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10-10梁晓彤杨子琪

科技风 2022年2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石油教学内容

梁晓彤 李 博 杨子琪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1 概述

“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我校的重点建设课程。该课程对于即将从事炼油行业的高职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介绍、石油加工工艺制定、操作过程分析及处理原则等。课程针对典型炼油装置工艺操作与控制来制定、实施教学内容,对炼油装置工艺操作与控制过程进行检查与评估,经过完善系统的课程训练,可使学生熟练掌握石油及其产品的性质及加工过程的主要工艺、生产装置的DCS操作、装置异常工况的分析与处理,形成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接轨。

但是,对于未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想要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之在毕业时能够匹配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对“石油炼制工程”课程的讲解就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层次,这种方式既不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定位,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助推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并且教与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且多次反复学习;线下教学是线上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高效,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近几年,本课题组教师在“石油炼制工程”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也积累了数量可观的教学资源。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教师在建设课程资源和实施教学方法时,普遍存在继续沿用高校课程资源框架结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职业类别和技能型特点,忽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基本策略,没有很好地贴合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再例如线上教学资源不断积累,但学生的参与度并未显著提升。基于以往教学过程,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现状,接下来分析该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教融合度不够,思政元素不足

以往教学重点侧向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技能训练,也较少涉及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岗位职责等内容,教学中产教融合度不够,未能建立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联系,未将教师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以及岗位职责联系起来,使得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出现明显偏差,导致学生对岗位适应难度增加。

另外,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充分考虑了专业知识点的搭建,但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不够明确,很多学生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学习的原动力,这样也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 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计过于碎片化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来源广泛,获取方便,形式多样。老师在选取资源时,有时候容易贪多贪全,每节课前给学生推送大量资源,但未考虑线上碎片化资源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和承接性,也未做好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这样不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和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也削弱了学习积极性。另外,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时甚至会出现基础性错误,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未及时把好质量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总之,线上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容易让学生看花眼,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做好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将会产生影响。

2.3 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评价不够有效

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线上线下教学中必须确保较高的参与度,并且必须具备自主学习、时间管理、信息技术操作等能力,否则缺乏教师直接监督和指导的学习将很难保证学习效果。事实上,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参与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助。

虽然该课程在过去教学中已经采取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教学评价体系依旧沿用传统方式,即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很难做到过程性考核,进而不能获得合理的教学反思。

3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石油炼制工程”课程中的改进策略

基于目前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对“石油炼制工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优化,构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达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本位”需求的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3.1 提升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本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总设计要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生产实践为主线,以典型炼油生产装置为载体,以石油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总体要求,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回访毕业上岗学生等方式,了解行业需求,掌握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流程、标准,使得混合课程设计能与岗位要求有效对接,做到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工作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要求。

教学设计中,首先,应剖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背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为什么学,也就是要掌握哪些知识、会操作哪些技能、形成哪些职业素养。其次,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制定出解决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最后,课前进行线上资源发布、任务推送,督促学生做好线上预习;课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攻克重点、化解难点;课后学生通过考核、拓展应用等,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并查看学习分析报告,明确自己的知识盲区并继续加以强化。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策略中活动的设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关注自己怎样教转变成关注学生怎样学。

例如,在石油产品章节中,各类不同油品都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对比学习,加强理解各个产品生产工艺差别和使用性能的不同。进行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送视频资源如央视纪录片——《石油的故事》,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了解石油产品的来源、分类、特点、应用场景,而后依据课程内容设置1~2个问题,推送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献找答案;课中利用前置问题进行导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展开教学内容,并通过3D仿真、flash交互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厂区的装置设备和油品的生产过程,观察到常减压蒸馏塔中各类油品产出的差异性和关联性;课后在线上平台依据课程内容给学生推送练习题和拓展应用,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反馈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厘清石化企业用人要求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校园课堂理论和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石油炼制工程”课程的思政元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创新实践精神等,结合中国炼油发展史和炼油过程中工艺技术改革创新实例,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要素,融入专业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各环节。

3.2 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和整合能力

混合式教学应充分体现其资源功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学资源。课程基本资源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设计、参考资料及文献、实验实训指导书、考评机制、教学PPT、微课、教学动画、课前检测、课后习题等。在此基础上,还应依据课程内容和课程任务,在教学平台准备丰富的教学拓展资源,如线上教学和资源发布平台(职教云、授课通、钉钉群等),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紧跟生产实际,加入最新的行业规范、行业动态、职业标准、新技术、实际生产操作视频、操作要点、资源库、仿真软件等相关内容。在进行资源整合时,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能突出技能训练、增强职业素养的教学设计。例如,在催化裂化章节中引入虚拟仿真软件,让学生在3D工厂漫游过程中认知中控岗位工作情景和DCS操作系统,与此同时,介绍行业内的新技术如无人机巡检、智能巡检机器人,让学生对话行业前沿技术,贯通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增加专业认同感。为更好掌握催化裂化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课程设计了实训实操,并将石油化工生产操作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实训过程中,构建了“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不仅仅来源于网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依据课程需求学会自己制作课程资源。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掌握一些简单动画、教学视频及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加强课程平台的应用能力,使得碎片化的教学资源能够和课程设计形成紧密的交互关联性。另外,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选取的教学资源的质量,最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该长效保持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行业、产业技术发展同步,形成不断学习的机制,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知,为学生打开新世界之门。

3.3 提高混合式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组织能力

混合式教学要做好学生在完成在线上和线下学习中对于知识模块的衔接工作。课前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推送视频、文献,而是要发布详尽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书,里面要对本次课的工作任务和预期效果加以详细说明,附带相关资料和本次课程学习之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课中采用文献查阅、课堂设问、专题研讨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学习兴趣,可以针对课前线上的学习提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上台用几分钟阐述其观点及解决方案,然后回答台下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也可根据石化产品生产的特点进行项目化、任务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教学组织过程要完整和有效,例如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实施过程包含任务发布、任务准备、任务实施、评估和拓展,而很多时候评估和拓展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掉,这就大大降低了任务化教学的效果。

总之,“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组织中要注意以企业规范为依托、操作流程为核心、化工安全知识为突破组织教学,并且要打通与企业之间的屏障,与企业技术人员勤沟通、多交流,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形成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3.4 优化学生的考核制度

混合式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不能继续沿用过去单一的考核形式,需要制定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和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本门课程的整体考核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为了体现过程性评价,学习过程比重应该由原来的30%提升到60%,期末考试成绩由70%下降到40%。学习过程考核属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策略,贯穿每一次课的整个过程。教师对照教学目标,应用职教云平台采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习数据,从学习参与度、学习效果和学习进步度这三个维度对整个学习过程(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评价。其中,学习参与度包括资源访问率、课前预习率、任务完成率;学习效果包括课前课后测试得分、实践训练得分、仿真操作系统得分;学习进步度包括学习成绩提升度、讨论质量提升度和系统得分提升度。在考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考、老师评这种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学生之间互考互评,最后老师统一点评考评方式。这样不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互考互评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通过以上考评制度的实施,实现全程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效果。由此,也能通过多元化的考评策略有效激励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石油炼制工程”课程作为石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从学子向精工艺、懂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蜕变的关键点,对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石化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助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在现阶段“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师素质和能力、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进和优化,构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达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本位”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开始将该教学模式在本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进行推广,以期能为其他院校相关课程提供一套可推广、可借鉴、可运行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课程建设方案。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石油教学内容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石油PK太阳能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