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卧姿无依托射击时人体生物力学特性

2022-10-11程勇王亚平曹捷王新蕊

兵工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外展二头肌菱形

程勇, 王亚平, 曹捷, 王新蕊

(1.南京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2.中国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 北京 102202)

0 引言

枪械射击是以人为载体的动态响应过程。人- 枪相互作用特性的研究,一方面对于提高射击精度有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小后坐力对人体的冲击。

卧姿射击是步枪标准射击姿势之一,也是狙击手常用射击姿势,其优势在于射击稳定、精准度高、能有效隐藏自己。对于卧姿射击过程的人- 枪相互作用研究,早在1998年,陈效华等建立了卧姿有依托射击时人枪相互作用的物理/数学模型,获得了枪械动力学响应规律。2014年—2020年间,文献[4-9]采用ADAMS软件建立了人- 枪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射击时枪口响应规律和关节受力特性。2017年张本军等采用LifeMod软件建立了卧姿人- 枪系统模型,获得了射击过程中头部、胸部和腰部的关节受力响应规律。

以上卧姿射击的不足之处在于:1)人体模型过于简化,对人体的肌肉发力、关节受力特性和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2)侧重于枪械的响应研究,人体因素仅作为边界条件考虑,未能分析不同人体姿态参数对射击过程的影响。

在人- 枪相互作用建模方法上,有基于ADAMS的正向动力学建模,考虑关节强度的有限元建模,基于LifeMod和AnyBody的逆向动力学建模,其中AnyBody软件采用Hill肌肉模型,考虑了肌肉的并行被动弹性和肌腱的串行弹性,目前在立姿射击人- 枪相互作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进一步分析卧姿射击姿态下的人- 枪相互作用机理,本文基于AnyBody生物力学分析软件,首次针对卧姿射击过程,建立了人- 枪肌肉骨骼模型,揭示了卧姿射击时肌肉响应规律、时序特性和关节受力等人体响应机理;获得了卧姿射击姿态下手臂外展角对人体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射手射击姿势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人- 枪耦合模型

1.1 人- 枪耦合模型建立

本文依据卧姿射击时射手俯卧、两肘支撑于地面、左手握持护木、右手握持握把、枪托抵肩的基本姿势,采用AnyBody软件构建了基于逆向动力学的人- 枪耦合模型,基本假设与简化如下:

1)仅研究单发射击状态,此阶段射手处于被动响应状态,忽略射手主动控制;

2)射击过程中在膛内火药气体、后坐撞击、复进撞击等的作用下,枪械产生后坐运动,人体随之做出响应,由于人体是被动响应,本文采用三维运动捕捉试验测得的枪械运动曲线作为人- 枪模型的驱动;

3)采用95式自动步枪等效模型,不考虑枪械内部机构的运动。

人体肌骨模型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及关节。该模型涉及刚柔耦合动力学方法和Lagrangian动力学方程,采用最大最小疲劳准则的肌肉募集方式求解。根据射击试验的被试者身高、体重以及骨骼的几何尺寸建立肌骨模型。其中人体身高173 cm、体重75 kg,身体骨骼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人体骨骼尺寸Table 1 Human bone sizesm m

图1为人- 枪耦合模型,人体躯干与射击方向夹角为16°,右上臂外展角度为45°,左上臂的外展角度为15°。人体与枪械在抵肩、脸部、握把、护木4个接触部位进行连接,用于传递运动和力。

图1 人- 枪耦合模型俯视图、侧视图Fig.1 Top and side views of the human-gun model

95式自动步枪射击过程中,火药燃气的平均作用力、后坐到位平均撞击力、复进到位平均撞击力分别在2 ms、45 ms和80 ms时刻添加到4个接触位置,根据文献[19],分配比为7%、11%、75%、7%。

1.2 试验数据采集及模型验证

为获得模型的运动驱动数据、校验人- 枪耦合模型的合理性,采用Codamoti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Delsy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同步采集试验数据。试验现场如图2所示。

图2 试验现场Fig.2 Test site

在步枪机匣同一侧前后位置安装两个红外光发射器、作为枪械运动特征点,具体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红外光发射器安装位置Fig.3 Mounted infrared transmitters

图4为测试获得的步枪射击方向运动位移曲线。

图4 步枪运动位移Fig.4 Displacement of the rifle

本文选择人体斜方肌、三角肌、菱形肌、背阔肌作为表面肌电试验测试肌肉,将肌电信号的积分肌电值与仿真获得的肌肉激活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由于积分肌电值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肌肉做功的大小,肌肉激活度是肌肉最大自主收缩的百分数,无法直接进行数值上的比较,但二者均反映肌肉活动的强弱,本文从变化规律的一致性进行比较验证。

由图5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规律一致,肩背部主要活动肌肉为右菱形肌、右斜方肌和左右三角肌,且右菱形肌肌肉活动最大。将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著水平=0.01),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极大相关性(相关性系数=0.931,显著性<0.01),表明本文建立的人- 枪耦合模型合理。

图5 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Fig.5 Comparative verification of simulation and test results

2 肌肉激活度分析

由于卧姿人体下半身与地面接触,受力变化不明显,本文主要对上半身肌肉特性进行分析。

射击过程中人体上半身最大肌肉激活度变化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存在3个突变,分别对应火药气体作用时刻(以下简称:0~2 ms)、自动机后坐到位撞击时刻(以下简称:44.9~46.9 ms)、复进到位撞击时刻(以下简称:79~82 ms)。其中时刻肌肉激活度最大,为95%,为时刻的4倍,与自动步枪射击时后坐力的作用规律一致。表2和图7为3个时刻对应的肌肉激活度最大的肌肉,图7中方框内深红色为肌肉激活度最大肌肉。

图6 射击状态下的最大肌肉激活度Fig.6 Maximum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shooting

表2 不同时刻的激活最大肌肉Table 2 Maximum muscle activation at different points of time

图7 3个时刻肌肉激活度最大的肌肉Fig.7 Most-activated muscles at the three points of time

由表2可以看出:和时刻均为了抵抗向后的作用力,使得菱形肌激活度最大;时刻产生的撞击力与射击方向一致,为平衡向前的作用力,右侧肱二头肌激活度最大。

接着对上肢肌群和背部肌群进行整体分析,发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以及菱形肌激活度响应较为明显。图8分别为3个作用时刻上述肌肉响应情况。由图8可以看出:

图8 各肌群激活度响应Fig.8 Activation responses of muscles

1)左肱二头肌、右肱二头肌、左三角肌、左菱形肌激活度呈相似变化,在时刻,激活度相比初始激活度上有所减少,随后保持不变,时刻作用结束时恢复。时刻也呈下降趋势,时刻肌肉激活度有所增加。在和时刻,手臂受到向后的作用力,手臂关节角度被动减小,与肱二头肌的作用效果一致,因此肱二头肌激活度减小,但在开始和结束时肱二头肌均显著激活,是因为没有后坐力或后坐力消失时,人体主要通过肱二头肌的收缩,与枪械质量和质量矩产生的外力进行平衡,因此肱二头肌激活显著。由于左侧肩胛骨运动并不明显,左三角肌和菱形肌激活度减小。时刻,为抵抗前向作用力,左肱二头肌、右肱二头肌、左三角肌和菱形肌激活度增加。

2)左肱二头肌、右肱三头肌、右三角肌、右菱形肌变化规律一致,前两个时刻激活度增加,时刻变化不明显。由于和时刻受到向后作用力,前臂与上臂之间的屈曲角度减小,为抵抗这一角度减小,肱三头肌做离心收缩,肌肉激活度增加。同时为稳定肩胛骨不动,菱形肌和三角肌激活度增加。时刻,复进撞击力对肩部作用不大,因此右三角肌和菱形肌激活度变化不明显。

3 肌肉激活时序特性

由于火药气体作用发生在射击最开始时期,且作用力最大,在肌肉激活时序上的表现较为显著,因此本文重点针对时刻肌肉激活时序进行分析,激活度大于1%则认为肌肉处于激活状态。

图9为时刻上半身肌肉的激活顺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图9 上半身肌肉激活时序变化规律(持续时间的起点为开始激活时间)Fig.9 Time sequences of muscle activation in the upper body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uration is the shart activation time)

由图9可见:

1)初始时刻,左、右肱二头、前锯肌以及左三角肌已经激活。

2)0.2 ms时,左、右肱三头肌、胸肌、斜方肌、右三角肌、右肩胛提肌、右冈下肌、右菱形肌同时激活。这是因为后坐作用力作用到了人与枪械的直接接触部位:左、右手部和肩部。

左手带动左肩运动,为稳定左肩关节和左肩胛骨,左斜方肌、左胸肌产生协同作用。右手和右肩承受大部分的作用力,且右侧肩关节和肩胛骨运动幅度较左侧要大,因此被激活的肌肉数量更多。由于右肩胛提肌和右冈下肌控制肩胛骨上下运动,右菱形肌和右斜方肌控制右肩胛骨向内移动和向上移动,右肱三头肌和右三角肌控制右手上臂和前臂之间的角度,此时这些肌肉协同工作,共同控制右肩部处于稳定状态。

3)0.4 ms时,已激活肌肉继续处在激活状态,人体受力开始向下和向左传递。人体脊椎向右弯曲,右肩胛骨向后运动,仅靠已激活肌肉已无法保持平衡,此时左背阔肌激活,以稳定肩关节和脊椎。

4)0.6 ms时,由于左三角肌、左前锯肌、左胸肌已无法稳定左肩关节,肩关节略有内旋,作为肩关节的三大外旋肌之一的左圆肌激活。

5)0.8 ms时,人体继续向右偏转,右背阔肌激活,与左背阔肌共同控制脊柱的弯曲方向。

6)1 ms时,左冈下肌激活,冈下肌、圆肌共同把肱骨头稳定在肩窝内。

综上所述,由于枪托与人体肩部接触位置受力最大,肩胛骨是最主要的运动骨骼,因此控制肩胛骨运动的主动肌肉(如斜方肌、菱形肌、胸肌、前锯肌等)会同时激活,其余副主动肌(如圆肌等)也会辅助控制肩胛骨运动而激活。

4 关节受力分析

本文对射击过程中的以下主要受力关节进行了分析: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盂肱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表3为各关节最大受力值。由表3可以看出,左侧关节中盂肱关节受力最大,受力排序为: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胸锁关节;右侧关节中肩锁关节的受力最大,受力排序为:肩锁关节>肘关节>盂肱关节>腕关节>胸锁关节。结果表明与枪托接触部位较为接近的肩锁关节、盂肱关节和受地面支撑的肘关节受力较大,右侧关节受力均大于左侧关节,其中肘关节约大一倍。

表3 左、右关节受力Table 3 Forces in the left and right joints N

5 不同上臂外展角度的影响分析

5.1 上肢运动学约束关系分析

假设枪械的位置固定,肘关节的运动轨迹是以握把和护木握持位置为圆心、前臂长度为半径且置于地面上的圆。将躯干与地面的夹角设为,上臂与身体侧面的夹角(外展角)设为,左、右手臂几何关系相同,这里只分析右手臂几何关系。

如图10所示,其中为空间坐标系,′′′为局部坐标系,为躯干,为胸锁关节,′为盂肱关节,为手部与握把连接位置,′为连接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肘关节,为握把高度,为前臂长度,为上臂长度,为肩宽,为躯干长度。为盂肱关节可运动范围。根据相关人体测量标准,胸锁关节绕矢状轴转动范围为上60°、下30°,绕垂直轴可前30°、后30°,由此可确定曲面。

图10 卧姿上肢运动学约束模型Fig.10 Kinematic constraint model of upper limbs in the prone position

肘关节在水平面的运动轨迹方程为

(-′)+(-′)=

(1)

(2)

式中:()为肘部在水平面的位置坐标;(′,′)为握把与手的接触点在水平面的投影坐标;为轨迹圆半径;为在空间坐标系中轴的高度。

为胸锁关节在空间坐标系中3个坐标轴方向的位置,′、′、′为胸锁关节在局部坐标系中3个坐标轴方向的位置,为在空间坐标系中轴、轴的位置。上臂为常数,当肘部的位置确定时,盂肱关节在曲面上的位置′满足以下3个方程:

以长度为约束的数学方程:

(3)

以长度为约束的数学方程:

(4)

以与′距离为约束的方程:

(′-)+(′-)+(′-)=

(5)

因此当外展角确定时,将(1)式~(5)式联合求解,便可得出所有关节点的位置。因此本文通过对左、右上臂外展角度的改变,来分析人体射击姿态变化对最大肌肉激活度的影响规律。

5.2 右上臂外展角影响分析

521 上半身最大肌肉激活度对比

设右上臂外展角范围为15°~60°,以15°为基础,最大肌肉激活度的差异如图11所示。

图11 不同右上臂外展角下最大肌肉激活度差值Fig.11 Difference in maximum muscle activation at different abduction degrees of the right arm

由图11可以看出:随着外展角的增加,最大肌肉激活度也在增加;与15°相比,30°时最大肌肉激活度基本保持不变;45°时最大肌肉激活度增加了25左右;60°时最大肌肉激活度增加了30左右。

522 不同肌肉激活度对比

上半身各肌群的对比情况如图12和图13所示。

图12 左侧肌肉激活度差值Fig.12 Difference in muscle activation for left muscles

图13 右侧肌肉激活度差值Fig.13 Difference in muscle activation for right muscles

由图12、图13可以看出:肌肉在外展角15°~30°时基本一致;45°~60°时基本一致;30°~45°时变化较大,部分肌肉激活度增大,部分肌肉激活度减小。

左侧肌肉激活度变化均在10以内,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左三角肌,减小了约9。

右侧肌肉、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激活度下降10左右,而三角肌、菱形肌、前锯肌和冈下肌激活度上升,其中三角肌和菱形肌均增加25左右。

综上所述,右上臂外展角大于30°时,各肌群肌肉激活度发生显著变化,激活度增加的肌肉数量大于激活度减小的肌肉,且激活度增加幅度也较大。因此右上臂外展角不宜超过30°。

5.3 左上臂外展角变化分析

531 上半身最大肌肉激活度对比

左上臂外展角变化对最大肌肉激活度的影响规律如图14所示。从图14中可以看出,随着左上臂外展角的变大,最大肌肉激活度相应增加,每次增加均在5左右。

图14 不同左上臂外展角下最大肌肉激活度差值Fig.14 Difference in maximum muscle activation at different abduction degrees of the left arm

532 不同肌肉激活度对比

图15、图16为各肌肉激活度随左上臂外展角度变化情况。从图15、图16中可以看出,随着左上臂外展角的增加,左侧三角肌激活度增加最为显著,30°时增加了10左右,45°时增加了约40,60°时增加了65。左侧肱三头肌在30°时最小。当外展角大于30°时,右侧菱形肌、三角肌激活度上升显著。

图15 左侧肌肉激活度差值Fig.15 Difference in muscle activation for left muscles

图16 右侧肌肉激活度差值Fig.16 Difference in muscle activation for right muscles

综上所述,左上臂外展角小于30°为宜。

6 结论

本文基于AnyBody生物力学软件,针对卧姿射击过程,建立了人-枪肌骨模型,揭示了卧姿单发射击时人体生物力学响应规律和时序特性,并获得了人体不同射击姿态对人体响应的影响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步枪后坐运动过程中,为抵抗向后的作用力,左肱三头肌、右肱三头肌、右三角肌、右菱形肌激活度增加,且菱形肌激活度处于最大值;步枪复进过程中,为抵抗前向作用力,左肱三头肌、右肱二头肌、左三角肌、左菱形肌激活度增加,且右肱二头肌激活度处于最大值。

2)肩胛骨是射击过程最主要的运动骨骼,为控制肩胛骨关节稳定,其主动肌(如斜方肌、菱形肌、胸肌、前锯肌等)会同时激活,其余副主动肌(如圆肌等)也会辅助控制肩胛骨运动而激活。

3)右侧关节受力均大于左侧关节,受力较大的关节是肩锁关节、盂肱关节以及肘关节。

4)在本文建立的标准人体模型下,95式自动步枪卧姿无依托射击时,随着上臂外展角的增加,最大肌肉激活度增加,外展角不宜超过30°。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文采用标准人体模型,在指导射击训练时,需要根据实际射手的人体生理尺寸及肌肉特性重新建模,采集射手的运动特性进行专门的模型校正。

下一步将对不同射手人体尺寸、不同枪械结构参数、后坐力及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和外展角优化开展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外展二头肌菱形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黄葛树
中老年人易发的大力水手征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郑州市出重拳打击“会外展”
关于“膝关节外展”的一点质疑
手法配合局部注射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症
菱形数独2则
菱形数独2则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