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治疗的作用分析
2022-10-10张超赵海玉
张超 赵海玉
(1.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天津 301899;2.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天津301899)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腰椎间盘、腰椎关节软件、周围韧带的自然老化,及功能退化所引发的,主要常见于老年人群。据统计,腰腿痛患者其中85%属于腰椎退行性病变[1]。该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可出现腰部疼痛、酸软无力、僵硬等,随着退变加重,腰椎曲度逐渐丢失,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情况[1]。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慢性腰痛,每年持续疼痛3 m 或更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临床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对于保守治疗不佳者,则需采用手术治疗达到恢复腰椎稳定性的目的[1,2]。为了消除病因且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及力线,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案。1953 年Cloward[2]提出PLIF 术,可稳定脊柱结构,是临床经典术式,但该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2]。随着医学技术发展,Foley等学者[3]于2002 年提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即在微创通道下行神经根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等优势[3]。
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MIS-TLIF 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84 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PLIF 术)43 例和观察组(MIS-TLIF 术)41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24 例,年龄25-68 岁,平均年龄(52.86±4.36)岁,腰椎管狭窄16 例,腰椎滑脱9 例,退变性脊柱侧凸6 例,腰椎间盘突出12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24-70 岁,平均年龄(63.72±5.79)岁,腰椎管狭窄15 例,腰椎滑脱7 例,退变性脊柱侧凸5 例,腰椎间盘突出14 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患者及家属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严重下腰痛经1 y 以上保守治疗无效者;(3)无心理疾病,可正常沟通者;排除标准:(1)既往接受过腰椎手术者;(2)手术不耐受者;(3)认知功能缺乏,无法正常沟通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PLIF 术:气管插管全麻,俯卧位,采取传统后正中入路,依次切开皮肤到达深筋膜,剥离骨膜,开孔扩孔 分别在椎弓根点,探查该孔为骨通道后,植入定位针,然后将椎弓根螺钉穿过双侧椎弓根。切除肥厚的黄韧带,分离粘连,纤维环被切开,取出髓核,刮取终板软骨,冲洗椎间隙,将肾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隙。连接棒固定,检查冲洗伤口,将自体骨颗粒和同种异体骨植入材料放置病变椎体两侧横突间,安放引流管,缝合并行包扎。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MIS-TLIF 术:静复吸全麻生效后,俯卧位,腹部悬空,确定病变椎弓根位置,并进行标记。沿着椎弓的一侧标记线的长度约为3.5 cm,纵向切口,直至深筋膜,定位椎体小关节,逐步安放微创通道,清切除小关节局部软组织,切开关节囊,切除部分下小关节和椎体上刻面的内部。充分暴露椎间孔,扫探神经根及椎间隙。剪断纤维环,去除椎间髓核组织,用椎间铰刀和刮匙处理椎间隙,刮去椎板软骨。冲洗椎间隙,将具有自体骨颗粒肾形椎间融合器放于椎间隙中。抽取微创通道,穿刺同侧另一椎体椎弓根,放置椎弓根螺钉。按照同样操作放置螺钉于侧椎弓根置椎弓。尾帽固定。检查伤口,无出血情况,进行缝合并用无菌纱布包裹。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相关指标
切口长度、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
1.3.2 疼痛情况
于术前1 d、术后7 d、3 m 应用VAS[4]评价疼痛情况,总分10 分,分数越高,疼痛情况越严重。
1.3.3 功能恢复情况
于术前1 d、术后7 d、3 m 应用采用ODI[5]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包含10 个方面的情况,分数越高,说明功能受阻越严重。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
分析两组的感染、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
两组手术时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改善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术后VAS 和ODI 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术后7d、3m VAS 和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减少并发症
观察组感染、硬膜囊破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D)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切口长度(cm) 手术时长(min) 失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住院天数(d)对照组 43 9.62±1.56 98.41±37.15 128.92±35.42 79.23±12.62 12.43±2.32观察组 41 4.19±0.45a 112.38±26.46a 51.37±9.81a 34.64±14.35a 7.21±1.47a
表2 两组VAS 和ODI 评分比较(±SD,分)
表2 两组VAS 和ODI 评分比较(±SD,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VAS 评分 ODI 评分术前 术后7 d 术后3m 术前 术后7 d 术后3m对照组 43 6.86±2.37 5.73±2.51b 3.73±2.51b 46.63±3.68 36.28±6.55b 19.26±4.26b观察组 41 7.16±2.92 3.61±1.24ab 2.13±1.24ab 47.58±3.57 29.17±5.27ab 15.26±3.18ab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据统计,腰腿痛患者其中85%属于腰椎退行性病变[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腰椎间盘、腰椎关节软件、周围韧带的自然老化,及功能退化所引发的,主要常见于老年人群[1]。早期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可出现腰部疼痛、酸软无力、僵硬等,随着退变加重,腰椎曲度逐渐丢失,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情况[1]。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慢性腰痛,每年持续疼痛3m 或更长时间,主要原因是因为节段性腰椎不稳所造成[2]。
临床中治疗方案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对于保守治疗不佳者,需采用手术治疗达到恢复腰椎稳定性的目的[1-3]。1953 年Cloward[2]提出PLIF 术,可稳定脊柱结构,是临床经典术式,但PLIF 手术需在骨膜下剥离椎旁肌并对肌肉进行长时间牵拉,易增加椎旁软组织损伤及术中失血量,术后瘢痕组织形成易导致术后肌肉功能下降,常出现术后医源性腰背部疼痛[2]。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微创手术应运而生。国外学者通过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发现,发现微创手术损伤更小[2,3]。Foley 等学者[3]于2002 年提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即在微创通道下行神经根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等优势[3,6,7]。MIS-TLIF 术发展基础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经Wiltse 入路经椎旁小切口到达病灶,自然肌间隙进入,可降低对神经根的伤害[8]。本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好于对照组,说明MIS-TLIF 术对机体伤害更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等优势。腰腿痛为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最直观感受,严重则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功能锻炼。现有文献报道相较于开放手术,MIS-TLIF 后部结构保留更完整,采取软组织扩张技术,可减少周围软组织损伤,从而提高后路结构保持稳定[4-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VAS 和ODI 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术后7d、3m VAS 和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说明在短期内MIS-TLIF 术临床疗效优于PLIF 术,MIS-TLIF 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MIS-TLIF 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