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布杰:从生活中寻找表演艺术的魂

2022-10-09常会芳

传记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罗密欧话剧西藏

常会芳 努 木

多布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六、七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西藏分会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松赞干布》《斯几比几》《布达拉宫秘史》《意翁玛》《情满草原》《红河谷》《可可西里》《无人区》《一代英主》等数十部话剧、电影、电视剧、小品。荣获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第二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配角奖、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等众多国家级大奖。

1956年5月,多布杰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南木林镇的一个普通家庭。那里自然条件较差,主要靠种植青稞等农作物维持生计。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多布杰家分到了从奴隶主手中收回的土地和房子,家里也养起了属于自己的奶牛与耕牛,生活条件开始逐渐向好。多布杰的父母在旧西藏时期是奴隶主的佣人,善良淳朴、性格内敛。家中弟兄5人,多布杰作为家中的长子,自小就扛起了对家庭的责任。他经常帮着母亲捻羊毛线、织氆氇,还为弟弟们做过衣服。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去砍柴、捡牛粪、放牧,因为比较有灵气,也老实听话,深受当地老人喜爱,每每放牧都喜欢带上他一起。夏天正值水草丰茂之时,多布杰常常带上清茶和糌粑跟随老人们一起住在山上,那时生活条件差、物资短缺,但作为孩子的多布杰并不觉得苦,甚至觉得放牧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改变命运的“煤矿之旅”

小时候因家庭原因,多布杰并未上过太多学,仅在县民办小学里学过30个藏文字母,后来县里建立人民公社,作为主要劳动力需要去挣工分,他就辍学从事农耕、修水渠、修电站等繁重的劳动。1969年,多布杰在外婆的劝说下进入人民公社业余宣传队当了一名宣传员,主要从事男女二重唱。之后,县里组建了一支专业宣传队,多布杰便跟随宣传队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演出。1973年,多布杰被招到日喀则东嘎煤矿当工人,在煤矿一干就是四年。这段艰苦岁月也是多布杰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时候,他和工友们一起打篮球、跳舞、唱歌、弹六弦琴,学会了不少技能,为后期的演艺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6年,东嘎煤矿接到拉萨文艺团体招工农兵学生的通知,煤矿领导特别重视,安排采煤队、掘井队停工参加选拔。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委派的三位老师在人群中一眼便相中了多布杰,问他叫什么名字、会什么才艺等,询问过后便让他当天下午带上六弦琴到煤矿的招待所去面试。面试中,多布杰唱了歌、跳了舞,还跟着念了一段诗。据他回忆:“后来才知道念的是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同年8月,煤矿通知多布杰等七八个人参加复试。当时的考试主要以形体、模仿表演等专业能力为主,基本没有文化考试,多布杰成功通过考核。随后,他们便搭上拉货的解放牌汽车,从日喀则辗转三天抵达拉萨,来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刚一进团,多布杰的工作主要是以跑龙套等杂活为主,但他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几个月后,多布杰等人便作为第三批委培学生,被送往上海戏剧学院开始了表演专业的学习。

1976年年底,多布杰在拉萨拍的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1977年3月,多布杰一行共30人,由老师带队从拉萨乘坐解放牌汽车,沿川藏公路历时13天顺利抵达成都。稍作休整后,4月初又从成都搭乘火车到达上海。此时,上海的天气已经开始转热,初来乍到的他们还穿着棉大衣,又不好意思脱掉衣服,频频闹出笑话。到上海之后,学校本已将教学计划安排好,只待多布杰和同学们休息几天便可以开学。但由于多布杰和同学们文化基础太差,学校暂时无法直接教授专业知识,便又与西藏教委进行了沟通,将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三年大专学制调整为四年制(加一年预科),增加的一年集中进行文化课程补习。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课程,制定了汉藏双语的教材,同时还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拼音标注,从a、o、e开始教起。

教授汉语的老师上课时非常细致。别人的班级上课时,老师进门都是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回“老师好”。但是多布杰他们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进来先是推门讲解这叫“开门”,进教室后跟同学们说“我进来了啊”,教拼音的时候a、o、e都是从口型开始教起,等等,由此能够充分看出老师的仔细与耐心。上课时,老师通常不会坐着讲课,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一站就是两个小时以上,直到吃饭的时候还在继续教,几乎没有下课的概念。

后来,多布杰在剧组与演员朋友闲聊之余,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在上海戏剧学院读的小学和大学。确实如此,多布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第一年,除了早上的训练和体育课外,其余时间主要在学习拼音和简单的汉语。当时,多布杰他们班共有30名学生,但是各科教师加起来差不多有40人,这也是学校对藏族班的特殊照顾,可以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一对一教学了。第二年,待他们已基本能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之后,才慢慢地进入表演基础训练,也开始了音乐课的识谱学习,以及每天的基本功训练,如芭蕾舞基本功、古典舞基本功等,还学习了国内多个民族的基础舞蹈和国外的西班牙舞、波兰玛祖卡舞、俄罗斯舞等。

在多布杰丰富的人生履历中,宣传队和煤矿的工作经历,对其后来职业道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认为,话剧、影视表演专业中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人物,演员只有文化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生活经验。比如剧本里给你一个提示:一个老人赶着一头牛,把牛粪捡起来做一个牛粪饼,回家之后拿酥油打酥油茶,给孩子吃糌粑。如果演员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他就不懂、不会做。而多布杰的优势就在生活经验,只要剧本里有类似提示,导演不用讲,他就会做,甚至有些导演也不懂,他们可能本身生活经历也比较少,所以导演也需要重新学习、体验,这样才能去教演员。这是生活经历带来的最大好处,也体现了生活经验对演艺事业的重要性。

话剧之路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1979年,在徐启平老师的指导下,多布杰和同学们共同排演了第一部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这部剧中,多布杰饰演男一号罗密欧,这也是他在上戏学习四年的毕业剧目。徐启平老师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毕业剧目,在当时是承担了很大风险的,学校里议论纷纷,说藏族班怎么演这个剧?都持非常怀疑的态度。比如,在这部剧中,西方18世纪的贵族大都喜爱击剑,所以很多老师提出藏族班的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击剑训练,无法完成击剑表演。这些质疑让徐启平老师怒气冲冲,在排练场开会时气得拍桌子说:“有人不相信我们藏族班能演这个剧,他们看不起你们,你们要争气呀!” 在老师的激励下,多布杰和同学们每天刻苦练习击剑,并在认真练习半年后,还前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多次观摩该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徐启平老师让班上每位同学均试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光下约会的《阳台会》片段,最后通过集体讨论决定由多布杰出演a组的男一号角色,角色选定后便开始了漫长、艰苦的排练。

1981年,藏族班的这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上海首演成功,轰动一时,得到了一致好评。演出结束后不久,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突然停演了自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归其原由可能是感觉藏族班的这部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藏族班的学生们正值20岁出头,风华正茂,年龄刚好跟剧情里面的罗密欧、朱丽叶等相仿,更加契合这部剧的气质条件,因此舞台上那种呼之欲出的蓬勃朝气是掩盖不住的。直到现在,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曾评价说:“没有在舞台上看过这么精彩的击剑,只有第三批藏族班的击剑是最精彩的。”这部剧演出时,正值英国莎士比亚剧院总监肯尼亚斯·柯克爵士来上海访问,他对多布杰等人的演出高度评价,说:“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国家曾经在舞台上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没有一个剧团能比过你们藏族班的这个版本。”上海演出完成后,多布杰等人又应邀前往北京政协礼堂和中南海演出,胡耀邦、邓颖超、万里等国家领导人前往观看,并给予了他们亲切鼓励与高度评价。这部剧也从此正式打响,硕果累累。

1981年,多布杰在上戏出演毕业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

1962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第一批老前辈从上海戏剧学院学成后,将“话剧”带回西藏。当时的第一部戏是《文成公主》。从那时起,西藏观众才了解到什么是话剧,话剧艺术形式在西藏开始生根发芽。话剧的表演形式同西藏传统剧目完全不同,如包括《文成公主》在内的八大藏戏,说唱部分比较多,不是每一句唱法、唱词观众都能听得懂,只有长期连续看戏的老人才能比较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和发展阶段。相较藏戏而言,话剧的形式与内容更加易于普通观众所理解与接受,因此进入西藏半个多世纪以来,话剧受到了西藏人民的高度喜爱。

话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语言外,还在建筑、美术、服饰、音乐、宗教等方面充分呈现了藏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对文化的宣传力度超过了书本,因为在西藏的大部分观众尤其是农牧民和老年人,认识文字的人并不多,而话剧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表达、传播,使故事情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很多观众也是通过话剧才了解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之后,多布杰回到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正式开启了话剧演艺生涯。此后,他参与了《松赞干布》《布达拉宫风云》《通往圣地》《宗山魂》《穿越巅峰》等多部话剧的演出,在话剧舞台上留下了诸多闪光的角色。

此外,多布杰在小品方面也成果颇丰。小品作为话剧的浓缩品,是戏剧院校学习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但一开始并未在公众面前展示,直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将小品列入演出剧目,才开始与全国观众的见面,并让观众知道了这个短小精悍的艺术门类原来是话剧浓缩的产物。

1984年至1985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开始创作小品,如《邻里之间》《卡拉OK》《芙蓉树下》《张不美相亲》等,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的喜爱。小品作为一个新出现的表演形式,除了具有喜剧元素,在文化宣传和教育方面也具有深刻的意义。近年来,扶贫、安居工程、子女教育、看病等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题材在多布杰的小品作品里都有所表现。例如,部分农牧民因为觉得家里缺乏劳动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家长的教育受限导致了对孩子上学的偏见等。多布杰选择以小品的模式,将相关故事拿到基层农牧区演出,非常受欢迎,既让观众观看小品,从笑声中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做好了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走出“舒适圈” 挑战新自己

1984年,多布杰参演了电影《一代英主》,这部电影由中国香港导演李洋执导,讲述了松赞干布如何去到长安,禄东赞如何经过重重考验把文成公主请到西藏的过程。因为中间有很多战争场面的戏份,多布杰的骑马技术也得到了锤炼。当时,电影组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拍摄时间近五个月,其中马背上的戏份就占据了三个多月。后来,演员们习惯了骑马,都不坐车了,大客车只拉工作人员。由于红原县自然条件恶劣,紫外线照射强烈,很多演员的脸、鼻子、嘴都被晒掉了皮,多布杰坚持了下来,顺利完成了人生中参演的第一部电影的拍摄工作。

1996年,多布杰又出演了《红河谷》《彝海结盟》两部历史题材电影。《红河谷》以20世纪初的西藏作为历史背景,讲述了英国人以考察的名义到江孜勘察地形,其实是在为殖民与侵略做准备,这些狼子野心的形象在《红河谷》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多布杰在《红河谷》中饰演的是正派头人,一个重要的抗英英雄。在电影中,多布杰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所饰演的头人是一个有文化、有头脑、有引领作用的英雄形象,最后牺牲的场面也非常壮烈,完美呈现了西藏人民团结一致驱逐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伟大叙事。电影《彝海结盟》则是一部有关彝族的历史剧,导演是八一制片厂的郝光,多布杰在电影中饰演民族英雄小叶丹。选择多布杰的原因是副导演看过多布杰之前演的《太阳乐土》,认为他非常适合《彝海结盟》的角色塑造。《彝海结盟》的故事情节为: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当时该地各部落正在发生冲突,有一支国民党军队已跟当地彝族人有所接触,但是对他们的思想、作风,小叶丹一直保留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作为彝族地区最有威望且有智慧的头人,小叶丹先后派出很多人去观察红军,从而了解到红军才是真正能够解放穷苦人民的军队。最后,他决定跟红军结盟、做朋友。小叶丹与《红河谷》里的头人所处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少数民族中具有文化与智慧的领头人物,能够正确看清时局并且带领族人走出困境。

1996年,多布杰在电影《红河谷》中饰演头人

2004年,多布杰出演由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在剧中饰演民族英雄日泰队长。《可可西里》讲述了日泰队长为了保护藏羚羊和自然环境跟盗猎分子进行搏斗、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2008年,看过多布杰在《可可西里》中精彩表演的宁浩导演邀请多布杰参演电影《无人区》中的反派一号。从《可可西里》中的民族英雄角色到《无人区》的反派角色,在人物塑造方式上颇有不同,所以多布杰内心比较矛盾,有些顾虑,便拒绝了邀请。宁浩导演没有放弃,再次坚持邀请多布杰去新疆试镜、取景。2009年3月,电影组正式进入拍摄状态。拍摄前期,多布杰反复观看国外的《教父》《老无所依》等电影,认真揣摩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表演风格。之后,多布杰便和徐峥、黄渤、余男等几位主要演员一起交流、切磋。在成功演绎了这个反派角色之后,多布杰体会到,人类本就有好有坏,“正”和“邪”是两个永远存在的对立面。“正”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为人类的正义而斗争,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而“邪”是为了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就去破坏一切美好的东西。像《无人区》里的反派老大,在他的人生观里既没有法律概念,也没有道德和人性底线,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去破坏美好的东西甚至杀人。而在人类社会,人们永远期冀正义会战胜邪恶,绝大多数人类本就喜爱为正义而斗争的英雄,所以电影的结局也是能够为观众所接受,比较符合大众审美的。

2004年,多布杰出演电影《可可西里》剧照

2005年,多布杰主演电视剧《格达活佛》剧照

做演员是自己一生的荣耀

藏族题材影视剧的重点在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吸收。藏族的历史悠久,在建筑、音乐、服饰、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独具特色,蓝天、白云、雪山、峡谷是大自然的完美搭配。据多布杰回忆,拍摄《红河谷》时,冯小宁导演曾对他说,到了高原上选景真不费劲,只要镜头调对了,哪里都是一幅非常壮美的画面。西藏建筑的风格加上自然环境,其本身就是一幅艺术品。藏族是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民族,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不是一味从大自然里索取,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劳动。现在想来,他认为这个观点特别契合环保问题。地球本就是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园,人类没有资格独霸地球,所有的动物也是大自然孕育、呵护的子女,所以很多东西从艺术层面来表现的时候,是存在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的。

从1981年毕业至今,多布杰在话剧和影视舞台上塑造了不少的经典角色,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和肯定,他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他,如果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他的现在。作为一名演员是多布杰一生的荣耀,他希望他的人生经历能够对今后从事这个职业的年轻人们有一些鼓励,也希望对他们有所影响和帮助。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把它做好,希望每一位年轻演员接好班,传承好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敬业精神,把西藏话剧艺术事业和影视艺术事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2011年,多布杰代表西藏自治区的广大党员前往井冈山革命老区进行学习考察,与参加考察的各大院校专家学者一同受到了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多布杰对此记忆犹新:“习近平同志非常和蔼可亲,印象非常深刻。”

2021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回信,强调“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这封信虽然是写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但是多布杰觉得这应该是对中国所有话剧院团的艺术工作者的一封鼓励信,要有文化自信,要讲好中国故事。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更要不折不扣地把中国故事讲好,把西藏的故事讲好,要做一个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

结语

2022年,雪域高原上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走过了60年的历史征程,通过话剧艺术,展示和传播藏族的精神气质,为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成功演出各类话剧,如国外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民间故事《阿古顿巴》、历史剧《松赞干布》、现代革命历史剧《情满草原》等,通过这些话剧使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多布杰也送上了自己诚挚的期望:“今年是我们团成立60周年的庆典之年,我祝愿我们的前辈们健康长寿,我们年轻的演员们在话剧事业方面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罗密欧话剧西藏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天上的西藏
再见啦,秋天!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只狗的遗愿清单
过去的理想
一只狗的遗愿清单
话剧《惊梦》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遗愿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