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艺术中敦煌艺术的发展
2022-10-08薛思奇
薛思奇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的文化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与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特别是各地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的文化在走向世界,与其他文化产生碰撞的同时,也衍生了很多新的文化元素。敦煌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地区,也是闻名遐迩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因此需要得到持续保护,进而能够让后人继续观摩。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机遇。
一、全球化背景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促使了不同区域的多种文化与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但也对本土文化产生了一些冲击。众所周知,全球化可以促进世界各地的文化与艺术交流,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不同,中华民族文化在接触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从宏观历史来看,目前的全球化情况是长时期发展形成的。在中国,早在公元7 世纪的唐朝,就有了欧洲与中亚各国的商队来到国都长安进行贸易,国际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世界进入大规模跨区域的交流与互动时代早已有数百年之久。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报纸等原有的印刷品传播方式迅速退居二线,电子科技成为了人们与世界交流的最大媒介,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中智能机械的发明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同时也在客观上降低了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价格。跨界交流不再是少数上层精英的专利,其他民众也可以对世界有所了解。而选择离开家乡的人们同时也加速了世界人口的流动,进而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二、敦煌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过程
作为拥有千年历史文明古老国度,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毋庸置疑地成为照亮世界文化史的璀璨明珠之一。并且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向四方传播,揭开了东方文明第一层朦胧的面纱。但是在新世纪的合作竞争中,也不免受到了来自各种文化的影响。重返敦煌,就如追溯一场沉睡千年的瑰美大梦。吹去历史表层的浮沙,露出的是在高科技护持与世界多层次视野下顺应时代茁壮成长的“新敦煌”艺术文化。
敦煌艺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又是一个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从其他文化和艺术的碰撞中吸取精华的时代产物。一千多年以前,敦煌是连接中原与塞北、中亚、阿拉瓦共和国,甚至是东西之间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敦煌的历史是古代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的历史。敦煌石窟是全世界收藏数量最多的佛教石窟,而藏经窟里重点记载了中西两种不同文明的重要文献,给全世界提供了数量庞大的、主题鲜明的文献。敦煌学以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同时又兼顾了敦煌历史,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以地理学为代表的一种国际性学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同时也是一部举足轻重的“编年史”。
安坐于大漠寂寥深处的敦煌,当时处在汉唐文明中心圈外,数千年来,戈壁的风从未停息,踏着西域的风沙迤逦而来的悠悠驼铃,在敦煌上空余音未绝。当一切尘埃落定时,被沙漠、雪山、绿洲重重包围的城市露出了真容——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甘泉。
文明落地发芽的背后,是来自拜占庭帝国的商人与大食阿拉伯人的毛皮、宝石、果品,是天竺与中华佛教血脉的互通,更是张、曹二氏归义军铁骑奔腾的古战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敦煌即使位于苍凉而贫瘠的荒漠,依然受到各族文化的千年滋养,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咽喉要地。东来的商人跨越中亚的狂风恶沙,避过沿途的匪盗酷吏,而抵达敦煌便意味着他们终于能够落脚歇息,往东的路便不再危险,远离了迷路饥渴,从此畅通无阻;对于西去的人们来说,敦煌是他们无畏前行最后的心灵故土,此地过后再难闻乡音。
南朝人刘昭《续汉志》注曾言敦煌莫高窟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自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欧亚大动脉起,敦煌便是丝路上至关重要的“心脏”。长达千年的商贸往来使敦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国际大都会,具备了国际文化交流的现实能力,这给未来敦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佛教在莫高窟这里成为维系各民族的信仰,璎珞满头、高束圆髻的飞天或扬手散花,或手持箜篌、琵琶;闭目安神的唐代阿难面容温情脉脉……尽管往昔的绮丽繁华已经归寂风中,但当我们走进一个个石窟时,仿佛能听到时间遗留的声音馈赠:西域各国僧人的钟磬梵唱,筑窟匠人的击打轰鸣,飞天神女反弹琵琶的珠玉之音,操练兵勇的击鼓阵阵……更多的声音是风、驼铃、杏皮水倒入杯中;而寂寂的是佛陀永恒的微笑和头顶的星空。
中古时期的荣光并未长久地延续,明清时期的敦煌有长达几百年的荒废。直到21 世纪初在东西方掀起敦煌学热潮使无数专家学者涌入这个早已落寞的西域古城,尘封千年的古籍文献、壁画雕塑才重新得见天日。国际性再一次出现在敦煌身上,然而这却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壁画被特制胶布粘下带走,神佛塑像被砍下头颅、白俄流寇大面积熏毁壁画……陈寅恪先生1930 年在为陈垣先生所编《敦煌劫余录》作序时曾引时人所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一字一句,深含血泪。但这却加速了敦煌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拜服于敦煌文明下的艺术家和学者纷纷奔赴这片土地,扭转敦煌的落日余晖为冉冉升起的旭日。敦煌文明最动人的地方出现了:来来往往的人与他们彼此之间发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缔造出敦煌,敦煌的美又吸引了无数人的到来,而后来的人们又创造了新的故事与文化,使敦煌这座丝路上的甘泉永不枯竭。
三、敦煌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敦煌文化并未止步不前、闭门造车。由于敦煌地处戈壁,塑像壁画受风沙侵蚀严重。从1993 年开始,敦煌研究院开始进行“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探索,利用智能科技减少洞窟的损耗。2014 年8 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始投入使用,采用了数字化虚拟洞窟实景展示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新模式,有效减轻了游览活动对石窟文物以及遗址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在坚持学术专业性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各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来推广敦煌艺术与文化。数字供养人计划、“云游敦煌”小程序、王者荣耀飞天皮肤、“敦煌诗巾”创意小程序、QQ 音乐“古乐重声”音乐会、敦煌动画剧等项目。高科技的加入并未遮掩敦煌的光辉,反使它以更通俗直观的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研究院开展“数字藏经洞”项目,与全球敦煌学者共同探索敦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发展的新方向,让更多人通过数字窗口欣赏敦煌文物珍宝,感受敦煌文化之美。事实证明,敦煌文化千百年来始终凭借着与世界交流、同世界发展的趋势丰富充盈着自己。在保持自身优点的同时广纳世界多元文化,紧跟世界科技文化潮流,传统与创新并存,民族融合共生,成为人类历史昨天及今天仍延绵福祉的明珠。
四、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措施
(一)敦煌文化发展所面对的困境
敦煌研究所的樊锦诗,曾在“守护塔皇”大型慈善捐赠大会上明确表示,敦煌石窟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西部的严寒和沙尘暴,让石窟长期处在一个较差的环境之中。随着参观莫高窟的人数越来越多,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也面临着新的难题。
(二)促进敦煌文化不断发展的有效措施
1.文化艺术教学促进文化的传播
文化艺术交流就是人们采用不同的传播途径,将文化艺术信息进行分享和传递,让更多的人接触和理解文化艺术,进而提高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因此在文化不断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艺术文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能力。中国的传统型艺术和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审美的鉴赏力,为复兴中国的传统审美奠定基础。
2.科学有效地促进艺术再生
敦煌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瑰宝,它囊括了壁画、泥塑等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面临洪涝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这也是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想要更好地促进敦煌艺术的不断发展,让艺术能够与现代社会更加融合,就需要让艺术更好地再生。
“艺术再生源自传统艺术,它启发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者创造了新的艺术流派,或者在新的时代里创造出新的艺术。”从敦煌的角度来说,“艺术复兴”就是要把敦煌的传统精髓和现代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更容易流传的形式,将人物的表情和姿势融入舞蹈中。除此之外,还有戏剧、电影、文学类等,都是敦煌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保留了敦煌古老的艺术动态美感和人文底蕴,在保留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使得它得以传承。
优秀的复兴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推广,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一九七九年,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物质文化转化为非遗,歌舞剧《丝路花雨》作为敦煌舞蹈流派的第一部中国舞剧,被称为“《天鹅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在这个时代,“余音”经久不息,催生了无数的敦煌作品,从日本的《敦煌》,到中日的影视,再到其他的电视剧、纪录片、歌舞剧,各种各样的敦煌艺术作品,百鸟朝凤,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3.将敦煌艺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1)数码化敦煌艺术
许多精美的油画都会因为自然或人工的因素而出现破损、发霉、烟熏等问题,这些元素不仅也会对壁画的保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对壁画的表现造成一定的伤害。数字化复原技术为被破坏较小的壁画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电脑绘图和数码影像的加工方法来修补壁画的图案和色彩纹理,从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复建”。
(2)电子保存敦煌艺术作品
樊锦诗女士曾说过:“壁画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根据有关专家数据,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由于长期处于曝晒而出现的老化问题。但是,借助新媒介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辅助设计制图和着色等高精度的还原,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敦煌的“再生”与“永世”。
(3)数码展示敦煌艺术
如果说敦煌艺术的数码保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那么敦煌的数码表现方式就是打破空间的局限。VR 技术可以让人在近距离的敦煌文化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通过数码的交互,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壁画和泥塑变得鲜活起来,让人与之深度交流,享受敦煌的无穷魅力。
4.培养敦煌艺术的传承人才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拓宽思路,在相关区域内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人才培养进行协调和创新。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民族艺术人才竞争的现状。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才的就业困难,也极大地影响了民族艺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发挥。要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仅靠艺术热情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培养民族艺术人才将之培养得更好,就需要把文化资源、市场和艺术培养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近几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选秀节目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广泛的舞台,也为人们所接受和了解。同时,民族地区的培训课程也要根据民族艺术的特性,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更新,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决民族艺术文化面临的困境,促进民族文化艺术更好地发展,让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五、结语
敦煌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为其再现和传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敦煌文化不但会重新焕发光彩,而且会以数码的形式走出敦煌莫高窟,走向大众,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