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常态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22-10-10段丽英
□段丽英
一、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面临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解释性意义,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升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1]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既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综合化趋势,纠偏分科主义课程体系的工具理性转向综合教育的价值理性,更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培育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品格养成的必然要求。
然而,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新颖,综合程度高,缺乏具体课程标准,课程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重应试轻素质。学校教学存在学科本位倾向,导致课程虚设、课程意识模糊、课程标准缺位、课程的开设不到位、课程理解不到位。二是重知识轻实践。教学内容存在学科化、知识化、封闭化现象,重教学轻实践、重讲授轻体验。三是重学科轻综合。课程建设滞后,课程特色不强,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课程单调、规范不足、融合不够,跨学科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四是重讲授轻自主。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固化,难以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资源碎片短缺,评价维度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造成育人模式与学生发展实际需要不匹配。
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
(一)构建研究性学习“236”常态教学模式
2001 年9月,学校制定了《贵阳二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教学计划,由科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及管理要求,探寻课程实施路径。此外,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学校课程管理方案、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及课程表。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构建基础课程群,按照课程概述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开设课程。
为变革课程组织形式,扭转学科本位的办学倾向,学校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课程实施现状和学生发展需求,研发研究性学习通识课程,构建研究性学习基础课程群,为学生提供学习常识及方法,使研究性学习课程从虚到实,强化了课程意识,建立课程规范。建立“双导师”制,明确管理要求和考核制度。由“班主任+导师”双向指导,优化师生结对、导师助力,加强教学常规,严格教案检查,严禁课程被挤占,确保指导到位、学生自主,创建了研究性学习“236”常态教学模式,如图1 所示。
(二)构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863”实施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236”常态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上,学校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将“236”常态教学模式全方位拓展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领域,构建了具有普适性、凸显学生自主发展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863”实施模式。本模式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发展的人”为育人目标,根据学生真实生活及发展需求制定目标,通过2 类课型、8 个环节、6 种指导、3 大机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从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资源上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此课程的实施模式,充分遵循教育规律,结合高中生身心特点和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主发展的人”的育人理念为指引,让学生通过8 个环节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提出研究问题;自建团队,组建学习共同体;自主规划,明确研究方案;自主研修,学习讨论;自主实践,体验探究;自主梳理成果,进行自我展示;自主评估,展示分享,成为全面个性、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的自主发展的人。在8 个环节自主行动中,设置两类课型即协作指导、自主研修。学生在自主研修的同时,教师给予选题、方法、过程、展示、评价、发展6 种指导,以确保学生有效自主发展。通过3大机制即价值引导、“双导师”助力、家校协同来保障两类课型的有效实施;3 大协同指导机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从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资源上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最终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三)开发“通识+核心+拓展”自主发展课程群
图1 “236”常态教学模式具体内容
大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开足开好。按照三年课程群建设期,依托课程新理念,学校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育考察等方法,检验评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有实施环节的操作路径,反思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课程群,创建核心课程群和拓展课程群,全面梳理和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构建了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发展课程群。
在学校“教育:唤醒·陪伴·引领”的办学理念下,围绕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活”,整合课内外、校内外资源,构建了“通识+核心+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3 大课程群,开发了11 大类、28 小类共155 门课程。
通识课程提供研究方法和基本常识,主要有通用常识课程、方法指导课程和学生优化课程;核心课程提供实践活动内容,围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主题教育,开发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强调体验、实践与自主探究。如在考察探究主题下,学校开发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关于红色足迹、美丽山川、人文历史、科技场馆、时代变迁的相关课程,如“觅红色足迹·探绿色文化·悟愚公精神”“走进王阳明”“觅多彩黔北”“科技之旅·走近天眼”等;创建拓展课程群,侧重知识的迁移创新。以“校园特色课程”“个性特长课程”“学生自创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将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融合。学校以特色科技课程作为突破口,开设“能力风暴”“图形化编程”“编程3D 打印”“建模3D打印”“制作流程3D 打印”“进阶设计3D 打印”“高阶设计”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整合的基础上,更好地迁移与创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授课教师开展定期培训,促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共同研讨授课内容,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不够、内容单一的问题。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收获,自创课程并优化,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学校通过实施以上课程,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融合创生中走向知行合一。
(四)搭建综合实践活动“家校社”协作平台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要求学校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实践中,学校搭建了“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平台”,创设“学习、实践、展示”一体化自主发展空间。这一“创生—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焕发自主发展活力的同时还能从平台中获取不断优化更新的实践资源和经验。
自主学习空间设置“通识、案例、资源、检测”模块,整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种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及学生展示活动的资源等,梳理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上课资源包及活动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通识课及案例等资料,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研修,以满足特长爱好和个性化发展之需求,解决了资源零散陈旧、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的问题。
自主实践模块以“项目、过程、导师及评价”为学生提供帮助,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优质资源,设置共建共享功能。解决了学生自主实践过程中资源碎片短缺问题,也为选择实践项目、组建研修团队、制定研修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支撑。
自主展示空间设置“场域、媒介、展示、总结”模块,为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体验、实施活动评价提供舞台和工具,同时创设通道,将研修活动、实践活动中创生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新的平台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在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评价提供支撑。
“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平台”具有共建共享、互动创生之功能。学生在不同的模块中,依据自我个性成长的兴趣及需求,选取相应的资源进行自主研修、自主实践,并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和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在各模块资源运用及实践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创生出各个环节的新资源,将资源共建、共享。在不断“创生—共建—共享”的循环中,让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平台焕发活力,共促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三、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发展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学习能力明显增强。从课程实施前、后测试数据对比情况来看,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了改变。近五年,教学成绩显著。学生获奖涵盖艺术、体育、科创、信息、学科等竞赛,共计352 项,其中国家级奖23项、省级一等奖88 项,科技类获奖152 项。从学生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中来看,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从学生的展示过程来看,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思辨能力有着跨越式的提高。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发展课程实施以来,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教师综合实践相关研究和竞赛获国家级奖24项、省级奖43 项,其中部分教师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全国首届少年微星创客马拉松比赛金奖辅导老师”等荣誉称号。同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践与指导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政策文件,研读大量的文献书籍,掌握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有效指导,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爱反思的研究型教师。
(三)丰富了学校特色课程的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结合“教育:唤醒·陪伴·引领”的办学理念、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面向学生真实生活及自主发展需求因地取材,充分整合了本土资源,在不断实践、反思与修正、再实践中,构建了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的“通识+核心+拓展”的学生自主发展课程群,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让学生真正基于需求、面向实践、为了发展。
四、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需求出发,在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综合程度最高、实施形态最开放灵活的课程,在实践育人上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法定性质,其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有助于实现两者教育功能的互补,有利于实现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双轮驱动。学校在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课程实施模式的同时,还研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行评”一体化评价量表。立足学生发展,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形成并逐步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育更多具备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