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石板房民居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2022-10-08王兵安康学院
王兵(安康学院)
建筑艺术是与人们日常居住和物质生活最为接近的艺术形态之一,具有物质和文化、实用和艺术的双重属性。建筑与其他门类艺术相比,其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研究和把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对建筑艺术进行审美鉴赏,促进建筑创造的艺术化和美学化。陕南石板房建筑是地方传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是本地区先民们居住文化、建造技艺及精神气质的集中展现,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地劳动者匠心独运,将自己朴素的社会认知和审美趣味融入石板房建造中,使建筑营造上升到了艺术创造的层面,从而具有一种艺术审美层面的特质。可见,在服务生活的同时,陕南石板房质朴自然的创造也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涵。
关注陕南石板房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探索其建筑艺术审美特征,是对陕南地区民居建筑及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有益补充,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综合分析来看,陕南石板房建筑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厚重层叠的构成之美
石板房的艺术之美,首先体现在其作为建筑的艺术构成要素上,包含比例与尺度、形态与体量、结构与空间构成等方面。石板房建筑大多独栋建造,体量较小,方正稳重,建筑结构上常采用简单的搭墙式,建筑跨度小,隐于山野间,具有宜人的尺度感,于厚重之中体现出秀美的姿态。石板房建筑内部多为三开间,以墙体进行空间分隔,空间开合有致,亦有连通的大空间,以满足不同居住与生活需求,包括猪圈、牛羊圈等牲畜用房,也多用石板进行建造。在陕南焕古镇等地,有大面积石板房集中连片出现,形成古镇街巷空间,远远望去,悬山顶坡屋面上层层叠叠的石板连绵不绝,气势恢宏。建筑屋顶正是石板房最具艺术构成之美的部分。陕南石板房以灰色的片石做瓦,一片片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板从屋檐铺砌,层层排列,块块叠压,至脊而收,形成层次复杂的线与面的构成,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和几何装饰韵味。在陕南的山沟沟里,石板房院落自然散布,远远望去,规规整整、层层叠叠的石板屋面,体现出整整齐齐的秩序美感。浑厚古朴的青石板房,与陕南山间苍茫的景色相融,人工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一幅幅自然古朴的美丽画卷。
石板房作为陕南人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园,在陕南秦巴山区广泛分布,像是一件件艺术品点缀在山间。从形式美学的角度来看,石板房比例精巧,尺度宜人,方正低平,厚重沉稳,土色土香,接近建筑造型艺术美的本源(如图1)。
二、和谐天真的自然之美
图1 层层叠叠的石板房顶(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在陕南山间,石板房被绿色环绕,错落有致,体现出和谐天真的自然美感。这是由石板房的选址与布局、环境与材料选择、色彩与肌理特征等因素决定的。选址与布局上,石板房多随着地势高低起伏进行布局,或沿山道,或沿江河展开,高低错落,完美融于大自然之中。并且尽可能地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向阳布置,使房屋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使得建筑体和环境和谐共生,体现出生态化的营造理念。材料与色彩皆是建筑艺术审美最生动的要素之一,陕南石板房就地取材,人们选择当地山间盛产的石材、木材,以及脚下的黄土作为基础材料进行建筑营造,这些材料取之于自然,建成建筑后融于自然,最终也将回归于自然。这就使得石板房建造本身带有一种自然属性,它实现了人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2 隐于山间的陕南石板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浓缩着乡愁记忆的石板房村落(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石板房的“色”包含了墙面色彩及屋面色彩、肌理等内容。石板房墙面多为夯土墙或土坯墙,也有土石结合墙面,黄土色彩深沉,青灰石板色调稳重,美观大方,古朴自然。采集自山间的青石板,更多被用于建筑屋顶装饰上,以青石板作瓦,既有遮风挡雨的物理功能,同时其与生俱来地带着天然石材的颜色、纹路和肌理。这种纯天然的美感,是对陕南沟壑纵横、雄浑古朴的地貌特征的延续,与山野间苍茫厚重的气氛浑然一体。
石板房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建筑选用陕南当地原生材料进行建造,并与环境和谐共生,融和一体,体现出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艺术源于自然的美学内涵,(如图2)。
三、朴素原始的技艺之美
石板房是陕南人取土筑墙,取石当瓦盖起的传统民居建筑,它的建造流程有自己的工艺和技艺讲究。正如流行于陕南村寨的劳动号子“石板长呦连连,开出石板呀溜溜,背过山那边哎嗨呦盖起房呦呵呵。你盖房呦连连,都来帮工呀溜溜,上梁盖石板哎嗨呦,新屋盖成呀呦呵呵”,形象地唱出了石板房建造的基本流程。具体来讲,首先是就地取材。陕南秦巴山区山梁间遍布建造石板房的石材,地下生长着茂盛的林木,自然的馈赠为石板房建造提供了绝佳条件。其次是石板的采集和挑选分类。每到建造石板房时,村民们都会成群结伙,共同到山里采集石板,建造遮风避雨的家园。采集石板也是需要遵循程序的,一般需先祭拜,再是敲打,最后裁切。山间采集的石材还要进行挑选分类,厚一点的块状材料用来做墙基础和台阶,小一点的用来做墙体,大而薄的片状石材则用来作屋顶。再次是石板的搬运。山里交通不便,石板需要用背篓一块块地背回家,光是背运石板往往就需要耗费数日,这种原始的劳动场景现在已然不多见。
搬运回的石板经过清理和晾晒数日就可以用来建造房子了。石板房建造,首先要进行地基平整,接着是砌墙,在砌墙时,采用石块大块压小块,小块支大块,大小块相互支撑、相互交织的办法,一层一层往上垒砌,保证墙的内侧和外侧平齐。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用草筋泥材料对石板墙的内外墙壁做抹灰处理,将墙面收光压平,既提升了美观度,又可以使得建筑具备更好的御风防寒功能。墙体砌好后进行上梁,一根根的横梁和椽子都得由人工慢慢地抬上房顶,柃子和椽子固定好后就要开始盖石板了,没有滑轮和起吊设备,石板需要师傅们手递手,密切配合一块一块地递到房顶上去,可见石板房建造工艺何其朴素。盖石板房有一定的技艺要求,所以必须有一个老工匠给掌舵。铺设石板时,一般先从房子檐口处的一个角开始,以对角线形式自下而上铺设,就这样块块叠压,层层铺排,至屋脊处收口,力求房檐四周齐整端正。
石板房还是接地气的原生态建筑,因黄土与石板的材料特性,石板房建筑冬暖夏凉,人们居住其中十分舒适。“石板短,石板长,夏住石板人人谅;石板长,石板短,冬住石板家家暖”,这首童谣在秦巴山区广为传唱,正说明了石板房的营造智慧。
陕南当地村民和乡村匠人凭借对石板等乡土建筑材料特性的掌握,以朴素纯熟的建造技艺、工艺驾驭材料,很自然地按着自我经验和审美的规律去创造。在石板房建成后,这种审美特质经过匠人之手转变为建筑体的坚固耐用和浑厚气质,体现出严谨的造物精神和朴素的技艺之美。
四、内涵丰富的人文之美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石板房亦是陕南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石板房营造历史源远流长。如陕南紫阳石板房最早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更迭与沧桑变化。
再如,陕南洛南鞑子梁石板房,这里历史底蕴深厚,相传元末明初曾有元兵残部雄踞于此安营扎寨,是我国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蒙古士兵们北上逃难途中安居于此,继而开垦土地,种粮种菜,建造起石板房开始新的生活。鞑子梁石板房聚落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遗产,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其余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石板房民居,在陕南地区更是多不胜数,它们皆是陕南地区传统文化和地域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承载了陕南民间居住文化和风土人情,保持着独特的风貌格局和历史信息,它们伴随历史发展而历久弥新,并被赋予了醇厚的人文美感。
石板房建造根植于生活和生存需要,是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客观写照。陕南石板房民居建造中对材料的尊重和创造性地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呼应,对建造技艺的要求,无不体现出一种本能的造物智慧和工匠精神。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通过挖土、取石、砍树建造房屋,正如陕北人建造窑洞一样,体现出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力。劳动人民在建筑营造的过程中,无形中达到对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升华,使造物的精神最终上升为人的精神,这种勇毅的精神之美正是大美的艺术境界。
石板房同样浓缩了乡愁记忆。在陕南的山村里,石板房静静地伫立,土房子里冒着炊烟,屋檐下腊肉的咸香味道弥漫,院子里的狗叫个不停,刚收获的苞谷,还有红红的山辣椒,悠然地晒着太阳,这样的乡村生活总能勾起人们无尽的乡愁。在祖辈眼里,石板房是世代传承的家园;在父母眼里,石板房是儿女的归巢;在文化人眼里,石板房是诗和远方;在漂泊的游子眼里,石板房是难以抚慰的乡愁。故土难离,眷念深沉,石板房正是一种逐渐消失的陕南乡村符号,凝结着记忆,镌刻着乡愁,(如图3)。
五、结语
陕南石板房造型古朴,天真自然,建造技艺朴实,文化内涵丰富,体现出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审美韵味。它厚重层叠的构成之美、和谐天真的自然之美、朴素原始的技艺之美、内涵丰富的人文之美,构成了石板房建筑的艺术审美特征,创造了古朴天然、大美雄浑的艺术境界。陕南石板房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更是暗含了地方传统文化之精神,隐喻了陕南先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之精神,这种在平凡建造中体现出的朴素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境界对传统民居建筑相关研究和当代建筑创作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石板房是历史的见证,是陕南数代人的家园和乡愁记忆。它曾在陕南安康境内的紫阳、岚皋、平利,商洛境内的洛南、镇安等地广泛分布,风光一时。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石板房建筑逐渐走向衰落。在陕南大山里,众多被遗忘的石板房因年久失修,正慢慢泯灭。希望本文能引导读者认识石板房的重要价值,一起为抢救这一文化遗产助力,让古老的石板房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