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发展策略
2022-10-09徐紫嫣宋昌耀
一、问题的提出
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是当前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也是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导致区域经济总体呈现不均衡的增长格局,随之而来的是国土空间形成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等“中心—外围”的显著差距
。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解决地区收入差距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同时,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存在较大规模的低收入群体,城乡间和居民间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的问题凸显。因此,逐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韧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应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中国迈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作为中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基本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然而,中国个人财富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阻碍。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等都是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缩小收入差距重点在于完善分配制度。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在国民经济都市圈化、城市群化的趋势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贯彻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等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线路发生故障时最理想的情况是由线路保护动作切除故障,将停电范围尽量缩小。本文从短路计算模型出发,分析了距离保护和零序保护在高阻接地情况下的动作特性,并以一起高阻接地跳主变的事故作为案例分析,找到了距离保护在高阻接地情况下不能动作,零序保护因零序电压小不能开放以及主变中性点运行方式不完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论证了高阻接地跳主变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配置光纤差动保护、改善零序保护动作特性、考虑主变中性点运行方式等改进措施。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现代产业,而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旅游业必将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天然的富民属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性,使其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分众化和高水平的消费需求,更是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居民就业、带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于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区、部分西部地区等外围地区而言,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和居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减贫扶贫效应已成为普遍共识
。由于兼具消费、投资和配置属性,旅游业能够通过刺激消费、扩大投资、拉动就业等方式提升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产业类型选择与结构调整,充分挖掘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作为具有异地性“流”特征的第三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带动经济发展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的重要产业
。因此,旅游业发展有助于促进规模庞大的旅游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不同区域和群体之间流动,进而影响地区、城乡和居民之间的资源配置和财富流动。总之,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理应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旅游业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对旅游业与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合理调节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近年来,旅游业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旅游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验证了旅游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从时间维度看,旅游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大;从区域维度看,旅游业发展在欠发达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为显著;分类型看,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对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着显著的缩小作用,且国内旅游的缩小作用较大
。总体来看,旅游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成为众多研究的普遍共识。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逐渐从线性影响转向非线性影响。一是基于空间效应视角,强调传统计量模型由于忽略空间溢出效应而高估了旅游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分配的作用
。例如,Shi等
研究表明,本地区旅游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邻近地区旅游业发展会扩大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二是从门槛效应出发,借助门槛回归模型发现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及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具有门槛特征
。
旅游业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也是备受关注的重点。旅游业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涉及价格效应、收入效应、税收效应以及动态风险效应等途径。同时,不同类型资源禀赋对旅游业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也有积极影响。实际上,对于旅游业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而言,关键在于旅游业对城乡相对收入的调节,但重点在于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Kim和Kang
研究指出,旅游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故而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资来优化旅游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二)旅游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3.旅游业发展赋能居民共同富裕
(三)旅游业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关于旅游业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旅游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但也有一部分研究提供了相反的结果。例如,Blake等
曾指出,虽然旅游产业增加了所有收入组的收入,但低收入水平人群收入的增长幅度却低于较高收入水平人群,这就造成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Incera和Fernández
、Petit
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此外,Mahadevan和Suardi
研究发现,没有明显证据表明旅游业的增长改善了收入不平等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线性的。Alam和Paramati
研究发现,旅游收入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赵磊
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负向影响效应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三重门槛特征。Fang等
以102个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旅游业对发展中经济体的收入不平等有负向影响,但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则微不足道。
管道公司南京处深化党员“师带徒”活动,以新入职员工为主,通过选师傅、订协议、明责任等方式,建立党员“传帮带”工作体系,完善党员“师带徒”成效评价和同奖同罚的考核机制,评选示范岗,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二、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与具体领域
(一)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旅游业作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其对共同富裕赋能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4.旅游业发展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是创新提质效应,其为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力。共同富裕需要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作为技术支撑。创新发展与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科技创富”能够为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动力源泉。同时,技术扩散导致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能够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旅游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是AR、VR、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是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的重要阵地。此外,旅游业的组织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创新,并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私营经济的变革发展,为吸纳最广大就业群体的服务部门提质增效,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三是空间流动效应,其为共同富裕提供协调手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是实现发展机会平等和发展成果共享。通过降低自发性和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不平等,不断推动共享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才能保证发展性和共享性的统一,让全体人民有机会平等地参与高质量发展,共享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旅游业是以消费者空间移动为根本的生活性服务业,旅游者空间位移及其带动的各类要素的空间流动会对经济社会资源在空间上、主体上形成再配置。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的需求多元化、供给品质化、区域协调化和成果共享化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在现代交通网络影响和推动下,旅游者和旅游要素逐渐打破城乡间的限制、区域间的限制,实现更加自由地流动,促进旅游业全域、全时空的全面融合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带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综上,大多数文献都只侧重于旅游业发展与收入差距或收入不平等的相关研究,而针对旅游业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机制和策略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旅游业与精神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更少。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和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富民效应,为当前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四是人力资本效应,其为共同富裕提供人本支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而旅游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支撑。一方面,旅游业的流动属性有助于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下实现人力资本积累,而人力资本则是创造财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能力。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缓解和减轻工作压力,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一种最佳选择;旅游更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通过在旅游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进而提升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在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曾经“均贫富”曾被视作共同富裕的主要方式。从农民起义到工人运动,从生产成果的分配到生产资料的分配,都反映了人类文明进程中追求共同富裕的早期探索。但历史实践表明,仅在物质层面实现的“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反而会扩大贫富差距,甚至可能使发展停滞不前。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明确指出:旅游是人的基本权利,旅游是人类实现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可见,在从关注物的分配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发展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阀体在不同开度情况下所受力不同,且不同的开度在一定条件下也控制着阀体流量的大小,所以要对直通式截止阀的流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阀体流道的具体受力情况,可以从截止阀的压力图和流线图的对比中看出趋势和规律。
(二)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具体领域
1.旅游业发展赋能城乡共同富裕
城乡共同富裕是城市带动乡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升的过程。城乡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共同”,关键在于乡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旅游业更是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力量。而乡村旅游在新产业的引入和农民闲暇时间的利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更有助于形成城乡旅游流,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在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城乡市场的对接,才能有效解决城乡之间的根本差异
。
城乡旅游流赋能城乡共同富裕,依靠多重力量才能实现。其中,城乡之间的互补性是原动力,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驱动力,旅游营销是诱导力,交通条件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推动力。一般地,城乡旅游流由流量、流向、流质和流效四个维度组成。流量维度,是指城乡旅游流具有一定规模且受节假日、季节等时间因素的影响,体现出规模性和节律性;流向维度,是指城乡旅游流联结城市和乡村,既从乡村流向城市也从城市流向乡村,体现出联结性和双向性;流质维度,是指城乡旅游流中旅游客流的消费行为和资金流动情况,体现出旅游流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流效维度,则是指城乡旅游流实现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换和资源配置,以及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展现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体现出配置性和两面性。
如图1所示,城乡旅游流主要包括城乡之间的客流、劳动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些要素的空间流动会在城乡之间分别产生消费效应与价格效应、就业效应与收入效应、投资效应与乘数效应、信息效应与创新效应,对城市和乡村居民收入产生影响,进而调节城乡收入差距。具体而言,第一,规模庞大的城市旅游客流进入乡村地区能够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使消费沉淀到乡村地区,打破乡村传统单一的生产结构格局,进而带动旅游从业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要警惕外来资金的注入所造成的价格指数提升。第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乡村地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收入效应,提升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通过房屋、店铺的 “入市” 等增加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第三,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资源禀赋良好的贫困地区的先导产业,从旅游需求端所衍生的服务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串联和带动作用显著,能够满足以旅游需求为目标的旅游投资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刺激各产业与部门的蓬勃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第四,乡村旅游客流、资金流往往伴随着信息流的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会拉动消费和投资,而且会带来外部的知识与信息。乡村旅游引致的部分大学生返乡进行旅游创业也有利于打破乡村地区人才短缺的瓶颈,缓解本地人力资本困境。
2.旅游业发展赋能地区共同富裕
在《行动计划》部署的任务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内容与农村居民生活紧密相关;而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等工作连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全管”的《行动计划》将更全面地直面农村诸多环境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国土空间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旅游业作为跨区域的异地流动性产业,旅游消费的空间流动性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旅游业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之逐渐成为促进均衡发展、实现地区共同富裕的新引擎。具体而言,旅游业促进地区共同富裕主要分为三种路径:
一是旅游业发展在区域战略统筹中促进地区共同富裕。例如,京津冀三地共建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三角共同建立的旅游推广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推出的“一程多站”的旅游形式,这些都体现出旅游业在落实和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旅游业在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价值。鉴于相当一部分的旅游资源分布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乡村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旅游业的异地消费特征会促进发达地区投资、消费与财富的空间转移,这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减贫致富至关重要。
一眼看下去,很明显,南边的十几岁那个团队的少年们,一个个都凝神静气、呼吸自然。同时一个个都做到了‘深、平、稳’。很显然在‘蕴气式’上都有了一些成就。
二是旅游业发展在区域合作中促进地区共同富裕。一方面,长江沿线旅游线路、黄河体育文化旅游带、陆上丝绸之路、华南地区红色旅游线路等经典旅游线路的打造,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的协调联动,推动沿线地区通过旅游业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加强了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交流与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前往中西部地区的长距离旅游,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与协调发展。此外,“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的不断深入发展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推动着国际区域的合作互动,共同实现旅游致富。
学习监控与反馈V5(79.6)得分较低,反映任课教师在“学习过程监控与反馈”方面整体略显不足。所谓学习监控是指“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达到学习目的,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系列过程”[6]。学习过程监控与反馈V51(78.9)得分低于学习结果监控与反馈V52(80.9)得分,反映“学习结果监控与反馈V52”略好于“学习过程监控与反馈V52”,说明教师对课程的最终输出付出的精力要高于过程。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个人时间、精力不足导致无法及时监控和反馈,建议采用一些在线教学平台辅助,或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助教。
三是旅游业发展在区域互助中促进地区共同富裕。近年来,旅游领域的对口支援力度不断上升,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都包括旅游支援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容,例如,“旅游兴疆”战略。旅游业发展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向老少边穷地区流动,提升了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总之,旅游活动的空间流动性、异地消费性、要素带动性等特征,使旅游业成为实现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
关于旅游业发展与地区收入差距,Li等
发现,旅游业发展可以减少中国地区收入不平等。Haddad等
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支出将发展资源从巴西东南部以及其他地区引向东北,从而降低巴西各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Lapeyre
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活跃地区经济,降低贫困地区的脆弱性,提升自然文化资源附加值,从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然而,旅游业的地域集中也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结论存在差异
。从需求视角来看,旅游需求的增长会抬升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进而影响地区收入差距。从产业关联视角来看,由于旅游业的“荷兰病”效应,旅游业的扩张会使非旅游部门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从而限制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扩大地区收入差距。从产业特性视角来看,旅游业带来的就业或导致的失业问题,会对低收入人群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区收入差距。例如,Kinyondo和Pelizzo
研究表明,旅游投资和服务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旅游活动的增加将通过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来刺激劳动力市场,从而影响地区收入差距。
1.2 实验动物和分组 选取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18只,12周龄,由上海杰思捷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脂多糖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0 mg/kg,激素组在脂多糖组基础上给予甲强龙4.8 mg/kg。
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诉求。当前,共同富裕最大的挑战是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而贫富分化的背后实质上是社会阶层的两极化,即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并明确提出“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具体要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有约4亿人的三口家庭年收入在10—50万元,属于中等收入群体。然而,收入在10—20万元内的脆弱中等收入人群占较大的部分。由于中等收入群体是支撑社会消费需求的中坚力量,因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性失衡、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此外,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人口结构转化,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成为突出社会问题。2000—2021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10.20%上升到18.70%。人口老龄化问题持续加剧,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负面效应愈发明显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民生改善力度,保障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福祉,是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推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力量。
旅游业作为能够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富民产业,促进居民共同富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产能力,而非单纯转移高收入群体的财富给低收入群体。旅游业的就业效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容量大,能够带动低技能人群就业,提高其工资性收入,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富民增收效应。第二,增加中高收入群体的非工资性收入。例如,共享住宿的推广增加了部分拥有房产资源的中高收入群体的经营性收入,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所带动的广大旅游消费市场也为中高收入群体投资旅游业、提升财产性收入提供机会。第三,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财富分配水平。中高收入群体的旅游意愿、旅游频次和旅游消费支出远高于低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通过市场化、自愿式的旅游消费将财富“转移”到作为旅游服务业者的中低收入群体中,成为实现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第四,增进老龄群体生活福祉。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型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富民效应和就业效应能够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引导低龄老年人在旅游领域就业,有效弥合老年人退休前后的收入差距。
一是经济增长效应,其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前提。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是“富裕”,经济增长是实现“富裕”的必由之路。旅游业通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依据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WTTC)的测算,2019年旅游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0.30%,所创造的3.30亿个就业岗位占全球总就业的10%,旅游业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特别是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作用,全球经济增长所不断释放的福利效应将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反过来又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2019年中国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业直接就业2 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7 987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此外,旅游业有助于地区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相互作用与转化。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关键因素促进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而文化要素借助市场机制的驱动,促进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是更高境界的追求。人文价值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传承,旅游业的人文价值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还可以发挥健全人格、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作用。因此,旅游业作为保护、繁荣、推广文化的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同时,旅游业产生的经济价值能够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和人文价值,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从而保障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总体而言,旅游业促进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既包括本地居民通过享受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和文旅产品而获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也包括文旅融合战略下本地游客到外地旅游和外地游客到本地旅游而获得的文化新知和体验。
小姑娘凯特每次过来玩,都要按爸爸妈妈当时规定的时间,15分钟或者30分钟,到点不管玩得多么高兴,也会乖乖走人。有一次她和几个小朋友泡在我家热水池 (hot tub) 中,实在玩得太高兴了,到点她妈妈从围墙上伸出头来,微笑提醒晚餐时间到(他们家晚餐时间6点半,雷打不动,不能有任何理由改动)。凯特恳求:“我还不饿!”在场的我们几个妈妈都笑了,多可爱的理由,但妈妈说,不行。我们几个妈妈也纷纷说,就让孩子再玩会吧。她妈妈还是微笑并礼貌地跟我们说,讲好的,要遵守。结果当然还是凯特依依不舍但乖乖起身走人。
旅游业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认同。旅游业对于形成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作用,游客通过游览壮美河山和名胜古迹产生的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爱国主义价值观会更为巩固和持久。而红色旅游更能强化游客对于革命先辈、民族命运、国家建设形成更强烈的认同感。第二,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对外开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游客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旅游所占比重将不断提高。第三,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业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旅游业促进部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催生了全新的面向游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延伸了现有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共同富裕包含多重指标,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富裕”是重要内容。旅游业通过实现文化认同、促进对外开放、实现文化保护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其在推动精神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三、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旅游业是城市反哺乡村的重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乡村带去客流、资金和新的文化理念。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农业为核心资源,通过建设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农家乐和民宿等,实现城乡之间人才、土地、信息和资金的良性循环。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还能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乡村旅游能够提升城乡居民文化和旅游参与度,共建共享品质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于增进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第一,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内核,作为寄托城市居民“乡愁”的依托,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因此,要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乡村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增值。第二,高度重视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不仅要以游客为中心,还要以当地居民为本,构建平等和谐的主客关系。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本土大学生既有前沿知识和现代理念,又了解乡村发展脉络和民情地情,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的主要群体。第三,要深化乡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文创、田园度假、生态旅游等为主要业态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深耕共富基础,释放促进共同富裕的“加速度”。
(二)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深化协同合作
旅游业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旅游业有着“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能够发挥乘数效应引领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快速发展。第一,推动老少边穷地区、人口收缩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政策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通过发展旅游业形成消费集聚、就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第二,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赋能旅游业,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能力,探索发展旅游新业态。第三,以都市圈旅游为抓手,应对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旅游出行习惯的改变,积极发展周边游、微旅行、微度假等,优化旅游业态配置。结合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旅游产业扶持发展政策,不断挖掘自身旅游业的吸引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缩小区域旅游发展差距。第四,以旅游业为政策工具不断加强区域互助,通过引导旅游消费、扩大旅游投资、旅游智力输出等方式对口支援、帮扶欠发达地区。第五,加强区域间文化和旅游市场一体化建设,消除地方保护,减少地区间旅游商品的流通成本,发挥相邻地区间的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富裕。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处理面面接触上可以采用多种模型进行处理.按照作用面的作用力方向,可以分为法向作用和切向作用.最常用的接触模型为库伦摩擦模型[14],如图4(a),在有限元分析中,采用罚刚度法进行处理,一般认为在结合面为黏结状态时,面面之间可以发生有限的弹性滑移,当应力达到一定状态后出现滑动摩擦.其中,κ为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弹性刚度;τcrit为接触面之间的临界应力,应力大于该界限即发生相对滑动.临界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面面之间的摩擦系数μ以及面面之间的法向应力σ.
(三)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更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可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事业的有效衔接贡献力量,有益于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和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施策,探寻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例如,实施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等模式,以及各民族地区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发展条件,重新审视资源挖掘与开发强度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遵循科学的旅游开发原则,保护生态与文化的原真性,确保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但也要借力大数据和数字技术来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未来,民族地区要更加积极借力数字化,使旅游消费在时空中的资源错配得以有效纠正,让游客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需求在沉浸式、体验式的业态中得到满足。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还要加强内容创新,向旅游市场提供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体验,以此促进旅游业更加多样发展,不断挖掘旅游产品的价值内涵。
(四)鼓励旅游创新创业,增加收入来源
由于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现阶段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相比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业发展容易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流失
,同时,大多数旅游业从业人员多是掌握基本服务技能的劳动者,收入能力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持续增加旅游业创新创业的规模和能力,进而增加各类主体的收入来源。第一,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建立旅游业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长效机制,推动旅游业包容性增长,实现旅游业的普惠发展。第二,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旅游人才奖励计划,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旅游业,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活力,强化旅游业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质量。第三,加强旅游投资,深化旅游业投融资改革,引导金融、科技、创意等相关企业投资旅游业。第四,拓展旅游经济发展边界,丰富旅游业发展内涵,推动旅游业与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鼓励旅游创业,结合旅游业共享性、季节性等特征,引导各类主体将闲暇时间、闲置资产等分散性要素和资源投入到旅游业,提高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第六,强化旅游业创新发展,加强旅游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入具有创新性和通用性的数字技术,在应用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旅游业服务模式,提升旅游服务体验,创新旅游品质供给,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业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更高层面助力共同富裕。
(五)提升旅游业幸福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幸福产业,在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提升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是在实现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心。第一,大力弘扬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不断增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强化共同富裕价值引领。第二,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极具代表性的文旅融合产品,例如,推动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博物馆旅游、旅游演艺等旅游业态的快速发展,加强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文创园等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应用等。第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提升旅游参与便利度,扩大和引导大众进行文化和旅游消费,引领带动旅游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第四,增加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数字化新场景的应用,满足和引领旅游消费新需求,提升旅游者幸福感和获得感。第五,重点关注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全面影响,提升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六,深化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共同富裕制度保障;推动旅游业更加均衡、包容地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旅游活动的权益,打造共同富裕的升级窗口。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从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再到孟子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共同富裕的思想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在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同时,还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业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既要坚守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也要促进效率与公平协同共进,更要保证发展与共享同向而行。唯有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富民效应,围绕共同富裕改革创新,不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朝着共同富裕坚毅前行,才能承担历史新使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和实现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指南和实践方略。
[1] 杨开忠.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科学观察,2019,14(4):45-48.
[2] 丰晓旭,夏杰长.关于构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财经智库,2020,5(3):76-86+142.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10(1):1-32.
[4] 吴必虎.基于城乡社会交换的第二住宅制度与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7,32(7):6-9.
[5] 赵磊.旅游发展能否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1,26(12):15-25.
[6] 王明康,刘彦平.旅游产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8-88+163.
[7] 李如友.中国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管理,2016,38(9):161-172.
[8] SHI W, LUO M, JIN M, et al.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 inbound tourism: spatial evidence from China[J]. Tourism economics, 2020, 26(7): 1231-1247.
[9] 王明康,刘彦平.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12):30-40.
[10] KIM J H, KANG K H.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tourism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 a comparison between autonomous regions and other province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0, 23(1): 68-81.
[11] LI H, CHEN J L, LI G, et al. Tourism and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58): 81-99.
[12] HADDAD E A, PORSSE A A, RABAHY W. Domestic tourism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Brazil[J]. Tourism economics, 2013, 19(1): 173-186.
[13] LAPEYRE R. The grootberg lodge partnership in Namibia: towa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mpowerment for long-term sustainabilit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1, 14(3): 221-234.
[14] CHI J. Revisiting the tourism-inequality nexus: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1, 24(6): 755-767.
[15] KINYONDO A, PELIZZO 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the case of Tanzania[J]. Poverty & public policy, 2015, 7(1): 64-79.
[16] BLAKE A, ARBACHE J S, SINCLAIR M T, et al. Tourism and poverty relief[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1): 107-126.
[18] PETIT 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inequalities: empirical evaluation and role of tourism services[J]. Tourism economics, 2017, 23(5): 1069-1075.
[19] MAHADEVAN R, SUARDI S. Panel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ourism growth on poverty, poverty gap and income inequalit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9, 22(3): 253-264.
[20] ALAM M S, PARAMATI S R.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incom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does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exis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61): 111-126.
[21] 赵磊.旅游产业集聚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旅游科学,2013,27(5): 22-41.
[22] FANG J, GOZGOR G, PARAMATI S R, et al. The impact of tourism growth on income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economies[J]. Tourism economics, 2021, 27(8): 1669-1691.
[23] 鲁明月.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市场,2020(8):32-34.
[24] 王芳,曹海霞.乡村旅游: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动力[J].农业经济,2018(7):49-50.
[25] 宋佳莹,王雅楠,高传胜.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与机制——兼论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革新的不同作用[J/OL].新疆社会科学,2022(2):75-87.
[26] 张颖熙,徐紫嫣.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健康预期寿命指标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1(7):133-142.
[27] 王鹏飞,夏杰长,胡典成.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21(12):76-82.
[28] 夏杰长,丰晓旭.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