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探索
——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为例
2022-10-10欧健赵渊博
□欧健 赵渊博
2014 年9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拉开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新高考改革实行“招”“考”“教”三方联动,“6 选3”科目选考、选科走班制,都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做出对未来生涯发展的规划。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选科指导,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追求“因材施教”,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意义感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从学生角度看,新高考改革保障了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主动选择,选择擅长的科目、喜欢的专业,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发掘优势、明确愿景、激发学习动力,最终在喜欢、擅长的道路上发展个人素质和能力,真正将个人所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生涯教育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兴趣及优势、价值追求所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和专业,确立职业目标,明确专业方向,以此助力学生科学选科,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可以说,生涯教育应该“教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1]。
如何在改革浪潮中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选出适合的高考科目,成为普通高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被推向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2]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路径探索和有效实施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回应政策要求、学生需要,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建构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体系,开发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系列课程,形成了“家校社企”的协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生涯认知能力、生涯发展能力、生涯管理能力。
一、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内涵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立人·新民”办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为立足点,培育学生独立人格,锻铸未来社会精英,培养健康、快乐、独立、仁爱之人。以“游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学风,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追求办“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的教育理想。
学校实施的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是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学旅行、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融入学科课程和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形成生涯学习动力,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大关键能力。
学校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理念确立为“让学生在最适当的时候遇见最美的自己”,我们相信,学生犹如海底的美丽贝壳,每一枚都正孕育着珍珠,如果我们以合适、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打开自己,他们便能看到自己心底的那颗美丽珍珠,珍珠的光也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二、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同样以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落实的抓手。
(一)实施原则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在“让学生在最适当的时候遇见最美的自己”这一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互动实践、自主发展、多元包容的具体实施原则。互动实践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生生持续互动;自主发展指课程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支持;多元包容指鼓励多元尝试、多元评价,包容差异、包容“试错”。
(二)理论支持
1.匹配(特质—因素)理论
“特质—因素论”由美国学者帕森斯提出。他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途;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准确认知。”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可以相互匹配,从而找出理想的职业生涯,因此有人称之为“匹配理论”。此理论可以说是生涯规划领域的“地基”,虽然其不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但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的内在匹配,始终在提醒学校,要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外界。
2.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由美国学者舒伯提出,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舒伯通过研究发现,学生从11、12 岁开始,就已经开始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有职业倾向甚至是选择了。而在15—24 岁的探索阶段,学生需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完成自我考察、角色鉴定、职业探索等,同时在后期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探索外界的机会和平台非常重要,在中学开展生涯教育的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生涯混沌理论
生涯发展的混沌本质就是,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却正被决定,混沌中酝酿着定数。这一理论提醒我们需要正视生活中的机缘巧合,因为当机会来临时,你没有在前期积累经验和能力,没有在它出现时有足够的警觉和敏感性,你是没有办法立刻抓紧并从中获益的。学生面对选科走班,有一种不确定感,担心相关的教育政策变动会不会影响自己的选择。这种不确定感是当代青年在面对人生发展的相关任务时普遍经历的心理体验。对于面对新高考的学生来说,“不确定感”是共有的感受,此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对未来形成一种“积极不确定”的理解,而不是因为不确定而彷徨失措,拒绝努力。
(三)课程目标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旨在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设定生涯目标,实践生涯选择,参与生涯职业体验,以增强学生的生涯认知能力、职业探索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为此,学校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了适切的生涯教育课程目标,如表1 所示。
(四)课程内容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促进课程和主干课程三大部分。
基础课程指向“生涯认识”,分为认识自我与认识外界两部分,包括课堂学习与课外综合实践两种形式,主要开设学段为初一、高一。
促进课程指向“生涯认识”基础上的“生涯管理”,即在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生涯目标,在生涯目标激励下进行自我管理、决策管理。同样以课堂学习、课外综合实践两种形式开展,主要开设学段为初二、初三、高二、高三。
主干课程指向生涯教育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整合,让学生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生涯成长与生涯发展,逐步引导学生将兴趣发展为志趣,将技巧发展为优势,将意愿发展为意志,最终形成专业、职业倾向,主要开设学段为初一至高三。
表1 不同学段的生涯教育课程目标
具体而言,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基础课程包括认识自我与认识外界两部分。认识自我主要包括:了解生涯相关概念;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优势、价值等。认识外界主要包括认识外界环境的复杂与不确定、认识专业职业、认识国际形势与社会局势等内容。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以《遇见最美的自己: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初中版)》及《遇见最美的自己: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高中版)》课程读本及系列生涯理论课来承载。以“国粹武术”“乡土地理·九门实践”“财商基础”“疯狂物理”“数学视角看生活经济”等选修课及相应的课程读本加深学生对自我和学科的认识。以“人格教育”、缤纷社团活动、“彩虹生涯月”(“彩虹生涯影院”“专业巡礼”)、“大小先生”讲座、专业研学与大学研学、见习实习职业体验等实践形式,与理论课程相互配合、相互印证,帮助学生深入认知自我、认知外界。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促进课程包括自我管理(学业管理、生活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管理等)、决策管理(学会选择、选科走班、应对“积极不确定”)两部分内容。除各类生涯管理主题班会之外,学校还提供了多种实践活动:艺术体育类(缤纷艺术节、缤纷体育节、缤纷美育节等)、研究性学习类、创意创新类(“创客”马拉松)、言语智能类(“思辨青春”辩论赛、模拟联合国、朗诵演讲比赛等)、学科竞赛类。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将生涯管理的各项理论投入实操,反馈修正,提升生涯管理素养。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主干课程包括了与生涯教育深度整合的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学科知识的“强基课程”(人文、科学),为未来考取大学、选择专业提供参考。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与生涯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深度整合,助力学生将兴趣发展为志趣,将技巧发展为能力优势,将意愿发展为意志,最终形成明确的专业、职业倾向。各学段对应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如表2 所示。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列课程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自我和对外界的认识,习得生涯规划和生涯管理的能力,并在选择中磨砺决策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规划人生。
(五)实施保障
1.师资保障
课程能有效落实,教师是关键。学校通过打造生涯教育名师团队、构建生涯教育教研制度,来保障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建立了以专职生涯规划教师为骨干、以班主任队伍为核心、学科教师全员辐射的“三位一体”生涯规划指导团队,通过系统专业学习,学校现已有数十位国家级生涯规划咨询师。此外,学校从三个方面构建生涯教育教研制度:一是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科教师也成为生涯导师,让学校教师都有助力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二是转变学科定位,由各专一项、单一学科转变为跨学科融合;三是保障生涯教育教研活动,由鼓励提倡转变为制度护航。
表2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各学段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2.机制保障
协同运作学校资源、高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探索“家校社企”共育的生涯课程实践机制,借助大学力量、家长力量及社会资源,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寻找自己未来生涯方向提供支持与帮助。学校开展了“彩虹生涯月”活动,其中的“专业巡礼”请到高校相关专家为学生详尽介绍相关专业的课程、研究或就业方向等。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在高校教师指导下开展小项目研究。此外,学校积极邀请家长到校分享其职业生活。学校还带领学生一起参与社区课堂,结合研学旅行、英才计划、雏鹰计划、科创环教、选修课程等,让学生体验成长,激发内生动力,帮助学生提高个人选择、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评价机制
根据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生涯教育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评价的主要任务为支持和指导学生的生涯认知能力、职业探索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能力的增长情况)评价、师生对课程开设及实施情况的评价。
1.学生对自我的评价
学生对自我的评价,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涯自我认知。认知自我,既是生涯规划的起点,也是需要学生反复磨炼的重要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平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学校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资源。而非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在征得起始年级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专业测评系统对其兴趣、爱好、性格进行测评,结合学生自主表达,得出其可能的职业倾向,建立起初始信息档案。利用大数据平台,根据学生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可参与的活动,可选择的专业、职业介绍等,为其参加或组建社团、参与选修课提供参考。后期根据学生发展情况更新“生涯信息记录”,发现并通过个案分析解决学生生涯课程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2.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能力的增长情况)评价
学校建立了“家校社企”联动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让各主体参与评价,保障评价结果科学、全面。同时设立多角度科学评价指标,将学生职业体验投入程度、活动参与态度及参与情况、小组合作程度等纳入评价项目中,更加清晰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涯教育中获得的能力。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比如,在评价中,生涯认知能力占25 分。其中,“了解自我及优势”占10 分,“理解、参与和管理个人的生活”占15 分。在“了解自我及优势”部分,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元认知能力(2 分),考查兴趣、品质、能力、价值体认等自我认知(6 分),还要明确自我某阶段的“能”与“不能”(2 分)。在“理解、参与和管理个人的生活”部分,要考查学生时间管理、挫折管理、决策选科、计划监控的情况(5 分),观察学生理解生活、学习、工作中角色的转变的程度(2 分),了解安全的工作方法和环境常识(5 分),建立和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2 分),培养个人财务能力(1 分)等。其他各项能力,也按照这样的方式细分,由生涯导师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助力学生的生涯成长。
3.师生对课程开设及实施情况的评价
由于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相对较新,可供参考的实践模板较少,我们需要师生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真实反馈,以促使我们不断完善课程。对课程的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及任课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自身的访谈等,明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否引导得当,是否使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生涯觉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能否促进学生的职业认识等,并整理相关问题,及时给出反馈意见,请教师及时做出调整。
三、结语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让学生拥有这样的特质:清晰有效的口头表达;互补互助的团队合作;跨越常规的创新思维;好奇勇敢的创造意识;保持开放的全球视野;自信开朗的逆商管理。
我们以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为学生一生的生涯幸福奠基,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适合他自己的未来的模样。在最适合的适合遇见最美的自己,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最想看到的是本校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规划人生,以快乐、自信、阳光的姿态走向属于自己选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