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兴国山歌研究
——以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例

2022-10-11罗红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兴国山歌苏区

罗 娜 闫 晋 罗红霞

(1.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2.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3.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一、兴国山歌的产生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山歌则为民间歌谣中的一部分,古老的歌谣是最早的诗歌形式,它起源于劳动,在生产劳动中得以发展。山歌是山野之歌,越是山高林密的地区,山歌蕴藏越为丰富。兴国山歌起源于木客,“木客”是伐木工人的一个集体群,他们在劳作和生活中,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经口头演唱创作而成,在流传过程中也会进行不断的修改、提炼,以期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也体现了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兴国山歌至今已流传1300余年,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艺术生命力顽强。目前,无论在城镇乡间,还是央视、省台及多媒体网络等平台都能看到、听到兴国山歌。兴国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有许盛久、王善良(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谢文棱、郭德京、姚荣滔(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立华(客家山歌王)和刘果林(著名客家歌手)等人。代表作品有《园中芥菜起了芯》《赞八仙》《打支山歌过横排》等作品。

二、兴国山歌的作用

(一)助力革命胜利

当年长冈乡创造了苏维埃工作的模范,兴国县创造了第一等工作,被誉为模范县,其原因在于工作者能够发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革命传统,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讲:“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如歌曲《苏区干部好作风》,它主要赞扬苏区干部的英明和才干。革命山歌是由情歌发展而来的,它也成为当时普遍风行的宣传号角。革命战争中,敌人不断向苏区进攻,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和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自由幸福生活,兴国人民响应工农民主政府的号召,为扩大红军运动,动员青年和家属踊跃参军,如歌曲《十劝我郎当红军》《十劝老妹放开心》,集中表现了军民齐心协力,走向革命胜利的精神力量。

(二)激发个人情感

山歌不仅详实、客观记录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深刻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态度,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感以及文化教育,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又具有应用价值。兴国山歌在生产斗争中可以鼓舞劳动者的情绪,使劳动者忘记疲劳,并起到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增强劳动者战胜大自然的信心,加速完成工作任务。兴国山歌还广泛地表现人们的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方面,它随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抒发感情,特别是男女青年在劳动中互相爱慕、交流感情,通常他们由一般山歌唱到情歌对唱,甚至达到“爱情好比长流水,打不掉来割不断”的精神境界。情歌是山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无歌不传情,无情不成歌”,情歌是爱情的媒介,恋人们通过演唱山歌,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兴国山歌的结构、种类与旋律特点

(一)结构形式

兴国山歌的结构形式分为歌头、歌腹和歌尾三部分,尤其在较长篇幅的山歌中它还包含了“凤头”“猪肚”“豹尾”的艺术效果,使听者酣畅淋漓。歌头为感叹语“哎呀嘞”,它伴随着浓烈的音乐情感宣泄而出,其音调较长且高亢,它是起兴发端语或称为“号子”,它在人们生活劳作中可以引起劳动者的共鸣,与之和唱;歌腹为山歌的主要内容,如在山歌擂台赛中,资深的山歌手为显示自己的口才能力,他们在歌词内容的重点处会即兴编词,大做文章,以不容置辩的比喻、夸张等手法驳倒对方;歌尾为山歌的结束语,是山歌所要揭示的主题。在结束句之前,歌手则会使用呼应语“同志咯”,在这一部分中表演者的情感会产生变化,表演者根据作品的情绪,对语气助词“咯”字将会表达出不同的声调语气,“咯”亦是“哥、妹”的代称。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由于资深的山歌手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和音乐素材,他们在演出过程中会出口成章,即兴而歌,其歌词内容也会自由增减,运用自如。

(二)兴国山歌种类

兴国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对花、猜花、锁歌、盘歌、赞歌、捡脚跟、丢关音、绣褡裢、藤缠树等。“对花”是以四季或十二个月时令、节气和花信为歌头,穿插与其相关的故事或所要宣传的内容,借景抒情。如情歌《四季相思》《十二个月想郎》,革命山歌《四季做军鞋》《十二个月生产》等;“猜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文学式样,为增加生活趣味、普及文化,是约定俗成的谜语山歌;“锁歌”和“盘歌”是一问一答的结构形式,其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生产、自然现象、社会习俗等百科知识,还包含带有哲理意义的知识或问题;“赞歌”是只对婚礼、祝寿、诞育等民俗民风的祝赞歌,通常为见事赞事、见人赞人;“捡脚跟”是将前首山歌的结尾句,用类似的句式,紧接下一首山歌的歌头起句,“捡脚跟”的篇幅结构灵活多变,可自由延长或缩短内容;“丢关音”是对歌的一种表现方式,丢关音为一方,解关音为另一方。根据歌曲的结构形式又分为含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它不同于谐音双关歇后语的表现手法。含义双关通常为一方(女或男)提出知识问题,由另一方(女或男)解答。谐音双关的结构与含义双关相同,但会出谐音,其内容较诙谐;“绣褡裢”是描写少女给哥哥绣物件的情歌,其歌词内容惟妙惟肖,通常是描述正月至十二月间少女的心理活动;“藤缠树”是用于男方向女方求爱的情歌歌词,如“世上只有藤缠树,有曾见过树缠藤”,其内容非常传情,表达浓烈的爱意,这也充分体现了兴国山歌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价值和作用。

(三)兴国山歌的旋律特点

1.调式音列

兴国山歌由五声音阶构成,通常也会出现五声音阶以外时值较短的偏音,它多出现于旋律的弱拍处,或用作旋律中的经过音或辅助音,其力度感不明显,但不失特色。由于演唱者的不同或同一人的演唱时间和地区不同,它的腔调旋律也会出现一定的伸缩性,且调性也会发生改变,但山歌的整体骨干音较为明显,调式主音是稳定的,如作品中每句“跌板”(拖腔)处常用切分音来突出主音,使作品的旋律节奏得到扩展,并通过主音上方的色彩音构成小三度,下行时再落至主音,从而实现调式主音的稳定性。兴国山歌通常以羽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这与广东客家山歌较为相似,均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其骨干音为6 1 2 3 的四音列,支柱音“商”音在调式中往往作为主音的支撑音,作品内容中因情感语气的需要或是对骨干音的润饰,有时也会使用下导音“徵”音,但这种情况极少出现。

2.调式转换

兴国山歌的离调、调式交替、转调颇为频繁,其音调均向“属音”方向(包括重属)进行转换,较少向“下属音”方向转换。“离调”通常是以徵音为宫音,向“属音”方向暂时离调;同主音调式交替是最常见调式色彩的对比手法,它以“变宫音”的反复出现进行改变其偏音位置,并由主音、属音、下属音作为共同音交替而成,同主音徵-羽、羽-徵交替均有出现,最常见的交替形式为羽-徵-羽,同宫转调的羽-徵交替较少;同调式的大二度转调常见于两首作品对唱时完成,一般由起兴句“哎呀嘞”为起音,并使用原调的“属音”作为新调的“下属音”演唱。

3.音乐旋法

兴国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歌,其旋律框架较稳定。歌唱时,旋律是随着演唱者的行腔节奏加以变化,并形成自己的演唱版本。兴国山歌无华彩乐句,旋律起伏不大,拖腔较少,与语言结合紧密,大部分为一字一音,很少出现一字多音的行腔,通常在结束音时作自由延长的演唱处理。“哎呀嘞”和“同志咯”在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特定组成部分,较早时期用3 3 1 2 3 -或6 6 1 1 2 -的旋律音,现今多用3 3 1 2 3 -或 3 5 3 -的旋律音。兴国山歌行腔灵活,没有固定旋律音调,其音调与当地的方言语调相似,演唱者可根据自己的演唱习惯加入衬词、衬字,从而丰富作品的句式节奏,使曲调更加活跃,抒发情感。

四、简析歌曲《苏区干部好作风》

《苏区干部好作风》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是兴国山歌的代表作之一,由江西省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罗德成首唱(南昌),后经音乐学者改编成男女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先后呈现于中国民歌大会、上海之春、江西艺术节等晚会之中,深受观众喜爱。这首歌曲为红军题材,是当年毛主席倡导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苏区干部形象的具体体现。歌曲叙述战争时期苏区红军的优良作风,歌颂共产党员在艰苦生活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凡事为百姓着想,以身作则的革命态度。歌曲以兴国山歌特有的衬词“哎呀嘞”为起句,歌词简明朴实,旋律为兴国山歌的传统音调,该音调与传统山歌一脉相承,体现了山歌口头传承的特点。

(一)歌曲结构

《苏区干部好作风》为加引子、加一次反复的两段式结构,又称一部曲式,歌曲共分为四句,其结构属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山歌中较为普遍的结构形式。四句可分为两个上下对句,这种对句的呼应关系与歌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一句“苏区干部好作风”和第二句“自带干粮去办公”为陈述关系,它运用“锁歌”的表现手法,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当时粮食紧缺、人人自危的客观情况下,干部们为了不增加老百姓的粮食压力,自带干粮去为人民服务。

谱例1(前两句):

该曲的音乐旋法以级进为主,紧紧围绕歌词的方言语调展开,歌词“哎呀嘞”在此可当作“引子”或“起调”,“哎呀嘞”以助兴词在演唱功能上好似与人打招呼的意味。“哎呀嘞”作为“话引子”即表示要开始讲话了,也是歌唱前的开音亮嗓。第一句尾音在小字二组#F,在调式中为角音,这也是“兴国山歌”常用的起调方式,程式性的写作手法成为兴国山歌的一大特色;第二句尾音落在小字一组b1音,一上一下、一问一答。后两句也为上下两句,歌词则具体叙述苏区干部工作的状态,为革命事业不分昼夜,奉献自己;第三句的结尾使用D-E的二度上扬的后倚音,同前两句又富有一定的变化;第四句的尾音落在B音四拍时值结束。

谱例2(后两句):

歌曲的四个乐句符合我国传统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形式,歌曲开头“哎呀嘞”为引子部分,第一句主要运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可视为“起”句。第二句在“起”句的基础上加入了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形态(见谱例1),前两小节的节奏相同,后两小节的节奏有所变化,两句旋法基本一致,因此,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继承与发展。第三句的旋法进行了变化,运用八分音符节奏型,以bB为核心音,在#F和E音之间回环,旋法与语言音调保持一致,旋律也更接近于“口语化”,且多次运用倚音,在句尾上扬至#F,此处的情绪达到全曲的最高点。与之相比,第三句与前两句有对比的成分,可视为“转”。第四句的旋律节奏以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主,与前两句的节奏型相似(见谱例2),旋法在“转”之后回归平稳,情绪也逐渐回落,可视为“合”。由此可见,此山歌短小精悍的旋律与传统音乐结构美学相吻合,在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尾音同为#F音,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音同为bB音,形成上下对句的形态,它既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又体现了上下对句的美感。

山歌在劳动人民群体中口口相传,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更不可能会在歌曲的整体结构考虑音乐的美感与合理性。但就是这样的自然流露,形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许多音乐门类都广泛汲取中国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养分,创作出极具生命力的作品。如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和赵季平先生,在创作前期他们会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吸收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艺术加工等形式,成就他们音乐创作的辉煌乐章。

(二)歌曲特点

该曲为典型的兴国山歌曲调,结构简明,音乐语言通俗易懂。该曲定调高为D宫,从上述谱例中可看出整首歌曲为B羽五声调式,调性统一而明确,但在实际演唱中会出现音高旋律的“腔化”和“滑音”,即“音腔游移”的现象,这属于山歌演唱的自由即兴风格,通常在山歌演唱中,调高是可根据演唱者的实际音域进行调整。歌曲旋律以五声性为基础,该版本是经重新填词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的音调改变了部分音高,但音乐曲调仍保留了兴国山歌风格原貌,其旋律运用二度和四度的音程关系,且多处旋律运用了同音,以横向级进的音型连贯而成,其旋律曲调与歌词语言音调保持一致,体现词、曲的密切关系,该曲均用本嗓真声演唱,但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也可根据当前情绪进行细微处理,这种具有即兴表演的成份也是山歌的一大特点,在即兴演唱时演唱者通常会出现较多“润腔”处理,“润腔”是一种被装饰后的演唱方式,如倚音、颤音、喉音等技巧,它大量存在于我国传统音乐之中,即兴演唱加入润腔后,歌曲的情感表达愈加浓烈,从而提升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在《苏区干部好作风》歌曲中,如引子“哎呀嘞”在演唱时,“嘞”字会进行延长处理,“ei”韵腔延长的同时会以波音的方式随机“颤动”,根据演唱者对波音的加工,会进行小三度以内的颤音,因此这种“润腔”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即兴成份,“润腔”的实际演唱效果是不能通过记谱法进行记录,它只能用装饰音的方式来提示旋律的微观变化,记谱法只能做到主题旋律的完整记录。歌曲的第二段旋律谱例中出现了倚音,这与兴国县方言语调的发音密切相关,如“日”“草”“鞋”等歌词均用倚音的方式演唱,以其达到方言发音的语调,因此,“润腔”的“微分”音与方言也有着紧密联系。由于演出者在演唱中会存在着较多的“即兴”成分,在记录倚音时也未必是准确的小三度或大二度,这体现了民间音乐中的“音调游移”现象。在《苏区干部好作风》歌谱中只记录大致的旋律走向,并没有记录演唱的处理。在学习过程中,有些人以为只要记下了曲谱就可以唱兴国山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郭德京、谢立华等人的演唱版本为例,其旋律中的“微分”音符也无法作出准确的记谱,倘若演唱者只按照歌谱演唱,必定会失去山歌的“灵魂”,这与民间音乐创作和大众传播息息相关,因此,各路民间音乐才会产生多姿多彩的山歌、号子和民歌。

五、结语

兴国山歌的结构形式、歌曲特点、表现手法和演唱形式等方面均体现山歌的特点,其旋律深深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国山歌在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山歌迎你到兴国》《兴国红》《客家妈妈》《苏区振兴迎春天》《四星望月味道长》《兴国山歌哎呀嘞》《香樟树下》(情歌)及时政类的作品,这些作品保留了以小铜锣伴奏的“山歌会比赛”“山歌打擂台”和“原生态歌会”的同时,且运用了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和音乐伴奏呈现于舞台,使观众耳目一新,易于传唱。兴国山歌是我国优秀的地方传统音乐,我们再研究兴国山歌的艺术精华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是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让兴国山歌浸润追梦者的心灵,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兴国山歌苏区
苏区的故事
苏区精神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秦兴国:一根拐杖撑起一所学校
国画:唱支山歌
战友
我们需要千百万个“红三员”/热爱劳动的好会计何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