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年:刚毅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
2022-10-08刘亮财王萱
刘亮财 王萱
陈延年(1898—1927),无产阶级革命家。安徽怀宁(今属安庆)人,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是近代中国革命璀璨夺目的一颗明星。他以年轻却无比结实的臂膀为中国革命扛起了千钧重担,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竭诚奉献的一生,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玉汝于成:饱经苦难磨砺
1898年,陈延年出生于安徽安庆的一个富庶家庭。他的父亲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他的叔祖父陈衍庶曾官至清光绪年间的四品道员。因此,他的家庭堪称当地的“名门望族”。但陈延年并不像世俗的达官显贵家庭中的小孩一样被视作天之骄子而受到万般宠溺。相反,其父陈独秀对他和弟弟陈乔年从小就进行“兽性”教育,坚持让兄弟两人在艰苦的成长环境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1915年,陈延年和弟弟陈乔年到上海求学,进入法国巡捕房附设的法语补习班学习法文。他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加之其超乎常人的天赋异禀,他的法语水平提高得很快。
在上海,他们兄弟两人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陈独秀每个月只从自己的稿费中抽出10元钱寄给他们作生活费。可这点钱除交学费便所剩无几。兄弟俩只好一边读书,一边在附近找活做工,以贴补生活之用。据陈延年的同乡潘赞化后来回忆,当时他们兄弟俩晚上经常睡在新青年杂志社的地板上,“食则夸饼, 饮则自来水,冬仍衣袷,夏不张盖,与工人同做工,故颜色憔枯,人多惜之……”[1]。长期艰苦的半工半读生活使兄弟两人常常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当他们的叔祖母谢氏提出要接济他们的生活时,兄弟俩却主动谢绝了她的好意。显然,兄弟两人是有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锻炼自立能力。而父亲陈独秀的坚决态度也是促成兄弟俩经历这种苦行僧般清苦生活的重要推手,他不让陈延年和陈乔年回家吃住。高君曼(陈独秀的第二任妻子)看到兄弟两人经常在外面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时于心不忍,就向陈独秀提出让他们回家吃住。陈独秀却予以严厉斥责:“妇人之见!小时候不吃苦,长大了能成才?”就这样,直到1919年兄弟两人赴法国勤工俭学,他们都不曾回家享受“温室”的庇护,而是坚持在外自谋生计。
宝剑锋从磨砺出。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难能可贵的实践经历炼就了陈延年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因此,在后来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斗争中,他年纪轻轻就能够独当一面,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与他少年时代饱经苦难磨砺是分不开的。
二、信仰转变: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关于改造社会的思潮、学说纷至沓来,如潮水般涌进旧中国这片满目疮痍的沧桑之地。在欧洲一度甚嚣尘上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也被当作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乘机在中国社会里得以迅速传播。
年轻的陈延年此时风华正茂,思想激进。他认为无政府主义关于不要政府、崇尚个人自由的主张有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可以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是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他曾与黄凌霜、郑佩刚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以无政府主义为主旨的进化社。他们还创办了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杂志《进化》。
1919年12月,陈延年怀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真理的宏伟抱负,登上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邮轮。在法国期间,陈延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等内容有所了解。1921年,他还参与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发起的三次重要的爱国斗争。[2]亲身经历了这三次实际斗争的陈延年对无政府主义学说在实际斗争面前的空洞和无所作为颇为失望。他深切感受到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了解和参与实际斗争的经历,使他放弃了原先对无政府主义的推崇,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1922年6月18日上午,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李维汉等18名来自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等国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留学生在巴黎西郊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少年共产党。这一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旅欧支部。陈延年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就是在这时加入了少年共产党,并于这一年秋季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1923年4月中旬,陈延年、陈乔年和赵世炎从法国赴苏联,到莫斯科的东方大学学习进修。此时的东方大学已经成为“苏联最大的、纯粹政治性质的大学之一”[3]。到达莫斯科后,陈延年目睹了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的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眼前的一切给他以强烈的震撼。他怀着浓厚的求知欲,贪婪地吮吸着革命知识的甘泉,决心在不久的将来以自己所学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斗争,使苦难的祖国走出黑暗的深渊,实现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4月28日,中共旅莫支部举行欢迎陈延年、赵世炎等党员的大会。陈延年在此次大会上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此后的人生历程中,陈延年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将自己不断锤炼成了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三、开疆辟土:加强广东党团组织建设
1924年,陈延年和郑超麟、汪泽楷等奉党中央命令回国。当时正值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大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陈延年回国不久,就被任命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被派往当时国民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心——广州。
到达广州后,陈延年便以极大的热忱立即投入到恢复和发展广东各地党团组织的实际工作中,展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能力和无私忘我、胸怀大局的崇高革命精神。陈延年根据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指示,积极筹划恢复一度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停止活动的广东团组织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改组了团广东区委,重新制定了团广东区委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建立健全团广东区委的工作机构,使得团区委的组织得以恢复和加强。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陈延年不仅大力推动发展团员,还注重将团组织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为中共广东区委注入了新鲜血液,党组织力量得以迅速增强。
1924年11月,中共中央与国民党中央商议,派周恩来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同时,决定调陈延年任中共广东区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1925年2月,在周恩来率黄埔军校政治部参加东征期间,由陈延年接替周恩来担任广东区委书记一职。陈延年认为,要想进一步打开广东地区的工作局面,必须将广东区委建设好,发挥好党组织“火车头”的引领作用,为此,他大力健全区委的领导机关。在他的领导下,广东区委先后设立了秘书处、组织部和宣传部,负责处理区委的日常工作。同时,设立区委工人部、农民部、妇女部、青年部、军事部和学生运动委员会等机构,分别领导广东地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和武装斗争等工作。这些措施使区委工作机构更臻完善,有力推动了广东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陈延年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对各地干部一视同仁,大胆任用和提拔有能力、有闯劲的干部。他一再强调多任用当地的干部,因为本地干部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懂得当地方言,便于联系群众,更容易开展革命工作。
在重视党组织建设的同时,陈延年还十分重视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在他的组织下,广东区委建立了每周党课制度,并定期举办学习报告会,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周恩来、张太雷、恽代英、彭湃、萧楚女和邓中夏等许多党的著名活动家都曾在报告会上作报告。陈延年也亲自担任报告者,他多次告诫党员干部要做一位列宁式的共产党员。“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列宁式的共产党员呢?”他曾尖锐地问道。他将列宁生前全身心地投身革命事业的生动事例讲述给大家听,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受益颇深。1925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后,党内有的同志产生了一些恐惧心理和思想动摇的倾向。在报告会上,陈延年坚定地说:“一个革命者的牺牲,胜于千万张传单,如果怕死就不要做共产党。”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很多同志明白了共产党员必须具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陈延年的领导下,广东区委还率先建立党内监督机构。国共合作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广东的共产党员数量迅速增长,但也有一些投机分子乘机混进党的队伍。为防止一些党员被这些投机分子腐蚀以致蜕变,陈延年力主在广东区委设立“监察委员会”。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也日臻完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措施对增强广东区委的纪律性、纯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党日后设立纪律检查机关以强化党内的纪律监督做出了可贵的尝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为发展党组织,陈延年还坚持在斗争中考察和吸收新党员。在他的有力领导下,吸收了一大批经得起实践斗争考验、阶级觉悟较高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到党的队伍中来。陈延年还派出多位同志奔赴香港、广西和闽南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并大力发展党员和党组织。从1925年至1927年间,这些地区的党组织均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陈延年的坚强领导下,中共广东区委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中共广东区委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力量的地方党组织,党员人数迅速发展,从原来仅有的几百人迅速增加至1927年春的几万人。因此,陈延年被大家誉为广东党组织中“开疆辟土的拖拉机”。周恩来曾对陈延年领导广东区委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广东的党团结得很好,党内生活也搞得好,延年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4]
陈延年坚决贯彻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路线,同国民党左派密切合作,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扩大了影响,更广泛发动工农群众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
四、砥柱中流:领导省港大罢工
1925年5月30日,就在陈延年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不久,上海发生了帝国主义拘捕和枪杀爱国学生的事件,被英国巡捕打死打伤的学生有数十人,还有150多名抗议的学生被捕,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翌日,惨案的消息传到广东,激起广东各界的极大愤慨。当晚,陈延年即主持召开广州全市的党、团员大会,决定迅速发动广州各界群众,发起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对上海工人抗议“五卅惨案”的行动给予声援。6月2日,在广东区委的领导下,工、农、商、学、青年和军人六大团体的抗议集会在广州文明路广东大学操场举行。到会群众对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暴虐行径进行义正辞严的强烈谴责。集会后,上述六团体又进行了声威浩大的示威游行。广东各城镇的学生和群众也先后举行了集会和游行示威,参加人数共达50万人之多。
6月9日,香港党团会议召开,传达广东区委关于发动省港工人罢工、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指示。11日,邓中夏等召集香港各工会负责人研究罢工问题。在经过充分讨论,与会者均表示同意举行总罢工后,他又于当晚从香港返回广州,向陈延年报告香港的情况,进一步部署发动罢工的有关工作。当时,数十万香港工人罢工返回广州后的食宿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成为罢工能否成功的关键。陈延年和邓中夏去找时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长的廖仲恺商议,以争取国民党中央的支持。廖仲恺当即表示坚决支持香港工人罢工,并答应由财政部每月拨款一万元,作为罢工经费,解决罢工工人的食宿问题,解决了香港工人罢工的后顾之忧。为策应香港工人罢工,广东区委还有力地领导了广州方面的罢工发动工作。区委工作人员向广州的各类工会充分宣传罢工的重大意义,并做出决定,一旦香港工人实现罢工,立即领导沙面全体洋务工人采取一致的罢工行动。6月15日,中共广东区委在陈延年的主持下,发布了《告广东人民书》,谴责帝国主义的暴行,号召全省的工人和各界群众奋起参加反帝罢工斗争。同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五卅惨案致函香港各工人团体,号召香港全体工人一致罢工。各行业的工人群众同仇敌忾,决心迎头痛击在中国大地上草菅人命、罪恶滔天的帝国主义势力。罢工风潮一触即发,香港处于革命暴风雨的前夜。
经过周密筹划和安排,6月19日晚9时许,惊天动地的省港大罢工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罢工首先从海员、电车和印务工人开始,紧接着,洋务、邮务、煤炭、报刊等行业的工人纷纷响应。罢工爆发的消息传出,市民争相传阅罢工传单,全市为之轰动。罢工以排山倒海之势在香港全面铺卷开来。各行各业的工厂都停止了生产,大街上到处涌动着游行示威的愤怒人潮,到处是抗议帝国主义暴行的呐喊声。
香港罢工开始后,广州沙面的各个工会也开始罢工,与香港的罢工浪潮相呼应,由此便形成广州和香港各行业工人同时罢工的壮观历史场景,史称“省港大罢工”。
6月23日,陈延年、周恩来、邓中夏等领导广州市的各界群众以及返回广州的香港罢工工人共10万多人在东较场举行盛大集会,严词痛斥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并提出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外国人在中国设立工厂等项要求,其后又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下午2时40分,当游行队伍经过沙面租界对面的沙基一带时,英、法、葡萄牙三国再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沙基惨案”,被打死打伤的学生达两百多人,现场的惨状令人发指。当晚,陈延年主持召开广东区委紧急会议,要求广东政府以最严厉的措施抗议帝国主义的这一暴行。广东政府根据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要求,向英、法、葡三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递交照会,严正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
沙基惨案的发生,进一步点燃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愤怒焰火,使罢工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人加入罢工者的行列。至6月底,省港罢工人数达25万人。各界群众反抗帝国主义恶劣行径、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一切特权的正义呼声不断高涨。
7月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此次罢工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共广东区委在罢工委员会内建立起党团组织,作为罢工指挥机构的核心力量,以加强党对罢工的领导。
7月10日,省港罢工委员会宣布对香港实行全面封锁:对英国实行经济绝交,并断绝同香港之间的交通,禁止轮船开往香港及新界口岸。罢工和经济封锁政策给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的统治以空前的沉重打击。
在后来的十五个月中,香港和广州各界的工人阶级在罢工委员会的领导下,又同帝国主义展开了多次不同形式的斗争,直至1926年10月,省港大罢工和对港英的封锁才宣告结束。
此次罢工持续时间长达16个月,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嚣张气焰以沉重打击,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在此次罢工过程中,从宣传动员到组织领导,始终发挥了中流砥柱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搏击风浪:勇立革命潮头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为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目标,命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军出师前后,陈延年任劳任怨地投入革命工作。他亲自筹划、领导两广地区的革命工作,从宣传动员、人力物力的筹备等方面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予以积极支持,并对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等反动势力阻挠北伐、破坏革命统一战线的行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延年还派广东区委的部分党员到长江流域的北伐军必经之地,配合当地的党组织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北伐,以壮大革命声势,挫伤各派军阀的士气。他还先后派人到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发展党组织,培养工农骨干,发展工农运动,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原有的江浙区委,并分别组建江苏省委和浙江省委,由原来担任江浙区委书记的陈延年负责江苏省委的筹建工作,因此陈延年成为江苏省委的首任书记。
1927年,以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为标志,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速了其所谓“清党”的步伐,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一年,江苏全省的共产党员从7000多人锐减到1000多人。因此,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担任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可谓临危受命。
“四一二”政变后,面对革命事业的暂时失败和同志的惨遭杀害,陈延年意志坚定,毫不退缩。他镇静地告诉身边的同志说:“革命,总是要流血的。这次我们经验少,吃了大亏……只要我们好好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5]他勇敢地肩负起革命重任,展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同原来担任江浙区委组织部长的赵世炎一起,为恢复被摧残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日夜奔忙。他经常去找失散的同志谈话,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多数同志能在白色恐怖中坚定立场,立志忠于革命事业。同时,他还积极致力于与国民党左派的统战工作。他经常去登门拜访一些国民党左派人士,同他们商议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在陈延年的积极努力下,上海很多国民党左派人士均表示愿意同中共合作,共同反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
在险恶的白色恐怖环境中,党内的一部分动摇分子思想消极甚至脱离了党组织,也有一部分人滋生了“左”的倾向,认为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存活不了三个月就要覆灭,却又不愿意做艰苦深入的群众工作。但陈延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既反对因革命陷入低谷而消极悲观的右倾情绪,又反对盲目乐观、只求蛮干的“左”的倾向。他主张推进持久深入的群众工作,从工农群众中汲取推动革命发展的雄厚伟力。
陈延年还一再告诫同志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万不可心存侥幸、掉以轻心:“保存自己就是为了打击敌人,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暴露自己就等于帮助了敌人,减少了革命的力量。”陈延年利用党内会议场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严厉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使革命避免遭受严重损失。
在此期间,为完成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陈延年常常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却将自己的身体状况置之度外。他多年的革命战友赵世炎常对身边人讲:“陈延年同志是一个只知道工作,不知道生活的人,工作起来经常废寝忘食。”陈延年却淡然一笑,“不要紧,我能挺得住。”
六、浩气长存:为革命壮烈献身
1927年6月26日下午,陈延年和郭伯和等几位江苏省委的同志在得知一名交通员被捕后,为保护省委的工作机密,在返回省委机关的时候不幸被军警逮捕。
被捕后,陈延年自知生命难保,但他仍机智沉着地与敌人作斗争,力求将革命事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他化名陈友生,并自称是某家雇佣的伙夫。由于他平日生活节俭,而且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使他看起来皮肤黝黑,体格健壮,特别像一个长期做苦力的穷苦人。因此反动派的审判官并未识别出他的真实身份。
中共党组织在得知陈延年被捕、并未暴露身份的消息后,立即通过多方渠道设法营救。但当时身为江苏省委秘书长的韩步先在一同被捕后,经不住敌人的刑讯逼供叛变投敌。他当堂指认陈延年,遂使中共的一切营救行动失败。
在狱中,陈延年被打得遍体鳞伤。但面对敌人的各种严刑逼供,他坚强得如同一块钢铁,始终不肯透露党的任何机密。残酷的敌人对他无可奈何,遂决定将他杀害。
1927年7月4日,即在陈延年被捕的第九天晚上,敌人将他秘密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陈延年始终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行刑时,刽子手们喝令陈延年跪下,陈延年却高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最后,惨遭杀害,光荣牺牲。
陈延年牺牲时,只有29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对党竭尽忠诚的誓言,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深深镌刻下他的名字。2019年,陈延年被中宣部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将永远作为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鼓舞着我们朝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