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化传播及文物保护视角对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研究
2022-10-10于永喆
于永喆
(公主岭市文物管理所,吉林 公主岭 136100)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世界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给博物馆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就指出,要构建博物馆服务管理平台功能,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提升现代博物馆管理水平。我国博物馆陆续开展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包括文物藏品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文物展览以及相关移动应用程序等全方位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上的演讲中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优化博物馆传播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由此可见,博物馆不仅要起到文物保护作用,还要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功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
1.1 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博物馆的理念变革
全球化在缩小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距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可以站在全球化的层面来进行交流对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博物馆理念思维正处于变革阶段,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博物馆作为特有的文化载体,成为展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博物馆应充分考虑自身定位,在文化传播方式上积极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利用网络技术分享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适应全球化带来的理念变革。
1.2 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和信息共享变得越来越便捷、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领域也越来越广阔。数字博物馆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数字化产品资源和数字化文化体验,已经成为博物馆事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在影响力、同质化等方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知识产权、服务体验等诸多问题也需要应对。因此,博物馆需要在应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数字化时代下大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发掘文化资源,研发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开展跨界合作展示,创新文化传播路径和表达形式,让博物馆的数字化理念深入文创、教育、传播等各个方面,提升文化传播的综合实力,使数字化技术成为博物馆提升文创和服务能力的新动力。
1.3 数字博物馆促进了多元化文明下的分享交流
展览交流一直是博物馆文化交流和分享的有效方式,全球化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同时也促进博物馆事业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如跨文化交流和出境文物展览在原有的政治、文化基础上,可以进行交流深度上的拓展,对交流的主题进行创新和共享。跨国文化交流展览运用数字化技术可让观众进行沉浸式体验,深化观众感官记忆,通过丰富的数字化文物资源进行交流互鉴,从文化角度促进交流,为进一步的交流合作奠定基础。数字博物馆的新视角、新语境、新模式,对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 新科技条件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2.1 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馆建设已初具规模
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展品的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并进行研究、管理以及应用,然后通过数字影像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实现数字化展示,这是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融合,打破了博物馆展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是文化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博物馆数字化充分结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数字化技术深化到博物馆的典藏、展示、传播、教育、研究等方面,使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服务功能进行有效交互,提升了博物馆的服务管理能力和文创能力,对于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来说是一种重塑。
早在1983年上海博物馆就开启了数字化建设工作,到2000年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经多年的发展建设,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国数字化展馆数量和数字化藏品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如2011年建立的敦煌数字博物馆、2012年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的上线、2016年正式启用的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2018三峡博物馆建成的智慧管理平台、2018年上线的“智慧故宫”等,至2020年年末,全国共计有49个数字化展厅建成上线启用,其中百度公司的百科博物馆计划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至2021年年末,已联合全国各地多达568家博物馆合作开发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并完成上线,覆盖地区非常广,详细收录情况见表1。
2.2 藏品数字化转化比例较低
虽然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国数字化展馆数量和数字化藏品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数字化藏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达到一定规模,但是与实际馆藏数量相比,已进行数字化转化的藏品数量所占比例仍然较低,这表明数字化建设仍然需要做大量的信息收集和梳理工作来推进数字化转化进程。
2.3 博物馆传播形式向年轻化人群需求发展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信息传播形式的变革,数字博物馆将更加注重新兴文化传播途径,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App为代表的受年轻人群青睐的一批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进入数字博物馆的合作视野。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更加符合年轻人群的需求,受众人群广泛,传播量大,且具备良好的互动性,对博物馆数字化传播具有补充作用。
2.4 数字影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国家的历史印迹和文化资产,保护文物是一种历史使命,数字化技术对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个科学领域都影响深远,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历史文物进行多视角三维重建并进行数字化建档,将文物数字影像进行保存,为文物相关原始数据进行完整、精确的记录,可以给后期文物检测分析和修复工作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尤其是对破损或残缺的文物藏品可以进行数字建模,复原文物的数字影像;而且还可以利用考古发掘现场的原始数据信息对考古发掘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场景再现,使遗址的原貌展示在大众面前;文物的数字影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三维立体展示,让文物直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虚拟交互技术还能给大众带来交互式体验,让大众非常便捷地享受到文化盛宴,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洗礼;根据数字化文物模型的数据,可运用现代数控雕刻技术和3D打印技术复制文物藏品,在为大众提供珍贵文物资源欣赏的同时,兼顾了珍贵文物藏品的损耗问题。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优势,将文化传播与科学技术进行了紧密融合,同时也将现代与历史进行了关联,在加强文物保护的观念和意识的同时,也展示了文物的艺术性和历史内涵。
3 数字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上的局限性
2008年,国家文物局、文化部、财政部、中宣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面免费开放全国各级文化部门所辖的公共博物馆,这让每位大众都有参观博物馆的权利,使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体现了博物馆在传播文化方面的开放、平等。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会运用到各种新兴技术,这有助于扩大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辐射面,满足人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善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条件,缩小了不同人群之间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差距,促进了文化公平的体现。但是实际发展过程中,博物馆在发展数字化的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会产生新的文化传播不均衡的问题,这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平等性是相违背的。究其原因,由于在信息技术时代,大众个体科技知识储备具有差异性,这导致了科技技术弱势群体的存在,当数字博物馆以技术为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其传播效果将被削弱,尤其是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存在的沟壑将会不断加深。
3.1 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要注意技术弱势群体
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线上和线下的展览中被广泛应用,数字博物馆也得到大范围推广,当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到这一阶段时,严重依赖技术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技术弱势群体的问题在这一现象中愈发明显,数字博物馆内的文化体验设备对受众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要求,对于技术弱势群体而言,不仅无法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反而加深了个体之间的信息获取差距,严重违背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平等性。因此,博物馆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应采用多元化数字展览模式,注意受众人群的分众化,满足不同需求的受众,以此才能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3.2 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要注意信息弱势群体
从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中的受众角度来看,受众个体之间存在知识储备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接收文化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的局限性。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受众获得信息受其筛选、过滤机制影响,陷入思想逻辑单一的局限性中,这与博物馆数字化的开放、融合、公平的追求背道而驰。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初衷是通过突破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来实现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开放性、融合性,让大众能公平地获取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因此,在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中应关注受众个体之间的需求差异性,推动博物馆在追求文化平等的道路上前行。
4 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发展思路
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从藏品数字化管理向展览数字化发展。目前国内博物馆普遍提供有无线网络,并配套开发有博物馆App,可以轻松便捷地通过无线终端享受免费的展览计划和讲解内容,新兴的网络直播、VR等技术也开始应用在博物馆的数字化文化传播中,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为大众展现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1 多元化线上文物展览思路
传统的线上文物展览往往通过互联网在官方网站进行图文展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展览方式也开始拓宽范畴,逐渐多元化起来,如网络直播活动、线上历史文物节目等开始受到大众关注。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大博物馆均处于闭馆状态,这让线上展览成为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关键。据统计,在2020年的春节假期,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共计举办超过2000场线上展览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盛宴。2020年4月5日,有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一次直播盛宴,新华社、新华网、央视等各大主流媒体均开设了互动活动,共吸引了3500万人次参观,且收获6万余条互动留言。这充分说明了博物馆数字化文化传播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受到青睐,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融合,博物馆将会更广泛地吸引到观众的关注。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观众真正地实现了随时随地参观学习。2018年上海博物馆和英国泰特美术馆合作的“心灵的风景:泰特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活动,观众可以通过App观赏作品,并能进行拼贴互动,充分体现了数字博物馆线上展览活动的便捷性、趣味性以及参与性,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4.2 跨界合作互通互联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人文和数字技术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合作,其他行业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数字博物馆,所需要的合作资源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需要基本数据采集和专业数字化人才参与,还需要同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对数字信息系统进行合理归纳并进行完善。通过共建合作让专业从业者和技术人员主导的数字化建设转变成全民共建互通互联,让相关行业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来,使数字化平台可以在无需专业人员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正常运行和维护(图1)。
图1 数据合作互通互联循环
4.3 虚拟场景在文物展览中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根据展品信息和主体策划,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参观者展现出展品的原始虚拟场景。虚拟场景以现实为基础,对展品进行立体式描述,并进行文化传播,让观众感受到展品本身所累积的文化沉淀,结合展览主题和展品信息,观众的视觉和记忆得到深化,从而提升文化传播效果。虚拟场景是数字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的有效传播方式,博物馆应加强信息收集工作,并根据主题和大纲对信息进行文化加工,让展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注重展品场景的学术性,避免娱乐化,另外虚拟场景可以更好地渲染展品的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提升参观效果。信息数字化时代促进了虚拟场景的发展,博物馆应加强关注虚拟场景的创设,增加观众的参与度,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5 结语
身处全球化和数字化融合的时代,博物馆应通过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沟通和文物保护传承,提升文物信息管理能力,完善文物保护机制,优化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刻研究博物馆受众的分众情况,解决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带来的问题,遵循博物馆文化传播平等性的追求,积极开创多元化的线上展览活动,通过创设虚拟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给观众,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作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龚良,毛颖.全球视野下中国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借鉴大都会博物馆—龚良院长专访[J].东南文化,2014(3):26-33.
②朱敏.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探析—以常州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20(3):183-188.
③赖亭杉.让文物活起来:数字化助力博物馆的融合传播[J].传媒,2022(4):34-36.
④曲轶莉,张开亮.民族文化传播数字虚拟化研究—以赫哲族历史遗存数字虚拟化陈展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5):134-139.
⑤聂洪涛,韩欣悦.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5):149-154.
⑥张建国.数字博物馆对文物保护与全球化传播的保障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2(2):59-64.
⑦张宝圣.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思考[J].文物世界,2019(6):68-70.
⑧刘淑强,张瑶,张洁,等.潞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探究[J].毛纺科技,2020(9):99-103.
⑨杜侃.馆藏文物保护中数字建模技术应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1):62-67.
⑩杨瑾.新全球史观下的博物馆藏品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5-11,91.
⑪马萧林.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信息共享与文化传播[J].河南博物院院刊,2020(1):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