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多元化导赏服务体系的构建
—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服务体系为例

2022-10-10陈华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手语讲解员三峡

陈华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讲解是博物馆早期的社会教育形式。从20世纪50年代的西南博物院到如今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下文简称三峡博物馆),70年来,三峡博物馆讲解服务始终坚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一直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导赏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更多观众提供深入了解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的均等机会,目前国内博物馆在保留人工讲解服务、语音导览的基础上,均不断探索新的导赏模式。以三峡博物馆为例,在传统人工讲解服务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逐步完善导赏服务体系构建,实现讲解服务多层次、均等化、广覆盖。

1 特殊人群导赏服务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大约有2700万听力障碍人士,听障人士如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均等享受社会资源呢?就博物馆而言,能让听障观众开启无障碍观展是首要任务,针对这类群体,2021年,三峡博物馆馆方公众号创新推出“手说史物—手语讲解”。手语视频包含博物馆总体介绍,“壮丽三峡”“重庆·城市之路”“远古巴渝”“抗战岁月”四大基本展览的介绍,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和精心挑选的精品文物30件。2021年6月,35个手语视频导赏片已全面上线微信公众号(图1)。手语视频的推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华龙网、搜狐网、弘博网等多家媒体均对其进行报道。

图1 创新推出35个手语部分视频

1.1 手语专业化,内容通俗易懂

众所周知,博物馆文物生僻字较多,文史内容难译,为保证手语视频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手语视频的稿件尤为重要,为此讲解团队重新撰写所选内容,为了让听障人士体验感更好,每个稿件字数控制在1000~1400字,保证每个视频5~7分钟时长,此外文稿在内容的撰写上,每篇稿件都须经专家审核以保证史料准确性,同时文稿语言表达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手语有歧义的字词,为未来手语翻译者准确输出奠定了重要基础。手语文稿形成后,由10多名手语聋人和5名手语专家共同完成手语翻译和制作,针对无法对应的词汇,讨论筛选出代表国内大多数聋人常用的共同手语,且出镜的2名讲解员均为手语聋人,在手语讲解中均使用国家通用手语词汇,有效避免出现大量类似中式英语的“手语汉语”现象。

1.2 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片中每个文物采用全景图、静态图和360°动态图全方位进行展示,并运用动画技术标注文物的细节特征,形象生动,制作精良。同时全片以中文旁白配音,满足听障人群和健全观众共同赏析的需求。

1.3 趣味竞答,寓教于乐

每个片尾处根据片子内容以选择题的形式设置趣味竞答环节,在倒计时5秒后,以手语结合的动画表现形式为观众揭开正确答案并进行问题的解析,让观者充分享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寓教于乐的模式不仅能加深观众对博物馆文物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对手语文化有进一步的学习。手、字、音、画的手语讲解视频不仅能促进残疾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还能构建起听障人士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提升博物馆服务均等化水平。

2 儿童导赏服务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对博物馆关注度逐年增加,针对儿童群体,专业讲解员除了用儿童版讲解稿进行人工讲解外,博物馆还需考虑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孩子真正喜欢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儿童,三峡博物馆特别推出《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系列视频(图2、图3)。每期用一个汉字作为文物故事的引入点,用最受孩子欢迎的动画片和真人视频讲解的形式呈现。众所周知,中国孩子最开始接触的文字是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特色,每个汉字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演变历史,而博物馆每一件文物背后,也传递着古人的智慧和时代的发展。当孩子平时熟悉的汉字和博物馆文物结合在一起必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2021年1月三峡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发布五期原创《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系列视频,一期讲述一个汉字故事,分别以“阙”“家”“碑”“化”“伐”五个汉字引出乌杨汉阙、石柱县向氏族谱、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剑齿象石刻化石和巴人虎纹青铜戈五件文物故事。4~6分钟1集的半动画视频,旨在让青少年追溯汉字的根与源,用汉字来领悟历史与空间的辽阔,领悟文物与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汉字、爱上文物。

图2 《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第一季

图3 《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第二季

《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系列视频以三峡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官网为第一宣传推广渠道,短短3个月时间,《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系列视频已覆盖约19万人,其创意策划、动画解读、精良制作,深受观众和同行好评。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博物馆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再次推出第二季《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第二季特别甄选与党史相关的文物故事,以“册”“记”“书”“团”“归”五个汉字引出“重庆大轰炸老相册”“杨闇公日记”“江竹筠遗书”“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团证”和“黄炎培著延安归来”五件文物故事,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党史、感悟党史。第二季第一期《“册”的故事》推出后,微博话题“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登上微博热搜要闻榜,当天点击量106.2万人次(图4)。目前该系列已推出两季,共十期。2021年,《汉字中的历史文物》喜获“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云讲解”殊荣。《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系列视频以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实现广泛的社会传播效益为目标,视频成果现已运用到三峡博物馆教育、巡展、科普等活动中,并通过自媒体、其他媒体平台进行投放,充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了解博物馆、喜欢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图4 “汉字中的历史文物”登上微博热搜

3 博物馆的导赏服务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使观众足不出户便享受精品展览的饕餮盛宴,参与博物馆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已成为各大博物馆思考工作之一。三峡博物馆从2016推出“云看展览”,近2年推陈出新,不断开拓线上导赏服务,通过直播讲解、视频导赏、语音导赏、VR导赏等方式向观众全方位、多维度共享文化资源。“云看展览”系列已成为博物馆宣传和展示文物的常态化工作,现三峡博物馆实现了有展必云享的模式。

3.1 直播讲解服务

直播讲解是目前博物馆线上观展和宣传博物馆最直观的方式之一,主要以博物馆最具代表性常设展览和大型临展的宣传、展示和推广为主。三峡博物馆2016年首次通过新浪“一直播”平台推出直播讲解,针对收藏爱好者和《大唐狄公案》粉丝群特别推出“荷兰高罗佩家族捐赠高罗佩私人收藏文物展”直播活动,2017年和2018年,根据临展分别推出“讲给儿童的地中海文物故事”“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爱的情书—潘玉良绘画作品展”等临展导览直播,平均收视率8万人,点赞3万人。2020年后,年均直播三四场,“巴蜀汉雕雕塑艺术”“神秘的巴国”直播活动收视率约10万人次。

直播讲解服务不仅能宣传博物馆,传播当地文化,同时还能提升主播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仪容仪态、态势语等,对博物馆培养专家型讲解员、推荐网红讲解员均有促进作用。目前直播的主题也从单一展览和展示文物跨界到展陈设计分享、文创产品互动以及各省联动的直播形式,多元化的直播方式更能吸引粉丝。如2020年6月20日三峡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举办了首场直播接力活动,这也是两家博物馆首次共同举办的直播活动(图5)。两馆精心挑选了8件重庆及成都地区出土的汉代文物,两馆讲解员为线上观众展示了汉代巴蜀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场景,除此之外,两馆还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的文创礼品,讲解员首次参与两馆史上第一次“双城直播”连线接力活动,共同唱好“双城记”,打亮“文化牌”。近1小时的直播活动,吸引了11万的观众收看。这种创新直播讲解方式,不仅宣传了两馆,同时也为重庆和成都文化助力,粉丝好评率极高。未来直播讲解将成为博物馆公众服务的重要工作。

图5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四川博物院两馆直播活动

3.2 语音导览服务

三峡博物馆免费语音导览选择当下最流行的微信作为开发平台。语音导览不同于直播讲解,以常设展览和每年临展全覆盖的上线模式,满足博物馆深度爱好者。语音导览的讲解词摒弃了过去单一由专家或讲解员撰写的模式,从实际工作出发,采取讲解员根据文本大纲完成初稿,专家审核文物知识点撰写修改稿,再返回讲解员手中润色成观众能听得懂的解说稿。目前三峡博物馆语音导览除常设展览11个均上线外,每年推出临展语音导览五六个,构成了三峡博物馆微信智能导览的核心服务体系。

与传统导览内容形式相比,语音导览改变了博物馆惯用单件藏品为线索的局限,单件文物无法传递展陈意图和布展思路。在充分考虑本馆展陈特点及观众认知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一分钟语音”模式,使语音时长不受限制,将展览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形式内容更接近于人工讲解服务。比如《壮丽三峡》三峡风流单元就划分成“三峡与三国”“合川钓鱼城”“大夏明玉珍”“巾帼英雄秦良玉”“题刻碑记”等6个小单元,整个展厅有15段语音,再加一段全厅完整版,通过连续性、脉络化的讲解,便于观众形成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观展印象。即使未能前来博物馆的观众,只要关注公众号,使用流量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收听语音讲解,博物馆可通过微信后台知晓相关数据,这对把握观众心理、改进微信服务功能提供了有利的分析依据。零门槛的微信语音讲解服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深受观众喜爱,它已成为支撑馆方公众号关注量持续增加的保证,微信智能导览的推出使免费和远程收听讲解成为可能,保证观众足不出户便能深度游览博物馆。

3.3 视频导览服务

与语音导览相比,视听导览更加直观,观众体验感更强。除常设展览外,从2016年至今每年博物馆推出的视频导览3个(图6),主要以当年引进的境外大展和代表性原创展览为主。如备受观众喜爱的“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失落的黄金国—安第斯文明特展”,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的临时展览“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工农红军标语展”“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等,视频导览全程以专职讲解员出镜解说,展厅实景拍摄方式完整呈现展览,让观众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临展是否结束,都能通过视频反复欣赏,以满足观众对导览从听觉到视觉感官的需求(图7)。

图6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视听导览

图7 临展视听导览片

与传统的语音导览相比,由专职讲解员出镜录制,专业摄制团队后期制作,每个视听导览约25分钟。既有博物馆常设展览又覆盖重点临展,目前已制作推出11个展览视频,并不断更新。视频导览不仅沉淀了博物馆所有精品展览,形成了一批线上视频资源库,将讲解员从展厅推向屏幕,讲解员的镜头表现力、综合素质迅速提高。视频导览以自然生动的讲述、专业的后期制作、精美画面成为永不落幕的精品展览。视频导览片作为博物馆线上资源,不仅在公众号和官网上传播,更被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重庆文艺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其中新重庆客户端更是开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讲解员带你线上看展览》专栏,集中展播,使观众真正实现“云看展览”。

4 结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构建起了人工与自助、收费与免费、中文与外语、音频与视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讲解服务体系。多层次讲解服务体系日趋成熟,既坚持“有偿服务、文化惠民”的原则,又满足了观众差异化的需求,实现讲解服务的均等化、广覆盖,保障观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历史文化,打造永不落幕的视听盛宴,我们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手语讲解员三峡
博物馆当讲解员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中国农业博物馆讲解员培养模式探索(英文)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奇怪的手语图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古钟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
三峡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