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兵团精神 建强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
2022-10-09张雪妍
■张雪妍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新疆作为“一带一路”交通要道,受境内外敌对势力袭扰不断,建设一支强大的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配合现役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实现党的治疆方略尤为迫切。传承兵团精神,对引领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建设一支强大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有着深远影响。
一、传承热爱祖国理想信念,筑牢官兵政治根基
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兵团人六十余年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扎根和建设边疆的重要思想基石。进入新时代,西方敌对势力更加频繁采取手段企图“以疆制华”。价值观之争的背后是制度之争、道路之争,实质是人心之争。用热爱祖国为核心的兵团精神筑起官兵政治根基,对兵团民兵预备役官兵抵御敌对思想冲击和考验,坚实履行卫国戍边职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厚植政治建设的正气。兵团各级党委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领导核心,领导干部带头做表率、讲正气,找问题、抓建设,才能有效推动部队政治建设、纯洁政治风气。要发挥好党员先锋作用,党委领导和政治机关要身先士卒做讲政治、正风气的表率,立起思想政治建设标杆;要强化顶层设计,把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放在国家、新疆整体建设布局中谋划,把准其职能定位,瞄准落实政治责任与提高政治能力抓官兵思想政治建设;要紧盯工作落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跟着官兵做工作,用实际举措弘扬兵团精神、传播社会正气,进一步打牢官兵思想基础。
二是要紧盯理论武装,增强敢于斗争的底气。理论武装是打牢官兵思想基础、提升思想觉悟的重要一环。理论基础打得牢,官兵政治立场越坚定,行动上就越坚决。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增强官兵“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之在意识形态领域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守底线;其次要加强党史军史教育,在学史中把握党和军队建设脉络,使官兵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底气;三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紧贴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任务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日常任务相结合,让“理论”最终落到“武装”上,树立起官兵敢打必胜的信心,增强勇于同敌对势力坚决斗争的底气。
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培育卫国戍边的志气。随着时代发展,兵团精神淡化、忧患意识淡薄的问题逐步凸显,加强宣传引导成为思想上激发官兵爱国主义热情、纠治“和平积弊”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一要重点宣传英雄的三五九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光辉历史,引导官兵深刻领悟老一辈兵团人驻守边疆、屯垦戍边的精神内涵,结合新时代新疆面临的风险挑战,在深刻领悟老一辈兵团人驻守新疆、屯垦戍边的精神内涵中,培育官兵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卫国戍边的血性胆气;二要采取灵活的宣传方法,在集中教育、典型研讨时机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开展重点宣传,也可在征兵、国防教育时机,基于网络平台、营区政治氛围等实现日常引导,使热爱祖国、卫国戍边观念深入人心;三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让宣传工作紧贴群众社会实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党的治疆方略、政策,促进全民国防观念的形成与落实。
二、传承无私奉献优良品格,推动举措落地见效
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价值核心,是兵团人坚持“不与民争利”建设实践的精神内核,对兵团民兵预备役官兵平衡“兵”与“民”的身份关系和克服边关恶劣自然条件,推动部队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有重要引领作用。
一是作战任务牵引,让官兵自觉当使命担当者。2022 年3 月,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新疆调研时强调,要科学研判形势,坚持底线思维,依法依规做好反恐维稳工作。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使官兵明确民族团结和反恐维稳仍是新疆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理解职责使命的重要性,将国家发展与新疆发展、个人发展联结起来,自觉投身国防事业建设之中;另一方面要紧贴民兵预备役部队主责主业,强调官兵任务中“敌情熟、地形熟、民情熟、语言通”的优势,增强官兵身份认同感,激发其主动谋发展、促建设积极性。
二是树立榜样典型,让官兵自觉当作风传承者。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兵团儿女扎根边疆,作为新中国不穿军装、不受军衔、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特殊战士”,本身就是无私奉献的典型代表。要树立起老一辈兵团人和保卫巴尔鲁克山西部领土的孙龙珍烈士、几十年如一日守护边境线,为国巡边的民兵护边员、“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等兵团榜样典型,用榜样的奉献精神教育感染官兵、鼓舞官兵,使官兵自觉加强作风建设,推动部队建设举措落实。
三是完善保障机制,让官兵自觉当制度追随者。无私奉献不是只有民兵预备役官兵单方面的“奉献”,要让官兵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得到权利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抓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等法规条例抓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根据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实际,完善地方性规定,统筹好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关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官兵军事、科技能力;完善训练补偿机制,消除官兵权益顾虑等。通过以上措施,解决官兵后顾之忧,使之踏实、真心的投入部队建设之中。
三、传承艰苦创业优良传统,破解建设现实难题
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实践品格,是兵团人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的地方自力更生开垦绿洲良田的历史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儿女秉承前人艰苦创业精神,在社会建设、现代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实现2021 年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民生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成绩。但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仍面临部分地区环境恶劣、与现役部队融合度不高、人员军事素质不足等问题。破解建设中现实难题,要持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使官兵保持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斗志,敢于直面新情况新挑战。
一是解决军事训练怎么抓的问题。军事训练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对标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前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素质距离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仍有差距。要将艰苦创业精神贯穿军事训练工作全过程,既要考虑到民兵预备役官兵身份特殊性,错开农忙和生产高峰期,在不影响经济建设的条件下组织训练,最大程度发挥官兵训练积极性;也要着眼备战打仗要求,加强地方党委与军队机关的协同配合,依据训练大纲和实际任务制定训练计划,同时配备军事素质过硬的人员具体主抓,从基础体能到实战化训练循序展开,突出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训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二是解决现役部队怎么融的问题。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新疆现役部队的后备军,与现役部队融合度不高将难以形成战斗合力,制约战斗力生成。要发挥艰苦创业精神,着眼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编成、装备、联训等方面进行建设。一要参照现役部队编制体制,根据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任务情况区分作战力量、应急力量、专业保障力量进行人才培养和训练;二要加大通用装备力量建设和训练,最大限度缩小民兵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武器装备差距,确保战时需要时民兵预备役官兵能及时补充使用;三要利用训练时间重点组织军地协同联合演练,找准演练过程中与现役部队配合难题,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提升动员反应速度和支援保障能力,有效形成战斗合力。
三是解决保障体系怎么建的问题。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任务点位分散,边境地区官兵所处自然条件恶劣,部分任务区官兵获得补给保障的方式单一、时间周期长。在官兵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克服困难条件的同时也要依靠军地共同发力,形成配套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发挥军地合力,建设可抵御恶劣天气的营房设施、依托任务区域政府保障边境地区官兵被装、粮食供应、落实《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民兵预备役人员抚恤优待办法》等方式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关注兵团民兵预备役官兵心理健康,采取建立健康档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等方式缓解官兵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筑牢官兵心理防线。
四、传承开拓进取活力基因,提高建设质量效能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兵团人敢于斗争的时代风貌。兵团事业本身就是我党在总结历代治理边疆经验基础上所做的创新之举。信息化战争背景下国内外形势更趋复杂,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抓建设,利于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是紧盯科技之变,更新建设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升级势必引起部队建设方式、内容的改变。适应新时代作战需求,要转变建设思路,创新建设方法。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兵员登记、管理制度,依托联网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系统,简化登记流程同时提高信息准确性,解决以往因人员流动大造成的数据不清、补调不及时等问题。科技是把双刃剑,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科技的反面效应,建立有力网络攻防系统,持续做好信息保密、舆论监督工作,杜绝失泄密引发战场被动。
二是紧盯战争之变,提升综合效能。科技水平的提升引发战争形态快速演变,新军事革命下战争模式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要求兵团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路径向全方位、多领域探索,发挥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综合效能,在“混合战争”背景下始终具有战斗活力。要持续加强政治引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官兵乐学好学、主动学,让政治教育真正入心入脑,筑牢官兵思想上的“钢铁长城”;要大力推动经济建设,持续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提供可靠物质保障;要瞄准“三化”融合要求,创新军事训练指导,既要强化打赢机械化、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更要看到智能化战争演变可能,提前谋划开展训练。
三是紧盯对手之变,建强人才队伍。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应对新时代作战对象、对手作战方式变化,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建设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我们最缺的人才。首先要利用好兵团现有院校、科研机构资源,发挥民兵预备役官兵自身专业优势进行领域深造,向提高战斗力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要发挥兵团军地整体合力进行优势互补,培养一批具备军事素养、科技素养的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强敌研究、信息化作战体系研究工作;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考评制度并反馈用人单位,对表现突出或不称职的向地方政府和主管单位通报,并作为人才选拔依据之一,提高人才创新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