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M”视域下江西红色歌曲传播价值阐释
2022-10-08王海霞
王海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自古人们就探索的社会知识构成,成为当下科学思维与经验性构成文明开端。从20 世纪80 年代到当下40 多年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以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信息科技,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改观了现代人类的生活节奏。如在媒体领域,网络媒体不仅自身发展为新兴产业,也给国防、军事领域获取重要信息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文化艺术产业的多维度传播带来有价值的效益,尤其是当下各种非遗艺术传承、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播等起到了重要传播作用。下面笔者就以网络媒体对红色歌曲传播方式为视角对其传播价值进行阐释。
一、线上平台传播
红色歌曲,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来到和平岁月,经过改革大潮的呼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以江西红色歌曲为例,其歌词与旋律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下,已经发展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色音乐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红色音乐多是抨击旧社会、赞美新社会的内容,其中有许多江西红色音乐作品配合电影作品共同发行,为当下中国音乐文化建设创新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此,笔者以网络媒体环境为视域,以江西红色歌曲为示例,对新时期江西红色歌曲在当下媒体环境中传播价值进行认知。
(一)网络媒体与江西红歌
“互联网媒体”又称“网络媒体”,英文为“Networked Media”,缩写“N M”,百度百科解释为: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相对于早已诞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又是“第四媒体”。由此可知,“网络媒体”“N M”是当今世界上应用覆盖面最大的新型综合性计算机网络,几乎覆盖了当今整个人类现实世界网络范围,它同时集国内外各种实时新闻、通信、娱乐、资源搜索和资源共享四大网络系统于一体,是各类网络信息间相互联系交流及通信传输的一座重要高速公路。互联网传播实现了全民共享,增加了爱好者之间的交流,缩短了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如以红色经典歌曲为例,受众群体可以自由下载其音频、视频,检索所需信息,以此,红色经典歌曲互联网传播便扩大了广阔传承空间,并且一些小众的红色歌曲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在广大民众中传播,让广大民众熟知。如这首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在2018 年7 月由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民歌大会”上,江西方队谢德明、吴文婷以对唱形式通过电视媒体展示给观众。歌曲展示的价值意义在于,让全国受众群体了解到它原初的文化内涵。首先它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歌,后来经过与中原客家民谣的融合、重塑,形成流传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民歌。在20 世纪初至30 年代中期,这首歌曲作为红军战斗的精神号角在巩固中央政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一些新编山歌曲调起到借鉴作用。尤其是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为素材的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①。
综上,网络媒体具有通信快捷、资源共享的传媒特点,它提高了全民参与度。由于电子科技的进步,媒体技术使红色经典歌曲的传播种类形成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再如这首地域特色浓郁、旋律优美的江西客家民歌《长歌》,已然成为当地响亮的有声名片。作品《长歌》通过在网易媒体上发布,不仅展示了客家女人送别自家情郎外出谋生的缠绵深情,后人也根据此歌改编并被央视网作为电视剧《十送红军》主题曲而家喻户晓。因此,网络媒体可以让受众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红色经典歌曲、历史文化。
(二)新媒体传播中的江西红歌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EVR(电视录像)开发计划首次中提出。新媒体是无地域、无界限的全球化新型信息传播媒体,任何以语音、视频、图文等方式通过百家号、头条号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运营创作都被称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新”在新模式、新技术、新时间、新传播、新力量、新自由、新速度、新机会、新发展等这几个维度②。例如,模式新主要体现在抖音、微博、微信、百度,微博、头条、简书、知乎等方面,而其中微信平台、百度、APP 应用程序中上传的歌曲,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储、传播歌曲的方式,尤其是不仅节省了艺术作品存储空间,还提高了传播速度和辐射面积。
1.新媒体传播技术中靓点—数字化
21 世纪初期,新媒体技术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人们日常交流及吃穿住行生活与消费开始步入媒体技术消费。正如一首歌曲的视听,已经开始从磁带、光盘时代步入车载移动视频、大众场域墙壁视频、手机视频等阶段。以此,红色经典的传播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如江西卫视从2006 年开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红歌会》,其中大量的红色经典通过电视媒体、手机APP 等形式将多年沉寂的歌曲进行传播,成为主流音乐的主体,如由红军干部江治华整理的江西红军歌谣《红军哥哥你慢慢走》的演唱,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到这首传自江西革命老区的革命歌曲,他不仅录了20 世纪20—30 年代无数红军战士随军北上与妻子、亲人话别与思念的场景,并且在2008 年电视剧《井冈山》采录了这首歌曲作为主题曲。
2.及时与交互性传播成为当下传播主流
新媒体技术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时效,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的信息传达,都保证了人们需要的精准与瞬时性以及时间短、地域广、即时性强的特点。并且在接收所需信息时根据需要可接、不接收信息内容,具有随意性,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回复。另外,直播是当下视频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传播方式,已经成为现下一大热门焦点,如上线于2014 年4 月湖南卫视芒果TV,“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实现‘多屏合一’独播、跨屏、自制的新媒体视听综合传播服务平台及互联网视频平台”。从这里传播的大量红色歌曲会以最快时速,飞进千家万户。所以,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使用,使得红色经典歌曲的传播信息变得巨量化,集合了互联网的优势,有着绝佳的处理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促进了红歌信息的更新率与时效性。并且随着软件的流行,缩小了双方的界限,展现出双向互动的优势。
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新媒体技术日趋完善成熟与普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所关爱,并且技术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软件类型方面就以手机应用软件、博客、移动电视、播客这几种方式存在,这些复杂多样的手机软件让原本的红色经典歌曲的传播变得焕然一新,其中短视频软件的更新,可以让受益群众快速了解最新事物,如手机APP上推送的江西红歌《送郎调》《韭菜开花一条心》《革命意志不动摇》等江西红歌以快速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拓宽了传播视野。此外,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一大核心特征就是具有信息高度交互性与信息可持续即时性,海量信息与数据高共享性,多媒体文本信息与多媒体超文本,个性化传播与社群化。
二、线下公众平台传播
建党百年,中国红色歌曲经历中国革命的最艰苦奋斗阶段,在努力摸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民族富强、国家小康后期的变迁;中国社会的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中红色经典的传播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然而,无论是哪一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红色歌曲的传播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分化,呈现出多种形式,而线下公众平台传播,永远都是传播、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线下主要指脱离网络和互联网的虚拟交互方式,通过口传、乐谱等静态、活态交互方式的传播。
(一)静态传播
自清末,法国人罗梭发明的简谱由日本传入我国后,无数的热血青年谱写了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而乐谱的出现,则使得红色音乐创作与学习传播奠定了基础。在红色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红色音符中镌刻着红色基因,像《红军歌》《长征组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我的祖国》《洪湖水浪打浪》《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国家》等红色歌曲都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与传唱了我党我军的红船、长征、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抗水、抗疫等革命与建设精神,也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乐谱、报纸、图书馆开放式储存是红色歌曲书面音乐静态在传播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古老传播方式之一,它以旋律的形式记忆着时代精神与滚滚红潮,让人们在乐谱与歌词中洗礼着爱国情怀与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往往忽略静态传播中红色音乐作品的传播,保护对作品在“物理状态”环境中的固定、重构与延伸。然而,一首红色歌曲的有价传播,必须对根源进行封存,否则将失去传播的火种,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就是很重要的固态与静态传播场域。如为纪念红军长征80 周年而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片名就是以歌曲名称命名,观众在片中听到的主题曲实现了新媒体传播影视效应,并且通过视听信息方式传达给听众、观众,经过人群消费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不过,顺时记忆很快就会流失,此时,图书式乐谱整理与记录的博物馆式收藏就很重要,它以静音的方式传递着优美的歌声,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幸福生活和大无畏革命精神,赋予后人建设美好家园的自信与力量。
报纸杂志以无声的方式进行传播,它是最快,最多,普及性最强、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如1932 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军区政治部编印了《红军歌曲》,大大宣传了湘鄂赣地区的红色经典歌曲,尤其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革命失败后,对红军战士的精神鼓舞③。再如,1979 年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音乐周报》,每周三都能见到新歌刊登、老歌重现(包括红色歌曲),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建党百年之际,《音乐周报》连续刊登各地区举办的线下红歌音乐会等,像《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具有公信力的报刊也会及时对建党百年红色歌曲进行宣传。报刊是时效性最强、传播性最广、收听最随意、受众最广、层次多样、成本最低、观看灵活的一种配以文字报道与解说等方式静态媒体,对歌曲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动态传播
动态传承是相对静态传承而言,主要体现在口口相传、舞台呈现与录音媒介、影视媒体传播等层面。所以,在20 世纪80—90 年代,磁带技术的出现代替了唱片,如王昆、郭兰英、郭淑珍、李双江、李谷一、才旦卓玛等一批歌唱家将歌曲《农友歌》《南泥湾》《黄河怨》《红星照我去战斗》《绒花》《翻身农奴把歌唱》等红色歌曲以磁带的形式将其进行了传播;21 世纪初,光盘(MP3MTV)、影碟的出现代替的磁带,不仅在歌曲的存储量上大大提升,而且也延长了歌曲的有声保存年限。
江西红色歌曲,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走过的历史,也以极大的力量鼓舞了一批批革命先烈在艰苦的环境中勇往直前。如歌曲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是傅庚辰老师采用江西民歌《送红军》的曲调改编而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由著名歌唱家邓玉华首唱,它以电影媒介方式对歌曲进行了传播。这首歌曲无论在歌词还是音乐方面,都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不仅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励志前行,也在激励后人吃苦不忘挖井人。当下,红色歌曲传唱、传播过程中人们改变了以往演唱方式,将其演唱技法改为流行演唱,将其演唱方式改变为小合唱、表演唱、多声部合唱等形式,不仅拓宽了歌曲演唱形式,也以多样化形式对歌曲进行了传播,让后人以歌声的形式永远记住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随着影视媒体技术提升与普及,红色经典歌曲的传播将推陈出新,并以多元化形式发展,为传播得更好注入了新鲜活力。
三、结语
综上所示,关于江西红色歌曲的“N M”传播,无论其线上线下都是中国红色精神的传承与传播代表,这些歌曲与时代文化相融合,在传承与创新中,传播转化为服务革命老区立德树人精神,让歌曲不仅从网络媒体中化人,还要走进乡村、走进校园、走进剧院、走进千家万户。传唱江西红歌,真正落实到保住原真,继承美好,在互动性与参与性中,让井冈山革命精神激励大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价值。
注释:
①阚男男.朴素混成的民间歌谣[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② 丰存杰.自媒体,新媒体?你真的了解吗?[DB/OL].[2022—03—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433179837994445&wfr=spider&for=pc
③沈建忠,李筱春.“聆听”红军军歌[J].档案春秋,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