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县地名文化内涵探析
2022-10-08吴腾
吴 腾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一、万荣县概况
万荣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黄汾交汇之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此地由原万泉和荣河两县合并而得名。万泉以“城临山涧、地多涌泉”得名,唐武德三年(620 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地置万泉县。荣河县建于汉,始称汾阴,唐开元十年(722 年)修后土祠得古鼎,便将“汾阴”改称“宝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宋真宗去往后土祠拜谒圣母,见“荣光幂河”,人称祥瑞,改称荣河县。1954 年两县合并,更名为万荣县,定县城于解店镇。[1]
万荣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轩辕黄帝曾在此设坛祭祀,汉武帝泛舟汾河在此吟唱《秋风辞》,宋真宗时期,更是把行宫建于此处,在荣河坐朝理政,历史上前后共有8 位皇帝24 次在这里祭祀。战国时期,纵横天下的张仪,不仅在这里出生,也是从这里出发赶赴西秦,从此跃马昆仑,驰骋天下。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显现出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截至2021 年,万荣县现下辖6 个镇、8 个乡,共有207个行政村。本文的撰写,笔者主要以文化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万荣县四百一十五处地名加以归类分析,以探寻地名背后赋予的文化内涵。
二、万荣地名的命名及文化内涵
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语言符号,一种指称一个地方的专有名词。从文化层面上来讲,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像。[2]它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记录了历史文化的变迁,记录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也就是说,其地名本身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据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状况、价值观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因此,地名的背后,更多的是故事,是文化,是历史。笔者将通过对万荣地名的归类分析探索,逐一探析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反映地域文化
1.反映地形地貌特征
“地名保存了它所代表的土地的形状”,反映了“形成这样的地名的人文上的各种条件”。[3]每个村落、地区会参考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来取名,也充分体现了自然地貌特征。
万荣县地处北纬35°,半干旱黄土高原,以山地为主,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促使许多地名与山地有着密切关联。从县域村名来看,目前与山有关的有山、岭、埝、坡等语素,类似村落名字有岭南、岭西、半岭、半坡村、山后、柳林岭村、东坡、东景南坡等。其中有代表性的“蝎子岭”地名的产生,因地形似蝎子且位于高岭上,故名蝎子岭。埝底村,因其村地势低洼,为盆地,所以称之为埝底。[4]
县域地名除了反映地貌特征外,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当地的地形,类似村落名字有车盘、龙行村、坑西村、斜口、石塘凹、莲花台、簸箕掌、鸭沟、扇车口等。其中“典咀村”地名的产生,因当地地形为凸形而得名。五星庄村,因村落形状像五星而得名。车盘,因地形似车盘得名。石塘凹,因驻黑峰山下,四面高,中间低,石多凹多,像池塘,故名石塘凹。
2.反映所处方位
根据所处方位来命名,其实就是根据方向以及位置来命名,最基本的方位词有东、西、南、北、中或前、后、左、右等。在万荣的地名中,含有所处方位语素命名的略有25%左右。此类有东景村、西村、南里村、北阳村、中井村、下涧村、庙后村、沟楞上等村名的形成。例如,西埝村,因地处太贾村村西而得名。北阳村,该村地处南阳北边得名。北崖,该村位于稷王山麓北边的崖上,故名北崖。
3.反映当地自然资源
根据当地常见的一些植物来作为该地的名称,充分反映了本地的生态文化特色。这些地名的前一个语素多为植物或当地特产,后一个语素多为地形或表村庄的词,突出体现了当地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如“万枣沟”村名的产生,传说此地多野生软枣树,本地方言软、万不分,后名万枣沟。村名“桃花洞”,早年间为桃园,盛产桃子,花繁叶茂而得名。村名“杨树沟”,有条沟,沟内多杨树。独有特色的地名是当地自然资源的呈现,更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反映。
(二)反映历史文化
区域自然因素影响着区域文化,而文化又以各种方式融入地名。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名的产生除了反映万荣当地的地理文化之外,还体现了当地人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不同时期的历史人文。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受到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地名深层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支撑区域历史兴衰、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
1.反映历史事件及变迁
地名的命名与历史事件有莫大的关联,万荣许多老地名的命名源于历史事件,如芦邑村、南阳村、东卫村、西卫村、潘朝村、长化坡等村名的形成。相传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此分兵数处,拱卫中军。依据方位,西面驻军的,称西卫村;东面驻军的,称东卫村;中面驻军的,称中卫村。又据传光绪三年遭灾后,全村只留下一位姓屈的,后又迁来牛、冯、李等人家聚为一村,为纪念患难相聚,此村故名聚村。青谷村,原名青国村,后因此村有一进士名王丙,在四川仁怀县做官,为躲避农民起义军搜捕,逃回家中,怕被朝廷问罪,以其表字改青国村为青谷村来躲避搜捕。[4]
2.纪念某些人物
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变迁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杰出人物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有些村镇便直接以这类人物的名字来命名,以此来纪念先哲。地名中出现的人名或是当地有名望的人,或是当地的创建者。
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大孝子董永、隋末大儒王通、初唐四杰王勃、理学大家薛瑄均出自这里。先哲的足迹,就此也显现在其地域文化地名之中。如“王正村”的产生,相传魏晋时期,河东太守猗氏侯王卓葬于今临猗县境内,其子孙在万荣与临猗地区繁衍开来,此村最早为王卓后人王正开村,故名王正村。
又如“张仪村”村名的产生,缘因战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张仪生于其地,为了纪念他,此地故名张仪村。
文中子王通,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隋文帝时期,王通游说长安,献上《太平十二策》,后不得重用,辞官回乡,潜心教书。此后,无论谁邀请,他都坚决回绝。这位老师教的学生更不寻常,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薛收等都是其门下弟子。为纪念王通,其故里美其名曰通化村。[4]又因他曾在某地设教育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也将村落取其名曰通爱村。“集贤村”的由来也与之有关。贞观四年,王通庆寿,众门生去拜寿,群贤集于沟壑村,遂改称村名为集贤。
3.源于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作品,人民大众结合本土文化,口耳相传一些具有超现实性的故事,地名的命名一部分因素也与传说相关联。
如:解店镇,相传明代有一解姓大户在此设骡马大店,此后逐渐形成集市,俗称“解店”。
北牛池村,据传说此村早前与南牛池村之间有一小池,某皇帝巡视至此,御牛在池中饮水,取名牛池,以池为界,该村在池北,故名北牛池,“牛池”为其地御牛饮水的历史典故。
乌停村,相传唐朝时,官员薛万彻的灵柩经万荣的北薛和临猗的南薛时,空中一群乌鸦一路相伴没有停落,直到该村时停落枝头,从此该村称“乌停村”,因乌鸦停棺的传说而命名。[4]
再如百帝村、贵兰村、偏店村、王显村、落子坡等地名的产生,都与其背后的历史传说密切相关。地名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神奇的传说故事,它既能反映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又蕴含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三)反映社会文化
1.反映百姓心理期许和愿望
民众心中永远存在着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产上,祈求风调雨顺,生活上,祈祷家人平安幸福,祈祷社会安定无战乱。从古至今,“趋吉避凶”的传统观念,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劳苦大众渴望健康、和平、安定、富强、幸福,厌恶贫困、战争、伤病、天灾人祸等一切灾难,这在地名的命名上也有明显体现。
人们会把这些心底最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村名上,以便期许能够实现。此类村名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或者是对神明的敬仰。笔者在调查地名时,发现有十五处地名是与美好祝愿相关的,如万和村、大德村、永利、长乐村、大荣村、里望村等。
万和村:旧时有一县令路过北黄村,问起村名,认为不祥,遂改名万和,取吉祥之意。[4]
五福村:春秋时期,这里自然环境好,土地平整,居民殷实,每当晌午,人民聚集畅谈,俗称午述,后改五福,取意福、寿、康、宁、德。[4]
积金庄:该村原来自然条件差,人们经常缺吃少穿,为了向往幸福的未来,更名积金庄。[4]
2.反映宗族观念
自古以来,同姓氏、同民族的人们往往居住在一起,并形成一个个村落、乡镇,这些村落的名字多以聚居的宗族大姓来命名。
据笔者对万荣各乡镇村名的统计,自然村按姓氏命名的占40%以上。一个村就是一个姓氏,那这个村的名称就是“姓氏+家”。例如:黄家庄:该村为黄姓人家所居住,故名黄家庄。张户村:早期有姓张氏人家在此居住,人丁兴旺,以张户命名。另有谢村、郑村、杜村、贾村等。也有可能是两个甚至三个姓氏组合在一起,组成了村落名称,如吴薛村、杨李村、乔薛村、张李冯村等。除此之外,有些村会以周边的地标性景观为参照物,以“方位+姓氏”方式给村庄命名,如东丁村、西丁村、南吴村、北吴村等;有些采用“姓氏+地形地貌”的方式命名,如罗池村、孙石村,徐家崖村等。
以姓氏为主要参考命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宗族观念。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以宗族制度存在的,一个姓氏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一个大家族就形成一个村庄。这种体现血缘关系的地名,以姓氏这样一种独特形式存在,一直维持至今。
3.反映价值取向
有些地名经过时间的洗礼,当地居民认为不雅或不祥,于是通过改变村名字形的方式,取与其相同、相近、相似的字,使其登上文雅之堂。
第一,取谐音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让村名变得更加文雅好听,会把村名中的某些俗字,换成文雅的同音字。
思雅村的由来——明朝初年,因灾荒、官逼,高、丁、武、陈等族迁移此地,加之连年灾荒,实有吃人肉而炊白骨者,据此惨情,遂定名为思野村,后由于社会推进,嫌弃“野”字不雅,便舍“野”变“雅”, 改名思雅村。
“上义村”村名,上义、下义原为一村,因遭天灾,住户偏移,移上的叫上移,移下的叫下移,后将移字雅化为义,此村居上叫上义村。
再如,“南和村”村名的形成,早期有黄姓人家在这里居住,后因人口人口繁衍,分村居住,该村居南,故名南黄。本地方言把黄读活,后觉名称不雅,遂改称“南和”。
第二,取字讹化或书写错误。这两种村名都是因错误使用而造成的,历代以后广为流传,为群众所接受。如宝井村,唐开元十年在此发掘得鼎,被称为宝鼎,后当地人发音鼎井不分,故称宝井。
三、结语
地名是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语言、情感不断变化,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各地区各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地名作为语言中的特殊词汇,在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反映了地域文化,是集语言、地理、历史、文化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综合体。笔者从调查中发现,万荣县诸多地名的发生、转变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密切相关。从地名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了万荣地域的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
地名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仅是地名,它是历史,是文化,是中华文明之瑰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方文化表现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万荣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万荣地名也恰是这些特色文化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