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善堂文化在泰国的传播

2022-10-08王荣王元林

岭南文史 2022年4期
关键词:华校善堂华人华侨

王荣 王元林

善堂文化是潮汕慈善文化重要的代表,是祖籍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侨华人在海外形成血缘、地缘、业缘三大关系,互帮互助,在海外生存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善堂文化不仅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了帮助,而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有力见证。在新时代,弘扬包括潮汕善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意义。

一、善堂文化的来由和发展

广东潮汕地区和平有座著名的“和平桥”,由宋大峰祖师修建。关于此人来历,传说北宋时期,大峰祖师云游至此,造福乡里。清光绪修《潮阳县志·卷十八·仙释》有载:“大峰,不详里氏,始来自闯县西。”但据学者考证,大峰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原属豪门贵族,聪颖好学,学识广博。北宋绍圣二年(1095)进士及第,官至知县。因不堪忍受官场腐败,弃官为僧,宣和二年(1120),从福建云游至此,后人尊称他为宋大峰祖师。关于他为乡里修建和平桥的始末,有载:“据和平里有大川横截,广而深,波流湍急。每遇风涛,行者以覆舟为患。大峰发愿欲建石梁以渡众生。闻者笑之。于是募众出资。度水之深浅高下,计木石工役。众莫测其施为。宣和癸卯(1123),大峰悉载前所施钱归闽。人讶之。越五载,忽航海。至糗粮木石工作咸备,周岁而桥成,计十九洞。”[1]

报德善堂文化的来由见《报德堂碑记》载:“潮郡之下邑有三:海阳、潮阳、揭阳是也。独潮阳当道要冲也,县治之西南三十里有地曰‘和平’,民居繁庶,往来络绎,文邑之乡。其间乃有大川横截,历代皆济以舟。或逢风涛时作,潢潦奔溢,不免覆溺之患……浮屠氏大峰祖师,始自闽来,宏发至愿,谓宜建石桥,以渡往来,以通上下。由是往来之人虽逢风涛时作,潢潦奔溢,而道无昔病,公私便之”。适逢此地大旱,饿殍遍地,瘟疫肆虐,大峰祖师又在此修建灵泉寺,为百姓收尸埋骨、施医赠药。大峰祖师在南宋建炎年间以89岁高龄圆寂,当地百姓感恩其善举。“乡人感恩建堂崇祀,名曰‘报德’。以示不忘之意。并奉其教旨,实行造桥、修路、施棺、殡殓等善举。其本堂上奉慈尊,示庄严也。”自发筹建“报德堂”纪念他,而后历世代传承,大峰祖师的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成为能“消灾纳福”的民间信仰。[2]大峰祖师在潮汕地区素有“首善”之称,是潮汕善堂文化的奠基人。报德善堂的建立也掀起了弘扬善堂文化的热潮。“嗣潮阳县城各善士钦仰祖师教旨,遂赴和平报德堂奉祖师最古之小神像至东门外崇祀,立庙曰‘棉安善堂’,扩大善举范围,棉安善堂社友赵君进华等来汕创立存心善堂,总名曰‘潮汕念佛社’。”善堂给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善堂文化深入人心。“自是之后,成绩日著,而祖师之声誉亦日隆,各县遂风起云涌,奉祖师神像,力行善举。是祖师之裨益人心世道,其功诚不可以限量矣。”[3]如今潮汕地区有各类善堂300多所,如潮汕当地广为流传的汕头存心善堂、隆江存德善堂明德社、田心报德善堂里德社、和平报德善堂慈善社、玉峡狮头山宏济善堂、潮阳安济善堂义善社等。它们的主要服务有:赠衣施粥、赈灾恤难、兴学助教、铺路修桥、行医赠药等。

潮汕善堂文化随着潮汕人的足迹,传播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华人华侨在20世纪40年代成立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由修德善堂养心社、同德善堂等10多所善堂组成。当年日军占领新加坡时,修德善堂参与救童赠食、超度逝者等活动,普救善堂提供捐馆赠葬、施药施医等慈善活动。各间善堂热衷于服务社会、凝聚善信,加强了社会凝聚力。[4]马来西亚的善堂分布广泛,几乎每个城镇都至少有一间善堂或分堂,包括马六甲善堂、修德善堂麻坡分堂、南洋同奉善堂、明月善堂等,除开展免费抢险救灾、扶危救困等慈善活动外,明修善堂甚至成为当地政府认证的婚姻登记机构,每年还举办各种书法大赛等文化活动。[5]

泰国华人华侨的善堂分布也比较多。泰国报德善堂于1910年由华侨郑智勇等人发起,起初名为“报德堂”,后更名“报德善堂”。迄今为止,全球约有500多间潮汕善堂。[6]经多年演变,今天的善堂不仅仅是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民间慈善机构,也是极为重要的民间信仰,成为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报德善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及内涵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人华侨中的潮汕人约占比三分之一,大部分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潮汕地区总人口约4000多万人,而侨居海外的潮汕人竟有3000多万人,其中泰国的潮汕人就占500多万人,[7]他们在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泰国的报德善堂为例,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该堂都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传播中国文化。每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报德善堂总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筹集善款、捐助物资,为身处困境的人们送去温暖。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儒家文化的内涵。

1.捐棺埋骨——敬重逝者

在清代,朝廷就与暹罗有过粮食贸易的先例。鸦片战争以后,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蝗灾、旱灾、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生活的艰难。1860年《北京条约》允许移民,一批潮汕人到东南亚地区谋生。由于泰国王室鼓励潮州人移民并赋予他们贸易特权,因此,泰国成为移民首选。但是抵达曼谷的潮州移民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水土不服,精神上缺乏身份认同,文化上也遭受极大冲击,更严重的是“暹罗疫瘴时行,道馑相望,厥壮至惨,所赖葬埋者,不可胜数”。[8]而泰国又缺乏医疗设施和技术,中国移入曼谷的移民死亡率较高。根据潮州会馆特刊记载,1900年至1905年6月期间,潮州义山亭(潮州坟山)6年间共计营葬4627名,仅20~30岁者就占比70%。此时,在泰国的其他华人华侨纷纷施以援手,团结互助,后来他们以报德善堂这一机构的形式开展救助活动。1913—1936年间,善堂每年收殓并埋葬1500~2000具尸体。对于那些亲人远在他乡、无人收尸的逝者,他们义务收尸,捐棺埋骨,将他们体面安葬。此外,善堂的救助和敛尸施棺不分国界,他们不仅仅为无主的华人华侨处理尸骨,也将泰国各无力营葬的私人医院的尸体义务收埋。据统计,1944—1971年28年间,报德善堂共收尸85643具,服务范围包括曼谷和附近地区。1950年,泰国报德善堂还建立耗资63.3万多泰铢专门“山庄”安置逝者尸体。1936年,善堂还举办“火葬仙友法会”,为4000多位逝者火化超度。[9]这些善举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逝者为大”“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仁义”“兼济天下”等的传统文化观念。

儒家、道家都看重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人离世后必须有归属,不能曝尸荒野,这是对逝者的不敬。报德善堂积极组织的一场又一场捐棺埋尸骨善举,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入土为安、尊重逝者观念的践行。

2.创办华校——兴学重教

泰国华侨华人报德善堂从事教育事业可追溯到1938年。早期主要源于为华侨医院发展助产医疗卫生人才,至1981年创办华侨学院,开办护理学系。1990年,在郑午楼的倡导下,华侨学院扩建为华侨崇圣大学,办学理念与宗旨体现在《华侨报德善堂成立100周年纪念特刊》中:“华侨崇圣大学是由报德善堂基金会的筹集资金而创办的。因此,办学的宗旨一定与中国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同时力求所开设专业课程,让更多民众受益。”华侨崇圣大学强调“研究中国学,崇尚六项品德:耐心、勤奋、节约、仁爱、诚实、忠孝”的特色,[10]办学目标是为中国和泰国培养更多人才,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成为加强中泰文化交流一道坚实有力的桥梁。此外,报德善堂还为多所中小学华校捐款捐物,设立奖助学金,鼓励发展教育。孔子誉满杏坛,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儒家对教育极其重视,体现在孔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丰富的教育思想中,也体现在孟子“三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和荀子《劝学篇》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当中。正是儒家尊师重教的传统,使得中华民族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乐于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推广就是其典型代表。泰国报德善堂对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投资,传承了中华儿女的向学之志,赓续了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

3.抢险救灾——兼济天下

历史上,儒家思想充满家国一体、兼济天下的慷慨仁义精神。如今,泰国华人慈善团体达上百个,其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全、声誉最广的要数报德善堂。泰国报德善堂的宗旨是“抢险救灾、救死扶伤、扶危济困”,24小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巡逻和救灾。他们服务不取报酬、不分对象、不分贫富,年均无偿支出将近1亿铢。[11]华侨报德善堂在泰国救灾中扮演组织、领导和协调的角色。1988年8月泰国东北部发生水灾,联合机构向灾区提供大批日用物资和捐款,共计7537532铢。1989—2000年,联合机构共办理1569个火灾区的救济工作,发放灾民物资25848户、共115501名。[12]此外,泰国2015年的四面佛爆炸事件和2018年的普吉岛沉船事件中,报德善堂积极展开救援,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配合政府对难民展开及时有效的救助。这种铁肩担道义、济世救天下的情怀,正是对儒家“兼济天下”精神的印证。

4.创设医院——仁爱之心

早在1938年,报德善堂就开始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华侨医院主要工作有三: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社会;培养优秀的医护人才;创建流动医疗服务队。1995年,泰国设立“泰中医疗中心”,成立第一所华侨中医院,开始承担救死扶伤、传播中医文化的光荣使命。2022年10月7日,泰国华侨中医院在曼谷举行为期两天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主题中医药展会,与国内天津、上海等5所中医药厂家联合举办。展会向所有泰国居民开放,并提供义诊、推拿、针灸、养生保健等中医服务。[13]类似的活动每年都在泰国举行,每次都会吸引数万名泰国民众参与。通过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好评,广泛传播。这是对儒家“仁者爱人”“仁爱”之心的发扬,同时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倡导。

5.慈善募资——扶危济困

儒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提倡对所有小孩和老人无私奉献和帮助弱势群体。泰国报德善堂关注贫困儿童、残疾者、空巢老人的福利制度由来已久,董事会每年拨出部分经费捐给泰国慈善机构,用来扶危济困,且定时向贫困学生颁发助学金,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和文具、生活用品等。2019年泰国儿童节到来前,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郑伟昌向泰国270多所中小学儿童捐助铅笔、作业本等480万件、价值近290万泰铢的文具。[14]此外,泰国报德善堂还成立基金会,如“郑午楼、陈振敬基金”“张卓如慈善基金”等,开展大型公益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至2000年,筹集基金委员会基金项目逐年增加,主要包括建堂周年纪念基金、华侨大学基金、华侨医院基金、一般慈善基金、施医赠药基金等,共募集经费达3.4亿泰铢,[15]所有基金均用于各项慈善事业、福利事业,践行扶危济困宗旨。

三、报德善堂文化传播的意义

1.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助力实现中国梦

善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善堂关注教育,成立中医院,设立福利院、敬老院等,善举传承了儒家尊师重教、医者仁心、扶危济困、兼济天下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化自信,倡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让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2.促进华文教育新发展,培养传播新人才

泰国华人华侨报德善堂创办有华侨崇圣大学和华文师范学院等教育机构,教授课程以汉语、中国学、中国经济、中医、潮汕习俗和方言等为主。报德善堂文化传播增加了人们对其认可度,经济收入可持续增加,因此,华文教育也可以拥有更多教育资金,从而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壮大,而华校培养新型人才会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形成良性循环。

3.凝聚华人华侨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华人华侨早期到海外谋生,被称为“番客”,身在异国他乡,处境艰难,此时需要一条纽带来连接华人华侨与祖国的关系,强化身份认同感,善堂的建立无疑成为这些“番客”的精神家园。通过一系列济世救人、扶危济困的善举,海外华人华侨感受和践行中华文化内涵的意义,找到了心灵的故乡。善堂每年定期举办的中华传统节日活动,更是抚慰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思乡爱国的心灵,促进了彼此友好沟通。各种文化活动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坚持关注故乡发展、为汶川地震伸出援手、为新冠疫情捐助物资、为教育事业慷慨解囊的善举,都是海内外华人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最好例证,是凝聚华人华侨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感的范例。

四、促进潮汕善堂文化在泰国的传播

1.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开展多彩活动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1910年建立,它从2000泰铢的“报德堂”小庙宇开始,经过百年规模不断发展,而今已成为有资产数十亿泰铢的泰国最大华人慈善机构。[16]善堂文化被广泛认可并传播的前提有三: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不断规范;收支数据的公开透明。善堂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加强中泰交流,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开展赠春联、舞龙耍狮、中文书法体验、善堂文化画展等活动,通过丰富有趣的文化活动,构建中泰信任和友谊的桥梁,吸引更多泰国民众了解、认可、传播中华文化。

2.密切文化团体互动,促进交流互鉴

泰国华文教育自1909年创办华益学校开始,至1947年全泰华校多达500多所,学生17.5万多人。虽然华文教育中途遭遇过重大挫折,大量华校被改革或取缔,但1992年以后,泰国政府对华文教育政策有所放松,华校约有150多所,学生2万多人。可以通过加强与华文学校的互动来拓宽文化传播范围及深度和广度。如青商会与泰国华校的文化传播机制就值得借鉴。青商会支持和关爱泰国华校学生,通过举办多届联谊活动加强双方的联系,同时青商会通过赞助教学经费、馈赠教育用品、设立奖助学金、设立华校教育基金等形式大力支持华校教育;还对泰华孤儿院、敬老院等机构进行慰问,捐助善款和物资,进一步加强了泰国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激发了他们对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热情。[17]潮汕善堂文化的传播可以此为鉴,组织与华校的文化活动,并为华校学生送温暖、献爱心,深化华校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3.创新文化传播渠道,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常见的文化传播按主体分为:第一,大众传播,如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广播等方式;第二,组织传播,如泰国报德善堂、新加坡修心善堂、潮州存心善堂等组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第三,人际传播,如举办中医义诊活动报德,医生对患者讲解养生保健的中医知识等。在当下互联网广泛使用的社会,要想使潮汕善堂文化传播更远更广泛,必须革新文化传播渠道,如建立专门的泰国华侨华人报德善堂网站,打造泰国中文电视电台频道,拍照善堂的电视与视频,广为播发;组建相关文化社团,对潮汕善堂活动进行宣传;鼓励专业人员在海内外社交平台大力宣传;出版与善堂文化相关的书籍等,通过挖掘活动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多渠道多形式地传播善堂文化,加快潮汕善堂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猜你喜欢

华校善堂华人华侨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柬埔寨华校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潮汕善堂的民间信仰、慈善事业与信仰经济——以汕头市XY善堂三元运作模式为例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考试研究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菲律宾华文教育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术精湛口碑好 德善堂为百姓健康造福
泰北华校小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报告——以清莱府光明华侨公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