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记评论写作与传记教育的融合发展
2022-10-09陈兰村
陈兰村
传记评论是一种以传记作家、作品和传记创作思潮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章,是推进传记创作的动力。传记创作要坚持方向正确、健康发展,传记作品要为读者所正确接受,都需要借助传记评论的正面引导。通过写作传记评论文章,表达写作者对该作家、作品或某种传记创作现象的美学认识和评价,可以启发和帮助原作者提高水平,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传记作品,对优秀的传记作品指出其成功之处加以鼓励,对影响不好的作品提出批评,堵截其危害性的蔓延。
传记评论写作的两种常见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9月28日刊登《专业评论是文艺评论的“定海神针”》一文,提出:“文艺评论需要专业化、权威化,这样才能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导性,对文艺欣赏、传播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传记评论,传记评论也需要专业化、权威化,才能对传记创作具有指导性,对传记欣赏、传播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
传记评论写作有两种常见类型:一是就某部单一具体的传记作品进行评论,二是就某个历史时期的某类传记作品作综合性评论。这两种类型需要精读某部传记,或通读大量同类传记作品,才能写出带有时代感的概括性极强的长篇论文。国内最常见且极具影响力的传记评论家,以全展教授为代表,他已出版的传记评论专著有:《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传记文学:观察与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他的传记评论著作品位高、视觉宽、气势恢宏,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评论当代传记作品以及相关研究著作,具有独创见解。
全展对当代传记作品具有十分的敏感性,在对优秀的作品大力肯定的同时,对劣质的作品也会不留情面地加以批评。例如《如见其影,如闻其声——读〈李白传〉》一文,对安旗教授的《李白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热情推荐:“这部18万字的文学性传记,文采丰茂,流畅自然,为我们写出了一个须眉皆现,栩栩如生的李白。”“在这本文学传记中,我们看到了李白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有性格的人。”“即使不是专门从事研究的普通文学爱好者,读来也会兴趣盎然,深受启迪。”同时,被全展批评的传记也不少,如《哗众取宠:〈郭沫若的女性世界〉》一文,尖锐地批评了星村著《郭沫若的女性世界》(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指出这部原作者自称是具有“忏悔录的价值”的纪实作品,“实际上是个扭曲历史、哗众取宠、东拼西凑、胡编瞎扯的大杂烩。从作者的主体意向与文本的实际描写来看”,存在严重失误。全展这类评论文章虽然篇幅都不长,但能抓住被评论传记的要领或要害,给读者以提醒。
此外,全展更擅于评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某种同类型传记作品,往往是鸿篇巨制,高屋建瓴,给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撼的感觉,如其刊载于《文艺报》2019年11月18日的《新中国70年传记文学创作:立天地之心 传民族之魂》一文,开头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文学园地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传记文学以其文献性、传奇性、艺术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而独具魅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风雨鸡鸣和沧桑记忆,传记文学在承传与变异、认同与超越、写人与造神、歌颂与批判的两难选择中,上下求索,多方参照,几度坎坷,几度辉煌,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的发展道路,终以多元开放的创作态势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融汇到汪洋恣肆的世界传记文学的大潮之中。
这篇长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体勃兴 蔚为大国”。具体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传记创作的繁荣以及作者与研究队伍的壮大过程。“据专家统计,1949年至1983年34年里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部(胡平《传记与历史》)。进入90年代,传记文学更以每年1000部的数量激增。”第二部分,“培根铸魂 记史雕像”。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潜在写作”到多元化的传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传记文学一直坚持用优秀作品塑造立体的精神雕像,具体展示了各类传主形象,在培根铸魂方面功不可没。第三部分,“反思历史 镜鉴未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整个民族的历史反思走向自觉,传记文学也逐步强化了反思意识,并通过文学方式的反思,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人物命运,描述了个人生活与时代不可须臾而分的关系。这篇长文是新中国传记文学史的缩影,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传记文学的全面总结。其提供的宝贵而丰富的史料、锐利独到的史识值得注意和珍藏。
全展的长篇传记评论,又如刊载于《中国传记评论》创刊号头条的《建党百年共产党人传记的发展进程》一文,该文指出:
2021年是缔造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回望中国共产党人传记的发展进程,它在与党俱进、与时代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前行中散发着葳蕤光泽,成就了百年以来中国传记文学的最美华章。具体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传记的兴起与成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传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异彩纷呈的传记长廊;社会主义新时代:书写伟大复兴之路的中国故事。建党百年共产党人传记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一道中国文学的靓丽风景。
对建党百年共产党人传记的发展进程分为四个时期作系统介绍与评论,这是全展的首创,从中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们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百年奋斗的革命精神。
古代传记评论
对古代传记的评论,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以及在传记文学史上占有何种地位、有何新的创造和特色。
一、联系时代环境评论传主的事迹以及作者的倾向。对古代传记的评论与现当代传记一样,都要在阅读原作的基础上发表感想。可以对原作中传主的思想品德、功过是非进行评论,或发表自身对原作和传主的某种思考与启发,或是联系现实的某种社会现象加以对比,或肯定,或批评。例如,笔者读明初宋濂的《李疑传》很有感慨,就产生了如下感想:
以民间普通人的扶危济困为主要特征的平民义士型人格模式,这是宋濂传记文中最有创造意义的人格模式。如《李疑传》中所写的李疑,是明初在南京开小客栈的店主,以“尚义”与“周人之急”名于时。这篇作品中作者重点写了李疑乐于助人的两件事:其一是收留和服侍一个重病垂危的外地人,直至其死后为之送殡;其二是把一个快要分娩的罪犯之妻接回家中,“使其母子免受风露而俱死”。可贵的是李疑做这些扶危济困的好事,不要报答,完全出于人格的自觉。当那个重病人临终前要报答他时,他说:“患难相恤,人理宜乎,何以报为!”李疑的“尚义”,已深深突破了封建伦理的范围,而体现了普通平民之间的患难相助的优良风尚,表现了平民义士的高尚人格。
被《明史》本传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能注意到当时在南京开小客栈的李疑为人尚义的好品质,专为他写传记,这本身就说明来自社会基层的宋濂,尚保留了对民间人士的关注和感情,所以对李疑加以表彰,而李疑的行为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值得赞扬的。
写古代传记评论与写当代传记评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传主所处的时代不同,评论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来考察传主的事迹,从而作出恰当的评价。
二、从传记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给予评价。对某一时期古代传记的评价,要从传记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其有何特色,便于读者把握其所处的历史地位。例如,笔者写《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修订本)第六章“明代市民传记的兴起与传记文学观的新突破”时,提出了“市民传记”的概念。在第二节“明代中后期市民传记的世俗化倾向”的开头,笔者指出:“明代中后期传记文学的发展从总体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散传的繁荣、市民传记的兴起、野史传记空前发达。”并论述了市民传记世俗化的具体表现:第一,传主具有平民性;第二,传记题材重视日常生活和真情实感;第三,明中后期,尤其是后期,有些传记反映了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肯定生活欲望的倾向。在这一节的最后,笔者还论述了市民传记世俗化的积极意义与局限。这样才能在有新意的同时,做到有理有据。
应用文献综述法的传记评论
文献综述法,即对某一定时期内已产生的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考察其已取得的可以肯定的结论,指出其尚未解决的问题或错误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也适用于评论已有的研究成果。如笔者与全展教授合作的论文《新世纪以来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回顾》(《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指出,1997年至2012年近15年来,传记文学创作的兴盛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潮流,传记文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传记文学研究国际对话业已形成,传记文学研究队伍壮大,新人辈出,传记文学正式进入大中学校课堂等。这类综述又如:许菁频的《百年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综述》(《学术界》 2006年第5期)。该文指出:“百年传记文学理论研究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研究时间的阶段性、研究方向的集中性、研究成果的零碎性。20世纪初至1949年前是现代传记理论兴起时期。建国后至1978年是传记理论停滞时期。1979年至今,传记理论取得初步成果,开始出现一批具有一定成就的研究专著,且研究的方向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21世纪,传记文学理论应在研究的系统化、中西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传记研究、传记评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传记评论写作与传记教育的融合发展
传记教育是以传记文体为载体,以优秀人物经历为榜样而向公众和学生进行的社会公共教育和学校教育活动。传记评论应与传记教育相结合。由于传记评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鉴赏水平,作为初学写作者则可以从评论某部作品入手,从写“读后感”做起,然后学习、尝试难度更大的传记评论文章。所以,专业评论可以与一般读者的读后感相结合,共同推进传记评论与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一、写传记“读后感”的基本步骤:第一步,阅读。这是占有材料、掌握评论对象的必须的一步。评论写作者阅读传记的过程就是思考研究的过程。可以点面结合,全面读、重点读。从总体印象到看出其优点或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步,选题。评论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确定下来。这既可以是“读后感”的题目,也是文章的中心。第三步,写作。即写自己读了某部传记作品后的感想,或发表评论。一般先要介绍或概括一下被评论的传记作品的内容,让读者了解这部作品的传主是个怎样的人,作品主要写了传主的哪些主要经历,作品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精神,表达得好不好?然后,对被评论的传记作品提出总体的和具体的评价意见与自身感想。第四步,定稿。读后感写作者检查自己的文章,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站得住,文章前后语句是否符合逻辑,所用的道理、所表达的感情、所用的文字这三者是否能够结合得当?
二、了解和掌握传记批评标准。我们在写“读后感”或传记评论文章时,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先熟悉一下传记的批评标准,如政治思想标准、艺术标准。我们读了某部传记作品,或某个作家的传记以后,检查其内容上是否符合国家的政治制度、思想精神,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而提出我们的看法。再看该传记在艺术上是否符合传记必须遵循的真实性原则,如果不符合历史真实,那就要指出其中的虚假问题。对传主形象的刻画,是否真实、生动,是否典型,该作品在结构上是否合理,所用语言是否完美,有什么特色或缺点,等等问题,都可以加以深入探讨与挖掘研究,从而共同推进传记评论与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注释:
[1][2]全展:《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261页,第272页。
[3][4]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第287—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