开设一定程度上让测绘类专业的学生改变对传统测绘的认知及增强专业情感,是提升学生对测绘专业认识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受到广大测绘类同学的喜爱。特别在武汉大学,由七位院士主讲的《测绘学概论》成为武汉大学测绘类新生同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也激发该校广大测绘类同学积极投身于测绘事业。但在另外一些高校,由于《测绘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课时量(少则18学时,多则36学时)限制及面向对象的局限性,未能转变其他非测绘类专业学生对测绘行业的认识。

然而,《测绘学概论》课程一般只针对本校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们设,而测绘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领域全校通识课程较少。因此,亟须一门测绘类全校通识课程,将更多测绘技术生活化实例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测绘专业的认知与热爱,让更多学生更加了解测绘行业以及测绘专业可以与哪些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增强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知。

此外,新工科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也应了解新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与推广。结合新时代教学改革要求及教育理念,针对目前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全校通识课程较少,且大多教学内容为专业知识的科普,通过在全校开设了《测绘与生活》通识课程,可以让更多同学认识与了解测绘行业与应用,并通过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碰撞出新的研究方向与应用领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该课程也将吸引更多其他专业同学对测绘专业的兴趣,改变学生对测绘专业的固有观念与认知,增强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可与喜爱。

2 教学研究与实践

持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通过从授课对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对《测绘与生活》通识课程进行探讨。

2.1 授课对象

《测绘与生活》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个专业本科生(建议大学二年级及以上的同学选择)开设的通识课程,旨在提升各专业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知,了解智能测绘的应用领域及其背后的测绘硬核技术,增强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可度与喜爱度,摒弃对测绘类专业的固有观念。需要说明的是,该课程内容虽然涉及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但应用的背后实质是与其他专业的一种学科交叉课程。

此外,作为一门启发性全校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应让更多的非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了解“测绘+”在相关行业的具体应用,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因此,《测绘与生活》更适宜作为一门全校通识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教学。

2.2 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理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顾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即课堂讲解的相关内容要深入浅出,但不应求大而全,努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会测绘相关技术,在课下明白测绘技术是如何改变生活的。同时,作为一门全校新兴通识课,课堂内容以讲解测绘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为主,其背后的测绘核心技术为辅。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在介绍测绘学基础理论及“3S”【3S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定位 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统称】技术基础上,依靠现代测绘工具(包括测量机器人,测绘无人船/机、高分系列卫星等),讨论“测绘+”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体案例包括测绘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测绘与环境保护、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测绘与中国航天、测绘与经济、测绘与应急救灾、测绘与健康、测绘与资源开发、测绘与新闻学、测绘与国防建设等相关内容。

2.3 教学过程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教学设计以结果导向(OBE)为策略。为实现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该课程始终以启发性教育为主,坚持能力导向、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教学课堂上,在简要讲授测绘专业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案例,并讲解其背后的测绘核心技术,但需注意不应该简单罗列知识点,避免课堂知识的灌输。如在讲《测绘与应急救灾》这一章节内容时,仅需让学生了解北斗导航定位、遥感灾害监测过程、专题图制作等相关基础知识,而不宜介绍相关技术背后的理论与原理。

此外,教学过程也应与课程培养目标相一致,并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等,展示测绘硬核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更切身地体验测绘技术的先进性与重要性。

2.4 教学方法

由于《测绘与生活》作为一门全校通识性课程,所覆盖的相关专业知识覆盖面较为广泛。因此,该课程需要多名老师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即需要一名主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串联该课程的整体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该课程学习的思维框架;其他专长老师协助讲授相关章节的内容,补充相关技术细节,但应避免基础知识的罗列,但需结合具体实例将重点内容讲透、讲烂,使学生更易听懂。

此外,教学方法也应注重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对话、开放的课堂。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本课程所学内容及所其专业知识的联系。如要求小组同学制作测绘技术在其熟悉应用领域的相关课件,在课堂展示以及与不同专业同学间交流,形成各个专业知识的学科融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以及提升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课程考核体系

作为一门全校通识课程,为激发学生对测绘学科的热爱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该课程期末考核形式不宜以专业理论考试为主,而应以“灵活考查+课堂表现”综合考核体系为主(如图1所示)。即学生通过学习完课程的相关内容后,根据所学的测绘专业知识,并联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书写一篇测绘在其专业领域中具体应用的结课报告,即简要分析测绘领域中硬核技术如何与其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

图1 综合考核体系

主讲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报告,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给予相应分数。同时,该课程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因此,也考虑同学的课堂表现(包括汇报表现及课堂发言等)进行成绩评价。

3 结束语

随着智能测绘时代的到来,测绘硬核技术更多地进入日常生活,但许多学生仍对测绘专业不够了解。因此,如何改变测绘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知,有效增强学生对测绘类专业的认可度与喜爱度,笔者结合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发展要求,提出了新时代工科下《测绘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具体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与探讨,以期满足新工科在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测绘专业教学质量及增强专业建设助力。

猜你喜欢

全校通识测绘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试论房产测绘的质量控制及管理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开会
趴 下
站在测绘前沿 攻克技术难关
——记人国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第三测绘院副总工程师申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