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红嫂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2022-10-08段雅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红嫂明德沂蒙

段雅文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引言

沂蒙山作为全国闻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涌现了无数的革命英雄。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2013 年11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就在这样一群共同构建沂蒙精神的革命者主体中,存在着一群我们无法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特殊群体,她们便是“沂蒙红嫂”。她们作为革命战争的亲历者,有着与战斗在革命前线战士完全不同的特殊贡献。在这群平凡的女人中有“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英勇支前的“沂蒙六姐妹”,不遗余力全心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她们常说“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可以说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一、“沂蒙红嫂”的文本来源

在山东沂蒙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红嫂得以在这里出现的原因为何?红嫂的原型是谁?人们又是根据什么才有了对沂蒙红嫂的具体文本来源的探索?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种观点是来自刘知侠的一本叫《红嫂》的短篇小说。作者刘知侠和李子超等人在1960 年的8 月前往苏联访问,返乡途中,他与李子超谈及了打算根据沂蒙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创作一本小说。李子超亲历过沂蒙革命战场,因此他向刘知侠转述了一位沂蒙妇女用乳汁救助伤员的感人事迹,回到山东后,刘知侠据此创作出了小说《红嫂》,后发表于《上海文学》1961 年第8 期,全国各地都引发了强烈反响。

现任沂南县方志办主任的郑国华介绍了另一种版本。1942 年末,日军在沂蒙山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庄新民在一场激战中负伤,躲藏于明德英家的坟地里,后来被明德英发现。他昏迷的时候,明德英为其包扎伤口,喂其乳汁。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明德英就把庄新民埋在石头下的山洞里。一个多月过去了,庄新民的伤势已经恢复,他离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前往了军队。庄新民在解放战争期间随军南下,后在上海任职,直至退休。

吉林历史文化出版社于2011 年出版了《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明德英》一书,该书对明德英事迹的发掘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明德英的丈夫有一个本家兄弟叫李开文,李开文是 1938 年入党的党员,后来到山东纵队保卫部工作,在肃反中受极“左”迫害,回到村里。1958 年和 1959 年曾多次到济南找战友帮助平反,其间认识了曾在沂蒙山工作过的刘知侠。在和刘知侠谈起沂蒙人拥军支前的故事时,就把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事说了出去。”[2]刘知侠觉得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很多,其中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就是乳汁救伤员的故事。由此,一部名著《红嫂》就这么诞生了。

以上关于沂蒙红嫂文本来源的探究使我们对于沂蒙红嫂在抗战期间为中国革命胜利所做贡献的多方面多维度的了解,也为今后美术家对于红嫂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创作基础。

二、“沂蒙红嫂”作品的图像演变与观念特征

沂蒙红嫂题材美术创作,分为三个主题:“沂蒙红嫂明德英”主题、“沂蒙母亲”主题、“沂蒙六姐妹”主题。不同时期创作的同一主题,有着创作者不同的创作方式和情感表达,体现出同一主题艺术创作风格的发展演变和个性特征。尽管创作主题不同,但都反映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红嫂大爱精神在绘画创作中的充分表达,也体现出创作者对于沂蒙红嫂所做贡献的歌颂。

(一)“沂蒙红嫂明德英”题材作品

关于沂蒙红嫂绘画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在1960 年“红嫂”这一名词经由刘知侠《红嫂》小说的出版才逐渐确立下来的。再此之前关于“红嫂”这一指向性名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关于沂蒙红嫂的绘画作品是1963年王里的连环画作品《红嫂》,这幅作品刻画了红嫂明德英在稻草地中发现受伤战士,后用乳汁拯救战士的这一典型情节。1972 年曲佩林创作的油画《沂蒙山的早晨》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沂蒙红嫂的形象。画面中刻画了一名右腿受伤的战士身后是一位面容亲切的红嫂,画面色彩鲜亮,给人一种朝气蓬勃之感。1983 年毛岱宗创作的油画《红嫂》,画面中作者将红嫂塑造成了如同圣母一般的女神形象,坐卧的红嫂和横躺的战士所呈十字架型的构图,给人的是一种安稳之感。正如毛岱宗所说:“随着构思的深化,觉得用乳汁救伤员这一情节表现的本应是一种超越了伦理世俗的人性之美,是一种美和青春的奉献。如果将这一形象画的过于粗实憨笨,固然能有沂蒙农妇的特征。但不能使事件的冲突性和戏剧性升华。”[3]2013 年毛岱宗重画了《红嫂》,这次他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十分真实的沂蒙红嫂形象。

2007 年沈阳画家李晨创作的《红嫂》铅笔连环画荣获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军80 周年画展唯一的金奖。沈尧伊表示:“《红嫂》荣获金奖,打破了十年来全国大型美展不设金奖的局面。不但为沈阳争得荣誉,也是的连环画创作登上一个新高度。”2013 年由岳海波、李兆虬共同创作的中国画《沂蒙红嫂》,在岳海波的《画家手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几易其稿……我们在人物安排上,采用三角形的稳定构图,以体现沂蒙妇女朴厚、稳重、实在的性格。在红嫂形象的刻画上,也尽可能地塑造出朴实善良的性格。在背景的采用了肌理手法,表现出沂蒙山体的抽象元素。”

2020 年邬江创作的国画《火线桥》、张占乙的国画《沂蒙桥母亲桥》、邵亚川的油画《沂蒙支前妇女队》描绘的都是在孟良崮战役中以李桂芳为代表的32 位妇女,在涛涛不绝冰凉的河水中,用自家拆卸下来的七张大门板和单薄的柔弱之躯组合成供解放军战士通过宽河的水中“人桥”。这三幅相同主题的作品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传递出来的情感确实共通的。

(二)“沂蒙母亲”题材作品

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处于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腹地,抗日战争初期,徐向前、罗荣桓等在此常驻,此处成为了抗战指挥中心和“堡垒村”。村中有家“堡垒户”(指在抗战时期斗争环境极端残酷的情况下,群众中舍生忘死、隐蔽保护共产党干部和人民子弟兵的住房关系户,是保护和积蓄抗战力量的基地。),带头人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王换于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 86 位革命后代。她的大儿媳张淑贞和小儿媳陈洪良,主动抚养罗荣桓之女罗琳,徐向前之女小何,胡奇才之子胡鲁克和胡鲁生,陈沂、马楠夫妇之女陈小聪等七个孩子[4]。在战士托儿所长大的孩子一次次躲过了大扫荡和枪林弹雨的战争,而张淑贞和陈洪良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沂蒙母亲以自己的人间大爱抚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者后代,以自己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首首华丽乐章。

2010 年王玉亮油画《沂蒙母亲》,画面中这位老人身穿典型的沂蒙山区的深蓝色大襟棉袄棉裤,手拄拐仗,右侧衣扣上挂着一条用旧的长白手帕。老人站立在太阳初升的山上目光看向远方。银发在微风的吹拂下略微凌乱的舞动着。作品从色彩,构图各个方面塑造出了一种纵深感,整体画作表达出一种坚韧的氛围。2018 年朱文松的国画作品《沂蒙母亲王换于》画面人物刻画真实且自然,给人一种和蔼可亲质朴之气,服装则是寥寥数笔简单描绘。人物的背景以纯黑水墨渲染,突出老母亲花白的头发,更添岁月苍凉之感。颜培华于2020 年创作的《沂蒙·永远的红嫂》系列版画中同样也刻画了沂蒙母亲王换于这个形象。画面中左上角刻画的是王换于,人物尽显善良质朴之态。画面的三分之二的空间刻画的是她曾经在战时托儿所抚养过的革命后代。画家刀法伶俐,在有限的版面上凸显出的是无限的张力。

(三)“沂蒙六姐妹”题材作品

沂蒙六姐妹,是指支前模范张玉梅、杨桂英、伊淑英、冀贞英、公方莲等人,因为在抗战期间做出了支援前线的突出贡献,被陈毅将军亲切的称为“沂蒙六姐妹”。

2001 年张立奎的国画作品《沂蒙六红嫂》描绘的是一幅沂蒙六姐妹群体性肖像作品。人物面容的刻画写实,似乎将六姐妹一生的经历都融入到了每一条皱纹中。棉衣棉裤的刻画颇具大篆的特色,整幅画作给人一种悠远的岁月之感。2013 年梁文博创作的国画《沂蒙六姐妹》,在济南时报的访谈中梁文博提到:“我专门去了一趟沂南县马牧池乡,看了沂蒙群众支前的那些老照片,我突然发现,有一个火线救伤员的镜头,……几个人物基本都是竖线,硝烟是横着过来的,正好“破”一下。后面加的几棵树,也是为了“破”一下画面。毕竟表现的是一帮女孩嘛,整个调子我还是追求稍微浪漫一点,用了灰紫的颜色。后面的空白,我想了半天,涂个粉红色是合适的,就像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感觉,预示着新中国马上就要来临了……”[5]“画这幅大画,对我是一种笔力的锻炼、经验的积累,使我掌控大画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是从技法上考虑。从题材上,毕竟画重大题材是表现革命前辈一种英雄事迹,来弘扬他们的一种精神展示给后辈看,应该抱着这种心态。通过这一幅创作,既教育了观者,同时也教育了自己,净化了我的心灵。”[6]

2015 年为铭记抗战历史,山东艺术学院与临沂市人民政府合作,确立了弘扬沂蒙精神为沂蒙六姐妹等红嫂进行肖像造像的美术工程。由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张淳院长、梁文博教授率领进行油画组、国画组艺术创作。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创作,现完成“沂蒙六姐妹”肖像国画6 幅、油画6 幅。油画组以创作沂蒙六姐妹老年形象为主,国画组以塑造其青年风采为主。经过三议初稿定稿,正稿创作二次改稿,创作团队教师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创作。

三、“沂蒙红嫂”题材作品的艺术理念及精神内涵

沂蒙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历史的车轮碾进现代和当代的时段,沂蒙以其特有的贡献、特有的影响,迸发出绚烂的光芒,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地域名称,称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概念,生长在这片沂蒙大地上的沂蒙红嫂也同样如此。“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既是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养育革命后代的王焕于、沂蒙六姐妹,更是沂蒙女性群体的精神图示,而这群沂蒙红嫂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便是可歌可泣的沂蒙精神!她们是沂蒙精神中一束束沐浴着血色的艳丽玫瑰,沂蒙红嫂凭着柔弱的身肩,孱弱的小脚,在血与火中,在生与死中,积极拥军支前,救护伤员,送儿打东洋,送夫上战场,上演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故事。这群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小脚女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成为了无私无畏的巾帼英雄,在伤痕累累的沂蒙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天惊神泣英雄剧,以自己特有的女性精神形象矗立在中国精神的天空。这种特有的“沂蒙红嫂”形象,构成了沂蒙精神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沂蒙精神,为沂蒙红嫂题材美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种精神是在历史的残酷洗礼中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当一方土地注入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片土地就会处处奔涌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艺创作。沂蒙红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着画家,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冲动。这种冲动来源于画家对沂蒙红嫂革命事迹的敬仰,来源于对老区人民的热爱,来源于对沂蒙精神的感悟。

四、结语

在历史的指针指向风调雨顺的今天,一批批画家走进沂蒙地区,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听取着乳汁救伤员、做军鞋、洗军衣的故事。这些已经成为艺术家们表现沂蒙女性拥军支前的图像符号。这群淳朴善良的沂蒙女性用一针一线做着推动时代发展的工作,为中国解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二十世纪求得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革命进程中,“沂蒙红嫂”等英雄女性是中国社会革命性变革的参与者和动力,她们的故事成为了革命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们的形象也成为了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红嫂明德沂蒙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红嫂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