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阈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困境和路径选择*
2022-10-08李晓艳王敏伶六盘水师范学院昆明技师学院
李晓艳 王敏伶(.六盘水师范学院;.昆明技师学院)
一、引言
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主要的构成部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少数民族舞蹈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考虑到现在市场经济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是延续传统性的舞蹈形式,很少进行创新。
在当前传统舞蹈转型发展模式下,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做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文化自觉的内涵解析
将民族比作一个个体,文化就是这个个体的支持,也是精神支柱。是否具备文化自觉性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是民族文化是否能够繁荣昌盛的直接要素。文化自觉所表示的就是在文化的宏观环境下,是否能够将文化意识展示出来,这其中包含历史来源以及历史形成的过程,对于整个历史的发展特征要有充分的了解。
对于文化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现在新社会新文化的发展需求,能够突出自己的特色。所以,文化自觉所强调的是主体性,要做到“各美其美”。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将自身的文化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需要做到“美美与共”。
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夸大自身的文化特点,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自身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将自身的文化优势发挥出去,吸纳其他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借助于别人的优势来帮助自己,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少数民族舞蹈的起源和特征研究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借助于形体动作将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出来的一项活动,这种艺术行为的起源与原始劳动息息相关。最初人们劳动的过程中会手脚并用,配合打拍子,逐渐形成了一些重复性的动作。
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节奏感,这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是舞蹈动作最初的来源。最初的舞蹈动作功利性更强,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能够将人们的情感与动作融合在一起还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舞蹈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出土文物历史资料记载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舞蹈文化的痕迹,舞蹈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舞蹈在舞蹈传承以及民族情感传递过程中是关键的媒介之一。
目前少数民族舞蹈种类非常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对于舞蹈特征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地理条件特殊的苗族,因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完全开放,在此过程中苗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除此之外,居住环境对于舞蹈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哪怕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中也存在不同类型的舞蹈。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
1.地域性
中国地大物博,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少数民族舞蹈有自己独特的形式。
例如,苗族芦笙舞的一种是在“花山节”的时候青年的男女所跳的舞蹈,主要功能是联谊以及选择配偶。这样的活动也被称之为“跳月”或者是“跳花”,在苗族多个山寨都有类似的活动。他们在舞蹈动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青年男女能够知道彼此的心意。
芦笙舞的起源是源于苗族美妙的传说。相传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大地一片荒凉。在这个时期,苗族的祖先只能靠狩猎飞禽走兽维持生计。为了能够解决狩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苗族的一个年轻小伙在森林中砍下竹子与树木,将他们织成芦笙,并且在周围模仿鸟叫以及动作引来不同的飞禽种类。所以,每次人们进行狩猎都会有很好的收获。这样在苗族发展过程中,芦笙舞成为苗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这类传说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并且在舞蹈形态中也融合了鸟兽的鸣叫以及形态以突出本民族的特色。在明清之后,很多的文献以及志书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记载。其他民族也是如此,从舞蹈动律、主题动作、服饰道具、舞蹈配乐等都能显示出地域性对舞蹈主题的影响。
2.多样性
少数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不同的民族舞蹈所展示的民族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北方,人们喜欢跳的舞蹈更为豪放一些,大多属于力量型;而在南方人们跳舞偏柔媚;在一些高山的区域,人们跳舞选择的是一种带有侠客韵律的舞蹈;而在平原地区,人民舞蹈则是以细腻为主。
由此可见,不同区域内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能够延伸出多种多样的舞蹈系列,这样就使得现在国内少数民族舞蹈种类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3.民俗性
民族的舞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时间、地域、历史等其他因素对少数民族舞蹈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舞蹈进程中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民俗习惯,并能够有机地将其结合在一起。例如,苗族芦笙舞、黎族的花鼓舞等,属于是礼仪性的舞蹈。花鼓舞起源于黎族一个美丽的姑娘。有一天,她在劳作的时候,无意间拍打罐口,发出了咚咚的声音,声音非常美妙。在上山砍柴时又折回一根空心树,蒙上羊皮,用木棒一敲,所发出的声音更加的悦耳。在此之后,黎族的人们就借助于这样的方式进行舞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花鼓的发明者为其设置牌位。
四、文化自觉视阈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困境
(一)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出现迷失,认识缺乏理性
当今,传统文化发展速度较快,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少数民族舞蹈是否能够转型为现代人们喜爱的模式,少数民族文化本身以及该民族的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该民族舞蹈转型发展在认知上有一定的偏差。
目前来看,部分少数民族舞蹈在传承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本民族的舞蹈创新不够。客观方面来说,这样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对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保护,但就整体的舞蹈发展趋势来说,少数民族舞蹈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没有满足现当今舞蹈发展的模式。
现阶段全球发展一体化,在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经济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过分保守不利于现阶段发展,有一些地区的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西方舞蹈现代舞种的影响,追求大众化、普遍化,磨灭了本民族的舞蹈原来的特点。
(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缺少内在动力支持,创新意识欠缺
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扬传承过程中不具备主导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环境影响方面
少数民族由于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虽然近年来逐渐得以重视,但对文化发展和文化项目建设投资的关注度仍相对不足。
2.民族群体方面
少数地区群众大多都是以劳动输出为主,很多的青少年已经离开本地区到一线城市进行务工,少数民族的文化主体主要以年轻人口为主,人口向外流动,逐渐降低了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该区域年轻人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市场经济与舞蹈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因为现状使得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在该区域内部不具备推动力。
例如,现在的苗族的芦笙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遇到上述问题。由于社会的发展,有一部分苗民不满足贫困蔽塞的生活区域搬离了原来居住环境,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为了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已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区域前往大城市打工。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本民族的舞蹈现状与发展传承,青少年所表演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只是按照老一辈的舞蹈动作进行模仿,没有对于舞蹈内容进行创新设计。需要重视的是,少数民族舞蹈传承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体是主要的内部动力,针对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重担,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从思想观念上重视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重要性,少数民族文化才能健康传承。
3.文化团体和文化精英方面
少数民族文化团体以及精英团队受到环境影响、经济利益的影响已经逐渐向经济发达地区扩展,使得很多少数民族舞蹈没有传承人力与资源的支持。另外,文化团体以及经营格局并不大,在少数民族舞蹈传承过程中,仅将大众作为主要发展趋势,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未来,对于舞蹈动作进行随意的改变,没有形成特色的民族内涵。所以,针对目前舞蹈发展状况一定要融入“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传统舞蹈文化与社会发展相融合。
五、文化自觉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因为少数民族舞蹈的特殊性,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强大的宣传力度,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没有正确的认知。部分少数民族舞蹈也不具备更广阔的舞台,所以一定要扩大宣传力度,才能够将传统民族舞蹈推广出去,让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需求,能够增强本民族民众的文化自信,让人们有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能够感受幸福。
在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过程中,该地区民众一定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坚持文化自信。当前在少数民族文艺传承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对于民族文化的存在有一定的偏见。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受到市场经济需求的影响,对于传统舞蹈文化传承已经没有了充足的底气,很多的群体甚至已经放弃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创新过程中没有形成正确的意识,甚至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所以,针对现在自身的责任以及担当,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就现在民族舞蹈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能够将其作为自己的责任。
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性的设置,避免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误差,甚至弄巧成拙。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界定的时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这其中所需要的时间较多,并且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了解少数民族舞蹈价值,能够将少数民族舞蹈真正的内涵传承下去,对于民族文化精华进行保留以及创新,能够将文化发扬光大。
在服务型经济发展基础上,考虑到因地制宜的因素,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战略支持。同时,不能忽视的就是,经济是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支撑点,舞蹈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支持。
因此,地方政府针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推出相应的政策,能够有效推动舞蹈文化传承。对于舞蹈文化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将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是将民族性、民俗性包容并收的一种文化现象。少数民族文化具备着自己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以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措施,多方面共同努力,掌握文化发展精髓,理解文化内涵,进而有效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向现代化良性转型,能够形成有益的发展模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民族舞蹈融合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成了一大亮点。在少数民族先民祖祖辈辈的传承下,长期传承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传承机制。民间有家庭传承、节日传承等不同的传承方式,受到民族群体内部传承机制的影响,少数民族舞蹈在传统过程中也起到维系亲情、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随着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一些落后的地区以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舞蹈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转变,现在经济发展较快,文化娱乐更加丰富。原本少数民族所采用的传统舞蹈方式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困境,这其中要设置非遗传人、非遗中心,这样才能够有效保护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并对于舞蹈传承现状进行改善。这也是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动力。非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接触到少数民族舞蹈,但学校的教育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校园传承是舞蹈文化传承的正确途径之一,加大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播力度,可有效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各少数区域可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校本教材,促进地域民族文化校园传播,并结合少数民族发展实际情况,逐步转变该地区原有传承机制。结合现今文化背景有力推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更快发展,做到有效的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保护。就目前来讲,少数民族民众要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传承过程中要加强发挥家庭传承、社会传承的重要性,能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来。让群众形成自觉性,并且树立起文化自信,将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下去,这也是未来发展过程中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