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俗字考释五则*
2022-10-08蒋世凤
蒋世凤 冯 聪
(1.安徽大学文学院 2.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提 要 宝卷是流传于民间的文献,在文字的使用上多俗写。文章通过对宝卷中的“泼”“放”“颤”“樵”“硬壳壳”等词的俗写进行讨论,发现“泼”“拨”经常混用,“”“”和“頕”分别是“放”“樵”和“颤”的俗字,“硬壳壳”是“硬确确”的俗写。“”“”在字形的讹变中有迹可循,“頕”与“颤”是声旁换用,“确”与“壳”是音同义通。
宝卷是一种通过说唱形式来宣传教化的民间作品,也是明清至民国重要的俗文字资料,在宝卷中,文字的俗写普遍存在,文章对宝卷中“拨”“放”“颤”“樵”“硬壳壳”等词的俗写进行了考察,旨在为文本的解读提供文字学方面的一点拙见。
1.泼、拨混用
早到林府家门口,打开尸首放下存,就把尖刀来刺颈,拨其猪血血淋淋,忙把尖刀丢开了,启口即忙叫四邻。(《绘图双玉玦宝卷·卷上》)A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双玉玦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11 页。
此文讲的是毛七吩咐毛贵将死了的人背到林府门口,然后把猪血泼到尸首身上,陷害林子文,故知“拨”是“泼”的俗字,又“泼猪血”这一行为与手的动作有关,从而把“泼”从氵改为从扌。此现象又见于《绘图双蝴蝶宝卷》上集:“苏氏道:‘相公,只个小贱人,不肯罚他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打个两只担桶,两头小当中大,橄榄形式,名叫磨难桶,倘若拨子水出来,捉牢颈皮罚他吃落,剥去衣衿揩干。’”A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双蝴蝶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10-11 页。“拨子”即“泼了”的意思,在吴方言等文献中,“子”是“了”的意思。《山歌·私情四句》卷一“看”字条:“姐看子郎君针搠子手,郎看子娇娘船也横。”B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山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 页。“看子”是“看了”意思。同书《杂歌四句》卷五“乌龟”条:“栀子花开心里香,乌龟也要养婆娘。卖子馄饨买面吃,猪肝白肠亨生。”C《冯梦龙全集·山歌》,第54 页。“卖子”同“卖了”。《何典》卷九:“众鬼上前一齐揿住,还捉子头来脚弗齐。”D[清]张南庄:《何典》,工商出版社,1981年,第142 页。“捉子”同“捉了”。在江苏无锡宝卷中亦见“子”是“了”的意思。《孝子财神宝卷》:“花辛说:‘否来取笑你里考究我,自从莳好子,指掐子也。不曾去摸摸,乃来有旺稻吃?勤紧人中勿做声,忍气吞声也。’”(《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二册》)“好子”“掐子”分别是“好了”“掐了”的意思。《金不换宝卷》:“个慢慢里拖起来,勿知舍个重法,到不要有舍个财物,亨通湖道,只怕到不要拖着子一个包艮(银)子,叫舍慢慢里拖出来,拿出来看看到底舍个对象阵敖重法乎?”(《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六册》)“拖着子”之“子”是“了”的意思。
“泼”是“拨”的后起分化字,根据曾良(2020:32)的研究,中古时期,“泼”有“”“”“沛”“泲”“”“癹”等多种书写形式,“中古汉语即使有了‘泼’字,字面也没有固定,或作‘沛’‘沷’‘’等,唐宋时期,抛弃水以外的其他东西,仍用‘拨’字。”由此可见,“泼”作“拨”并不奇怪,在宝卷中“拨”“泼”同用。又见“拨”作“泼”。《普陀宝卷》:“长子名叫有金,次子叫有银,一齐取媳了,老员外年高,将家私分泼两人,住宅两座,各目收执,轮流供膳,父母烧香念佛便了。”E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普陀宝卷》,苏城玛瑙经房藏板,光绪二十年重刻,第1 页。“分泼”同“分拨”。“目”是“自”的讹字。“拨”作“泼”也常见于相同版本。如:
扇里道:“勿要银子了。你许我拿小姐泼我做妾,一言既出,有何理说。”(《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二册·发财卷》)
老汉道:“有个买伙郎小官人借泼我银子吓,如今小官人乃里去了,已今去了,长远哉。”(同上)
你旧年借泼我银二十,如今七包又送来。(同上)
另外,“拨”在语用层面也很丰富:可作动词,有“使得到”或“遭受到”的意思;可作介词,用在动词后,引进动作的接受者。分别举例如下:
作介词,如:
想来衣衫草帽有人偷去了,我家个园公亦是个好人,待我走上高楼通报与大娘知道,或者肯借拨你穿着也。(《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五册·蓝衫卷》)
这里的“借拨”义同于“借给”,“拨”同于“给”,相当于介词,介引受事穿衣服的人。
“借拨”一词又见于《蓝衫卷》:“谁知我里大娘娘不肯借,被我千劝万劝借拨你着的。”这里的“借拨”亦是介词,引进受事。作动词,如:
忤逆不孝,泼田放火,拦路剥人衣服,矁公骂婆,抛撒油面,碎剪绫罗,取借不还,瞒心眛己,觑有笑无,开斋破戒,轻师慢法,不尊祖意,共同受罪。(《十王宝卷》)A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十王宝卷》,宏文斋,民国辛酉年,第6-7 页。
泼田放火的无边大罪,到地狱受尽罪,永不翻身。(同上)B《十王宝卷》,第7 页。
上例中“泼田放火”即是放火烧田,而含有田被烧的意思,具有“遭受到”的含义。
在吴方言里,“拨”有使宾语提前的作用,是一个宾语提前的标志。我们在宝卷中亦发现此类用例,试举例如下:
一轮明月迎面照,月里婆娑甚分明。转眼观看南方上,南斗星君放光明。电光簇目拨面射,凉风吹来动衣襟。(《梁山伯宝卷·卷上》)C美国哈佛燕京大学馆藏:《梁山伯宝卷》,上海文益书局,民国十三年,第1 页。
等时心头真火嗔,拨面耳光将他打。(《绘图乌金记宝卷·卷上》)D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乌金记宝卷》,上海文元书局,第5 页。
上例中的“拨面射”的意思是“射到脸上”,将宾语“面”提前了,而“拨面耳光将他打”即“打他的耳光”,亦是把宾语“面”提前了。宝卷中“拨”的这种用例比较特殊。另外,我们还调查了现今吴方言里“拨”的用法,即“拨”在把子句里有将宾语提前的作用。试举如下:
季个东西拿拨我。(把那个东西拿给我。)
葛只疯狗我拨伊杀脱嘞。(我把这只疯狗杀掉了。)
可见,如今的吴方言的语用现象在宝卷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或者说宝卷中保存了吴方言“拨”的用法。
在吴方言里,“拨”又或作“不”。我们在宝卷中发现文例可辅证此结论。试举例如下:
口中焦渴,舍(啥)人送茶来不我止止渴?(《绘图百花台宝卷·卷下》)E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百花台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6 页。
我呕俉拷咚,棺材头里为舍拷我个头里者?阿唷,血不俉拷出东者,阿唷阿唷。(同上)A《绘图百花台宝卷》,第6 页。
妆奁可曾齐备个?现在银子不要话起,嫁资有三千亩不俉,还勿知足么?(《绘图碧玉簪宝卷·卷上》)B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碧玉簪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14 页。
介一把沉香扇,不俉扯得粉碎。(《绘图碧玉簪宝卷·卷下》)C《绘图碧玉簪宝卷》,第3 页。
阿林俉个畜生,怕做此道,做娘偏生要不俉捐个绿顶子木木。(同上)D《绘图碧玉簪宝卷》,第11 页。
快点到房里坐介坐,停息搬酒饭不俉吃,吃了好走。(《绘图梅花戒宝卷·卷上》)E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梅花戒宝卷》,上海文元书局,第3 页。
结合上下文语境,我们发现以上“不”换作“给”的语义不变,可见这里的“不”相当于“给”,有“使得到”或“遭受到”的意思。
从语音上看“拨”和“不”在吴语里音同。我们可用宝卷语音材料辅证“拨”和“不”音同。试举例如下:
话说土金浑被铁花夫人用陷坑计,假意鸣金,李能诱敌落荒而走,他只管马追来,不防备,连人带马一跤跌入陷坑之内。(《古本小说集成(第四辑)·双凤奇缘·第七十五回》)
“方”旁讹为“扌”旁是偏旁“方”在书写的过程中受到行草的影响,形成了类似“才”的偏旁,最后与“扌”旁讹混,如下文例:
吾女伯姐,讳百禄,断取诗百禄是犹之义。父母兄弟重爱之故,称伯姐而不名。生成化四年戊子四月初六日寅时,卒弘治六年六月十四日亥时,得年二十有六,择以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卯时葬先茔之册。(《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王百禄墓志》)
“於”在古籍文献中属于高频词语,文献中“於”出现了多种俗体,有从类似于“才”的俗体,亦有从“扌”的俗体。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俗字中亦见,例如“旅-/”、“旋-”、“旗-”和“族-”,其文例如下:
先天元年,南海武溪蛮作梗,广州都督周利用以君,虽闻俎豆之事,更加军之能,召为节度总管讨之。(《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唐越州剡县令赵府君(慈劼)墓志铭》)
“㨦”不是“㩳”的省写俗字,而是“樵”的俗字,“樵楼”同“谯楼”,是一类城鼓角楼建筑,有报更的作用,所谓“谯楼更鼓”即说的是。宝卷中的文例很多,试举如下:
听见谯楼三更鼓,出了门来人又静。(《绘图花閷宝卷·上集》)B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花閷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18 页。
耳听谯楼初敲鼓,腹中有些不安宁,腹如刀割阵阵痛;独坐无伴泪淋淋,听得谯楼敲耳鼓……听得谯楼敲三鼓……(《绘图花閷宝卷·下集》)C《绘图花閷宝卷》,第1 页。
忽听谯楼二更鼓……听得谯楼打三更……只听谯楼四更鼓……又听谯楼五更钟。(《绘图兰英宝卷·上集》)D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兰英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13 页。
员外房中等候生,忽听樵楼起初更。(同上)E《绘图兰英宝卷》,第8 页。
忽听樵楼起初更,不知前生作何罪。(同上)F《绘图兰英宝卷》,第12 页。
在《汉语大词典》中,“谯楼”与“樵楼”均收。从时间上看,“樵楼”晚见。在宝卷中,“谯楼”又或作“瞧楼”“焦楼”“噍楼”“撨楼”,试举文例如下:
听瞧楼更鼓咚咚五更响,金鸡报晓已天明。(《绘图雌雄杯宝卷·上集》)G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雌雄杯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10 页。
难得姐妹两情浓,推过西来又推东,瞧楼更鼓响咚咚。(《绘图梅花戒宝卷·卷下》)A《绘图梅花戒宝卷》,第8 页。
焦楼鼓,一更初,姜氏彩鹰再妾做。(《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六册·金不换宝卷》)
二今席上开谈说,焦楼鼓打四更生,你一杯来我一杯,吃到东天红日明。(《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四册·双蝴蝶》)
死在临头难躲避,至多再活六时辰,乱箭射心难成睡,听得焦楼一声鼓。(《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七册·金锁宝卷》)
众妇人说罢,一齐嚎啕痛哭,忽然噍楼上鼓打一更。(《绘图目连三世宝卷五》卷上)B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目连三世宝卷五》,民国壬戌年,第6 页
听撨楼打三更,思忆小姐苦伤心。(《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十一册·玉连环》)
走到庞府墙门首,撨楼鼓打三更深。(《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十二册·放鹤炉宝卷》)
别萱堂,出门墙,但听撨楼鼓一更。(《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十二册·赠金钗》)
“谯”或作“瞧”“焦”“噍”,均是音借,而“撨”是“樵”的俗体,在文献中“扌”旁与“木”旁常混用,“樵”俗作“撨”在文献中亦不乏其例,试举文例如下:
清泠有真曲,撨采无知音。美人何时来?幽径委绿苔。(《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三·孤松篇》)
十三郭巨家贫困,采撨养家费艰辛。(《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八册·七真天仙传·卷二》)
再有平房开杏铺,乃边还有撨夫挑拉向前跪。(《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十册·三搜茶靡阁·七美图·中集)
元兴老老日日到山中撨柴,袁大日日买柴。(《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十四册·小卷偈文集·金笆偈》)
“焦”亦俗作“撨”,见《碧玉簪宝卷》:“公子心内多撨燥,不要你来把酒斟。”(《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第八册》)“撨燥”下文作“焦燥”,即“不宣夫人焦燥,再宣京中李大人”。
又“火”“灬”同源,“灬”是篆体解散、隶变后的写法。“火”“又”可替换,如“炎-”“谈-”“淡-”“燮-爕”,文例如下:
时人只知罗设珍馐,不达调和鼎鼐,爕理阴阳之主,故曰不知恩也。(《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经曾解·下》)E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经曾解》,崇祯(己巳)二年,第37 页。
综上可见,“樵楼”或作“瞧楼”“焦楼”“噍楼”“撨楼”,“樵”或作“撨”,“焦”亦或作“撨”。在文献中,扌、木常混用,“火”“灬”同源,又“火”“又”可相互替换;由此可知“㨦”的讹变轨迹,即樵-焦/撨-㨦。
4.颤-頕、战-乩
找来寻去多不见,心中吓得頕兢兢。(《绘图花閷宝卷·上集》)F《绘图花閷宝卷》,第5 页。远见灯光影影红,頕心惊没躲处。(同上)G《绘图花閷宝卷》,第19 页。
“頕”在字书中有两音两义,即“都念切”和“都甘切”、“垂首”义和“颊缓”义。《类篇》九篇上:“頕,都念切,垂首也。”《字汇》戌集:“頕,都甘切,音丹,颊缓也。又都念切,音店,垂首也。”《正字通》的音义与《字汇》同,《龙龛手镜》的音义与《字汇》的前一音、义同。《宋本广韵》下平声卷二:“頕,颊缓。”《集韵》卷八去声下:“垂首也。”
“頕”在《汉语大词典》中有音与义,但无例。从文意上看,此“頕”不能按照一般的用法来理解,“頕兢兢”同“颤兢兢”,“頕心惊”同“颤心惊”,即“頕”是“颤”的俗字。“颤”,《字汇》《正字通》《龙龛手镜》皆言音“战”。在宝卷中,“颤”用“战”注音,如:
那老人心着急,跳入河中,吓得儿心胆颤[战]。(《黄梅宝卷全集·上集》)H《黄梅宝卷全集》,第36 页。
院君气得颤[战]竞竞,恼得喉中如火焚。(同上)A《黄梅宝卷全集》,第50 页。
“颤”音“战”,即说明“颤”与“战”音近或音同。
“頕”从页占声,尽管“頕”仍然保存着古音,但“占”到中古时已经发生了音变,与“战”音近,“戰”俗作“战”是其证。由此可知,“战”从“单”声变为了从“占”声,这也说明“占”与“战”音同或音近,即“占”也与“颤”音同或音近。在其他宝卷中亦见用“占”给“颤”注音的情况,如《目连宝卷全集》:“我连忙靠着壁,立住墙角,吓得我颤[古]竞竞,魂飞魄散。”B美国哈佛燕京大学馆藏:《目连宝卷全集》,光绪丁丑年,第38 页。“古”是“占”之讹,“颤竞竞”同“颤兢兢”。
“古”是“颤”的注音,即“颤”音“古”,但“颤”与“古”音不同,故“古”是“占”之讹字,因为“颤”虽然是个多音字,但没有与“古”音近或音同的音,倒有与“占”音近的音,又见《回郎宝卷全帙·七七宝卷》:“亡魂吓得心胆颤[占],恶犬咬得血肉伤。”C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回郎宝卷全帙·七七宝卷》,版存杭城西湖钱塘门,昭庆经房造,光绪丙戌十二年,第22 页。“颤”用“占”注音是其证,在文献中,偏旁“古”与“占”混用。
曾良(2009:71)指出:“由于‘兢’‘竞’二字混用,故也有‘战兢兢’写为‘战竞竞’的。”宝卷也有很多文例,试举如下:
冷地下,战竞竞,终日受苦。(《叹世无为卷》)D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叹世无为卷》,万历乙卯年,第37 页。
张春听的炮来放,唬得浑身战竞竞。(《绘图合同记宝卷·上集》)E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合同记宝卷》,上海惜阴书局,第5 页。
夫人战竞跪在尘,王爷吩咐来站起。(《绘图合同记宝卷·下集》)F《绘图合同记宝卷》,第11 页。
那湘子方才魂复附体,如梦初醒一般,战战竞竞。(《全图韩湘宝卷·卷上》)G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全图韩湘宝卷》,上海宏大善书局,民国十七年,第21 页。
综上可知,“颤”音“占”,“頕”是“颤”变换了声旁的俗字,并导致与“垂首”“颊缓”义的“頕”同形。
在宝卷中又见“乩”讹为“战”的,如《回家宝卷》:“那时节遍天下无处逃焉,换战手再从令说上一篇。”H《回家宝卷》,民国石印,第17 页。
此“战”不是“戰”的俗字,而是“乩”的俗字,因为宝卷下文作“乩手”,即“换了乩手再从至尾说一段惺人之词可也”A《回家宝卷》,民国石印,第28 页。。“乩手”,从宝卷内容上看,是指类似于燃灯佛、玉帝爷、文尼佛等降临坛的佛神,与乩仙同。
“乩”是“卟”的俗字,《说文解字注》“卟”下注:“《左传》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问疑故从口。俗作乩。”《说文解字·口部》:“卟,以问疑也。从口卜,读与稽同。”“乩”皆言作“稽”,《宋本玉篇》乙部:“乩,古奚切,今作稽。”《正字通》子集上:“乩,古羲切,音鸡……乃知稽古作乩。”“乩”或作“稽”是同音取代,“稽”与“卟”音同,而“乩”又是“卟”的俗字。
“卟”是一个会意字,变为从占从乚,作“乩”,“占”有“视兆问也”的“占卜”义,与“卟”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乩”与“战”原则上没有语音的联系,在语义上也没有关联,也有可能是把会意字之“乩”看成以“占”为声旁的形声字,与“战”音同。又见《吕祖八宝救世全书》卷二:“手原来不易求,全凭前世有根由。”B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吕祖八宝救世全书》,张家口光明仙坛刊,民国辛酉十年,第18 页。“”是“乩”的讹字,是与“战”形近而讹。
5.硬壳壳-硬确确
有道活得勿游游,死了脚筋抽;活得勿乐乐,死了硬确确。(《绘图梅花戒宝卷·下集》)C《绘图梅花戒宝卷》,第4 页。
千年田地八百主,人生落得乐悠悠,人老珠黄不值钱,活到不乐乐,死得硬确确。(《绘图玉英宝卷》)D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绘图玉英宝卷》,上海文元书局,民国三年,第4 页。
“游游”是“悠悠”的俗写,闲适的样子,“游”与“悠”均是影母尤韵字,是同音换用。根据文意,“硬确确”是僵硬的意思。《吴下方言考校议》卷十一:“确确,音确。戴书伦《屯田词》:‘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地干确确锄不得。’案:确确,干僵声也。吴中凡物之干而坚者皆曰干确确。复按:确借为埆,谓地瘠也。《史记·三王世家》:‘燕地硗埆。’”E参看[清]胡文英著、徐复校议(2012:223-224)。清人胡文英认为“确确”是干硬声,吴语中干且坚硬的东西都说“干确确”;徐复认为“确”是“埆”的借字,土地贫瘠之义。《说文·石部》: “确,礊石也,从石角声。确或从㱿。”又《古本小说集成(第四辑)·海上尘天影》第三章:“月佩在那里折迭衣服,摸着衣袋里的信,因道:‘什么东西,硬壳壳的?’”“壳”有坚硬的意思,《说文》字头作“”,《说文解字注》作“㱿”。段注:“㱿,从上击下也。从上击下,正中其物,确然有声。从殳……一曰素也。素谓物之质如土坏也。今人用腔字,《说文》多作空,空与㱿义同,俗作殻,或作㲉,吴会间音哭,卵外坚也。”由此可知,“壳壳”是形容敲击到硬物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引申出坚硬义。“确”或作“㱿”,与“㱿”音同;“确”的坚硬石头义,与“㱿”敲打僵硬的物体义通,故“硬确确”是“硬壳壳”的俗写。今博白客方言中,形容坚硬之物亦称硬壳壳,且方音“确”与“壳”音同。
综上,以上宝卷俗字五则的考释,或涉及音同或音近的混用,或是声旁的换用。这有时需要注重方音,方言词的使用有时涉及方言的特殊用法,如吴语“拨”,掌握方言词有助于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除了语音,还有字形的演变,有些俗字完全脱离了本字的字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释的难度,如“放”俗作“”,其演变过程的探究是俗字规律的综合应用过程。有些俗字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本字的字形,但是与其他字同形,这也会增加俗字识读的难度,如“颤”俗作“頕”,与“颊缓”或“垂首”义的“頕”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