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金融创新推动“双碳”目标走出“加速度”
2022-10-10余栋
余栋
气候变化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等表征,正深刻形塑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多层面的深刻转型与系统调整。且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时间周期仅有30年,实现难度大、挑战系数高。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投资引导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因此,以绿色金融创新赋能有助于“双碳”目标走出“加速度”。
一、绿色金融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现状
双碳战略倒逼着能源结构的调整、投资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生活品质的提升,必将引致经济、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的系统性转型与全方位升级。基于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相关预估数据,为达成双碳目标,未来40年我国在气候领域的投资金额预计将达139万亿元。当前,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刻诠释着“人民中心”的价值诉求,这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遵循,亦为绿色金融的崛起提供了创新空间。政府支持与市场赋能为绿色金融的落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表示,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
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助力双碳目标达成,金融机构也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2021年2月9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碳中和债”,其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风电、绿色建筑等低碳行业。2021年2月4日,国家能源集团、中核集团等四家企业联合公开发行交易所碳中和绿色债,发行金额达105亿元,其中70%的资金主要用于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同时,信托公司也积极围绕双碳目标进行布局,2021年1月底,兴业信托等金融机构联合发行“兴业信托利丰A016碳权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碳价作为标的信托进行资产估价并向福建一家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低碳领域的融资、清洁能源的募资、碳权的证券化等金融实践尝试,是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生动体现。绿色金融俨然成为兼具营利性与社会价值性的行业,必须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进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与绿色转型提供强力支撑与有效赋能。
二、绿色金融赋能“双碳”战略面临的多重挑战
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在政策支撑、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双碳”战略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绿色金融助力“双碳”战略尚未实现效能的帕累托最优。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绿色金融发展机制相对滞后。其一,在激励机制方面。一方面,由于绿色金融在投资收益率等方面的优势不甚凸显,导致外部性激励缺乏;另一方面,大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制定明晰的绿色金融业务指标,存在内部相关资源配置弱化。其二,在相关标的标准化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以碳中和债券为例,当前,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对该债券的定义、标准有所区别。银行间市场认为碳中和债券是指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减排项目的融资型债券,而交易所已发行的碳中和债券只需70%资金用于减排、节能等绿色项目即可。
第二,绿色金融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双碳”战略的投资金额甚巨,当前距离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投资额仍存在较大缺口。虽然已基于全国范围进行了绿色金额改革试点,但是各试点的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引致产业转型供求与绿色金融供给之间的错位。同时,双碳战略的施行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当前绿色项目的识别、投资决策的标准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进而无法发挥绿色金融的强大效能。
第三,绿色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隐忧。由于气候变化与环境调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当前金融监管尚未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纳入风控范畴,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进而对有气候风险敞口的金融机构带来影响。在绿色债券等金融项目的发行中,很容易存在伪绿色项目或者伪绿色金融产品,如何甄别投资标的是否符合“绿色标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绿色金融赋能“双碳”战略的优化路径
第一,完善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机制建设。其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助力“双碳”战略的激励引导机制。通过制定明晰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完善的贴息奖补政策等形式,提升金融机构开通绿色金融业务的热情,激发金融从业人员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其二,建立绿色金融发展的行业标准与产品细则。确定绿色金融发展的行业标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强化绿色金融的低碳属性,基于碳市场开放绿色金融服务,譬如碳市场交易、碳期货期权交易等。同时,明晰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结合“双碳”战略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制定,从而为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风险评估等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好绿色金融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保险、银行、基金等更多金融主体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多种创新型金融产品。同时,发挥国家级基金、地方产业型基金的引导功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绿色投资。另外,提供市场需要的碳金融产品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嵌入,实现绿色金融供需层面的信息“无缝”衔接。
第三,注重绿色金融的风险防控。在绿色金融宏观监管方面,以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宏观审慎监管能力,防范因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违约引发的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外部风险控制方面,注重对气候变化的前瞻性预测,提高风险预测的及时性、有效性与科学性。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方面,设置碳中和相关业务部门,对绿色投资项目进行事前投资审查、事中投资跟踪,制定相应的绿色金融投资风险预案,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