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和发展
2022-10-08李海滨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李海滨(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大国,各民族历经千年,积累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各民族文化中,民众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民俗习性等,都流露出了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充分发挥了民族优势与地区优势,使得创作空间更加广阔,民族美术作品独具特色。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因此,美术创作者需要立足现代文明,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为我国民族美术发展创新探寻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新时代民族美术创作的基本现状和精神内核
(一)新时代民族美术创作的基本现状
近些年,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民族美术”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开始推广推广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比如前几年我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反映少数民族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作品展,并且涉及多个少数民族,比如 “阳光新疆” “七彩云南”以及“多彩贵州”等系列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时期“民族美术”的重要成果,作品中勾勒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建设幸福家园的画卷。
另外,随着我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我国民族美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号召下,“民族艺术”创作者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推向世界。目前,中国美术家协会自创办至今,共主办过三次“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和各类重大展览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美术创作工作的发展。
(二)新时代民族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核
民族美术创作的主要内核之一是民族风俗生活。正如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那样,生活是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要做好艺术创新,必须要扎根基层生活。对于民族美术创作来说,要实现民族美术创新,同样需要创作者把握民族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核,即深入到各民族地区的基层生活之中,并通过作品来直接呈现出对民族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使得观众能够基于对美术作品来读取当地民族的精神文化风貌和文化特征。纵观我国民族美术创作历史,其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所说,民族美术创作实际上要做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其中,“造化”是指大自然,但是这里说的“大自然”不单单是指民族地区的山、水以及各种自然景物,同时还包括了当地民众生活方面所形成的独特自然之境。“外师造化”就是以外部的环境作为自己美术创作的老师,也就是强调自然为师,本质是以生活为师。不仅如此,情感同样是民族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核,在创作民族美术时,除了要关注民众的生活之外,还要关注民众的情感问题,把握民族的特殊情感。比如,美术家黄胄,他对新疆地区的生活与民族一往情深。为了创作,他长期在新疆地区生活,并体验当地民众情感,通过对民众的情感分析,帮助其作品创作。
二、“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与困境分析
(一)“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
民族美术的实质是艺术创作者对各民族身处的地理环境、民俗民风、历史背景等能够反映出各民族“精神风貌”的生活进行美术化绘和表达。我国民族美术创作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我国各民族独特的、历经千年的民俗文化是民族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资产,成为绘画作品的创意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各民族绘画艺术家以其所在民族独特的生存模式、风俗习惯、生活景色、生存习惯作为美术的主体和内涵,通过各民族标志性元素、绘画方式把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化处理,具有其他文化艺术家难以感知领悟、描绘和表达的创作优势。比如,我国的内蒙古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他们千年以来都是过着游牧的生活,地区我国北方,拥有漫无边际的草场、浩茫广阔的戈壁和傲然挺立于戈壁上的胡杨林,形成了游牧部落特有的生态景观。同时,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他们居住在连成片的蒙古包中,民众在蒙古包里吃羊肉、饮奶酒等,形成了游牧部落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式和风俗。这些文化与风土人情为当地民族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成为他们持续创作的艺术源泉。
2.独具特色民族文化
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各具特色,长期生活在这种民族文化氛围之中,领悟和感受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民族美术”创作者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民族精神影响,很自然形成与民族文化相互辉映的精神,并在其美术作品中充分表达出来。我国各民族独特民族精神文化来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信仰,并且在其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完善。而这种浓厚的生活传统和文化历史沉淀成为民族艺术创作的巨大优势,民族美术创作者以此为源泉,创作出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也因此使得其作品中有着与其他民族艺术创作者难以具备的热烈情感和精神的艺术化表达特征,浸润在民族文化中的创作者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不但样式新奇独到,而且还是承载我国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艺术珍品,如《嘎达梅林》 《达那巴拉》等。
(二)“民族美术”创作的困境
也许是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对美术创作者影响过大,赋予其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素材,也许是美术创作者过于偏爱民族美术,并享受其带来无尽的荣光与赞美。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民族美术创作者把目光聚焦于其所处的民族日常生活中,并以艺术化地方式来刻画民族日常生活而自豪。比如,内蒙古地区的美术创作者往往以“草原生活”主题作为其创作的基本素材,并且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文艺创作人的不懈努力下,孕育出大量反映着“草原生活”的内蒙古民族文化美术作品,并且其作品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大同小异,甚至很多艺术作品不可避免出现“同质化”的问题。民族文化美术创作发展至今,当地艺术创作依然坚持以丰富的水墨和工笔描摹蕴涵着蒙古包、营火、漫山遍野牛羊等文化元素的游牧生活。
以内蒙游牧部落为例,原来辽阔的草场地和一望无际的荒漠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下,其生态恢复得以进一步发展。内蒙古地区还有部分牧民们依然坚持或者传统的游牧生活,根据季节迁徙,居住在传统蒙古包里,但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实际中大量的民众则更多地选择在城镇中定居,并获得了游牧民族生活所无法给予的安宁与和谐,传统生产生活所使用的猎枪、羊鞭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民众开始接触按部就班的上班族文化。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交通不便、政治圈子相对封闭的大草原生活状态,内蒙古地区开放性逐步提高,特别是公路、铁路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当地现状。正是这种生活方式改变,为草场上提供了大量除却传统游牧类第一产业以外的新兴行业。随着草场资源大量开采、原始的牧民社会文化逐步衰退。内蒙古游牧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日益削弱,而今日的草场特点和牧民社会文化已经不复当年模样。如此的客观实在导致了新生代发展出来的人民,缺少对传统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色的更深层次了解,而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创作者往往选择性地忽略了草场和牧民社会文化的特殊变化,而单纯地展示和表现了历史记忆中的草原生活和风情,使得其所创造的民族美术作品在现代文明中很难得到大众的响应,反而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乃至在本地群众中都难以获得广泛接受。因为这些停滞于过去的风俗习惯、生活的描写既没有坚强的社会现实根基,更没有丰富的情感积累,是不可能引起民众的情感共鸣和无法带给大众艺术审美享受的。
三、新时期民族美术创作发展路径
(一)挖掘风情背后的民族精神
“民族美术”创作与“风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中,确实也体现了万种“风情”。但随着现代文明、城市文化的发展,转变了对艺术的要求以及需求,需要在风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将民族精神充分表现出来。民族美术艺术创作者不能故步自封,将艺术创作思维局限在昔日的创作理念中。还是以内蒙古为例,蓝天、白云、骏马、牛羊的场景,摔跤、赛马、挤牛奶、剪羊毛的独特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民族美术艺术创作者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些只是蒙古族精神的在外体现,当前文化融合发展,蒙古族的精神文化依旧保留下来,并且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这需要艺术创作者深刻体悟和挖掘。因为蒙古民族此种风情背后的民族文化,更是令人可歌可泣,经历过历史灾难的蒙古,又充满征服与荣耀的事迹,在马头琴的乐音、长调的旋律中足以感受得到。因此,为推动民族美术创作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出其中构成的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挖掘民族精神内涵,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艺术创作,促使“民族美术”创作可以体现出民族观念、意识、精神。
(二)关注民族现实题材
在2014 年的文字工作研讨会上,明确要求我国文字工作者需要将关注点放在民族现实方面,做好我国民族历史故事类型作品创作的工作,并直面现实问题,作品中要真实反映我国民众生存现实。对于“民族美术”创作者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文化,体验当前各民族真实生活,然后再进行民族美术创作。但是,纵观近些年的民族美术作品,鲜有艺术作品就民族真实生活问题展现出来,尽管有些作品尝试这方面的创作,但未触及本质,缺少可以展现深邃人生、强悍精神力量的有突破意义的艺术作品。但是,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在这方面拥有巨大的潜能和机会。要实现民族美术创作突破式发展,必须要从民族内在的精神与现实生存方面综合考虑,而不是一味去“炫技”,只重视技术手段层面,重点是在感悟民众价值观、思考方式与情感指向层面。讲述好各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事迹,真实直面了各民族自己的生活与真实状态,也就是说既要关心在新时期历史给我国多民族所带来的生活改变,也要关心他们的文化随时代变迁特点;创作作品不仅要展示他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还要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同时也要表达他们在新时期团结、开朗、坚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或者表达他们面对现实生活存在的文化迷茫与精神不安等。考虑到社会现实既是多姿多彩的,也是残酷严峻的,有鲜花与掌声,但也有困境与难题;这使得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有快乐和喜悦,也有苦闷和不安。所以,文艺作品(包括民族美术作品)就必须是多姿多彩的。
(三)促进交流与互动
我国“民族美术”创作要实现兴旺发展,必须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并且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纵观世界发展历史,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是在同世界其他多元文明的交往互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对于“民族美术”来说,更应该加强交流。譬如我国流传下来的辽金时期的番马画,很多人认为它是源自于内蒙古,因为其具有典型的“内蒙古特征”,但是这种番马画本质上与中原文化紧密相关。因为番马画这种辽金时期的美术作品明显反映出了边地游牧民族特征,但是其画风则具有显著的中原汉族特点。
另外,比如出生在辽国时期的契丹美术创作家胡瓌,他非常擅长创作人物鞍马绘画,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对契丹族人民真实生活的深切感受与喜爱,其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出该时期契丹人民的游猎生涯。从其画风来看,明显具有北宋初期和五代时期的风格特点,这说明其创作受其影响。而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纹饰同样如此,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其服饰中大量采用龙凤纹、团寿纹等图样。这些都说明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对民族美术创作影响较大,要推动民族美术创作发展,必须要主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将地域文化、民族精神与社会主流文化有机融合,然后再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进行刻画,推动“民族美术”创作蓬勃发展。
(四)与时俱进创作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生活状态也有所不同,并且会创作出不同时代特征的文化和艺术。对此,“民族美术”要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打下时代烙印,与时俱进。自古以来,我国大地上生活的各民族在生存中不断发展,逐渐积累优秀的民族文化,并能够与时代充分结合,以此取得了充分的发展。比如,古代建筑,能较为直观和明显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特点。一般来说,各民族居住地建筑即有前代时期的基因,还有继承发展创新的因素,能够实现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花样百出,而不是各个时期雷同。这主要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环境变化,审美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下,大众审美和对美术的认可标准也逐渐产生变化,所以只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美术创作的活力。以内蒙古来说,过去蒙古族主要的居住场所是蒙古包或者毡帐,这主要是作为游牧民族,需要根据季节迁徙,即遇水草丰茂之地而安,以蒙古包或毡帐作为住所,方便拆除和安装。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在21 世纪,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建造城市,不再采用蒙古包作为住所,而是跟汉族一样,建设高楼大厦,住在混凝土砖房之中。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创新的过程,新旧之间难免会存在过渡期,民族美术创作者要充分认知到其中的变化趋势,不能一味地怀旧过去,认为要进行美术创作,则必然要贴切民族特点。对于蒙古族来说,要创作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则一定要保证蒙古族的“原汁原味”,作品要表现蒙古族文化特征,就必须要体现蒙古包、那达慕、马头琴等。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时代在发展,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继承发展的,并逐渐形成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绝不能将某个民族定格在某段历史时期或者某个阶段之中。
实际上,要保证民族文化一成不变,难度非常大,因此民族美术创作者要把握不同时期民族发展的“新鲜汁液”,并通过这些时代新鲜的“汁液”来获得当前民族的“味道”。因此,民族美术创作不能排出时代发展的要求,否则将难以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美术作品。我国著名当代实力派画家,其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族时代变化特征,作为“新藏画”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既有传统藏族美术绘画的构图形式和风格,同时还吸收了现代美术绘画的造型手法和一些优点,完美地将水墨画和油画的创作技巧融入“新藏画”之中,以此创作了大量既有藏族民族精神和传统,又有现代风貌的佳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美术”创作者要深入学习新时期的民族特色思想,充分理解并贯彻实施领导人关于我国民族艺术工作的重大论断,进一步扩大关于民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广度和深度。同时,“民族美术”创作者要立足于民族现实生活,讲述我国各民族生活风貌。对此,“民族美术”创作者要置身于我国各民族之中,促使民族之间交流与沟通,促使美术作品更加真实,并能够反映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另外,美术创作者要运用自身熟练的绘画手法展示诸如各族人民齐心防疫、决胜全面小康等实际主题,以热烈的激情投入到民族复兴之中,促使五十六个民族能够汇聚一堂,凝结一心,促使形成民族命运共同体,开创新时期“民族美术”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