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思维原理的宁乡青铜器文博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2022-10-08向歌越孟子萌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向歌越 孟子萌(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旅游的市场正快速增长,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2.27 亿人次,且快速增长。然而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有近半数游客表示在文物展示信息方面获取不足,超三成表示信息文字量过多,难以阅读。加之目前游客游览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为主,对文物宣传信息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而在现有的信息介绍中,拍摄实体图片仍然是主流:这使对于缺乏专业知识并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游客难以读取关键信息,感受背后的文化魅力。如何解决文博宣传问题?笔者基于视觉思维模式理念,以宁乡青铜器为例,试图为运用视觉思维模式理念对文博宣传进行设计提供解决路径。
一、视觉思维原理
视觉系统开启了人类观察世界大门,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视觉思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他指出视觉思维是在意向与思维之间进行链接,它并非逻辑性的思维训练,而是更接近于经验性的认识模式,并且具有无意识的特点,在潜意识中结合人类原有认识,对信息进行了加工,抽象出关键要素。对比普通思维,视觉思维更加具有无意识性,能主动进行创造,整合信息。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在接受视觉思维后,从思维训练的操作性角度,说明了视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其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视觉思维源于直接感知,具有未知到知的探索性;(2)视觉思维的想象性和灵活性;(3)“无意识体验”经自觉意识加工后转化为有效的知识。具体来说,视觉思维主要指的是人们对认识、分析等一系列从图形转化为认识的过程,这不仅是指传统的版式设计中所注重的色彩搭配,比例和谐,画面分布,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等,更需要结合人的认知思维与生理结构特点,分析人基本的阅读行为中的习惯,以及主观的行为感受。视觉思维在思维模式上主要包含联想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三种模式。
信息可视化研究:(1)信息可视化设计综述。19 世纪初,普莱费尔等人便开始了信息可视化的尝试。1869 年,查尔斯·约瑟夫的作品是早期可视化经典案例之一,此作品已经表达了信息可视化的基本理念:展示信息间的联系同时以最短时间;最少的墨水,最小的篇幅传达最大量的信息。20 世纪20 年代形成的ISOTYPE 是视觉可视化的又一里程碑,在他们的设计中已经显现了可视化设计的跨学科性。设计者奥托和丽·纽莱特夫妇没有设计背景;他们是科学家,将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手段。如今在设计领域的信息可视化注重提高识别效率,吸引读者注意以此来增强传播效果。(2)信息可视化设计流程。胡小妹在对爱德华·塔服与詹姆斯·埃尔金斯的信息理论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模型。该模型根据信息的形成将信息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前”“信息中”“信息后”。根据这三个阶段可以得出五个设计关键节点;即信息采集,信息架构,信息转化,符号传达和行为劝使。信息采集是对信息的收集过程,关键在于对问题的发掘,促使用户主动思考、信息架构是对信息的归纳过程、视觉转化是信息的草图设计阶段;重点在于确立视觉要素,提升画面的表达质量,吸引用户、符号传达是对信息设计的细化阶段,行为劝使是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后的评估阶段,重点在于检查设计成果,进行后续改进。
二、宁乡青铜器的文博信息现状
目前的宁乡青铜器的文物博览信息宣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线下方向,主要是展示牌、展示图、宣传册;第二是线上方向,主要是网页界面。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线下方面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纯文字介绍;二是实物拍摄图片加文字介绍;三是文物绘图的平面扫描。其中,第三种针对部分纹饰华丽的文物。在线上方面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实物拍摄图片加文字介绍,二是线上虚拟展厅。首先,纯文字的信息设计方式对理解力要求较高,信息传达速度较慢,并且信息较为抽象,脱离游客的生活经验,使用户难以快速理解,并且在游览的过程中对注意力的消耗较大。文字加摄影图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用户了解文物细节以及文物相关信息,但是缺乏对于信息的梳理,碎片化信息的获取对缺乏背景知识的游客情而言难以整合信息,得出信息背后的逻辑,使得相关信息的传播效果欠佳,用户体验效果不理想。线上的虚拟展厅展示,更多的是针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线下参观的游客设计,是一种对线下参观的延展,对文物信息传播的提高影响较为有限。其次,当前博物馆的文博信息可视化介绍的专业读度过高,信息解读从专业角度出发,信息表达不直观等问题。同时,针对宁乡青铜器的文物信息可视化并更多为数据的呈现,并没有突出宁乡青铜器的特点。最后,现阶段大众对于宁乡青铜器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公众对单纯的信息罗列难以理解,更无法与之产生共鸣,认同其审美价值。总体来说,当前的文物博览信息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吸引力,阅读效率较低,以及信息碎片化,难以给游客留下印象,传播信息。
三、基于视觉思维原理的可视化设计策略
(一)注意信息架构
游客作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群体,对信息接收的需求为信息的准确性与信息的深度以及信息的易读性和趣味性。针对这一需求,设计者不能仅从专业知识的构建来进行设计:因为传统学科专业知识的构建是基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历史与语言概念形成,对不在这体系内的游客来说,感受上是反知觉,反经验的。著名信息可视化设计师玛丽·纽拉特认为,针对大众的信息设计是一个包含解构和重建的简化过程:“我们必须彻底掌握一个故事,然后忘记我们学到的术语,在我们可以使用的简单砖块中重建它。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构建,有利于游客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体会,加深传播效果。其次,注意信息层级的分布,游客来说独立信息的掌握是无用的,必须知道信息之间的关联,才能掌握信息的作用。同时,大量的信息会使游客无法掌握重点,因此在设计时,要将重要信息设置在第一层级,帮助游客第一时间关注信息,以此辨别是否需要继续接受信息,减少注意力的消耗。再次,要加强各个层级之间的联系,确保每一个层级都指向知识框架,帮助游客能及时回溯信息,从各个角度获取信息,提高游客的阅读成果。最后,信息架构的建立还需回归文物的特点,对于本身具有良好形态的文物,应该结合文物形态进行设计,突出文物美感;对于意义重大的文物,应该建立语境,构建体现文物意义的环境,通过叙事化手段进行展示。
(二)注重视觉表现
图1 整体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设计)
图2 符号系统(图片来源:作者设计)
图3 器物纹样(图片来源:作者设计)
在现代信息设计中,图形的表达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而文字作为最普遍的信息载体,虽缺乏传达效果,但更具有公共性,因此图文结合是最好的传达手段。运用图片提供复杂信息之间的关系或信息的使用环境;运用文字对信息进行说明,保证传达的客观性、有效性。第二,要结合环境语境进行视觉转化,在视觉思维中,对图形的感受是具有连贯性的,游客在观察到新的图形时,会与记忆中旧有符号进行对比,并倾向于用旧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解读。同时,在整体的信息设计上需要保持一致的设计特点,使整个设计风格统一,减少游客对图片理解上消耗的精力。第三,对于注意力的调动可以很好地提高读取效率:“人的大脑喜欢熟悉的方式,但它会很快感到厌倦,然后它会自然地去探寻新的方式,但是这种‘新的方式’又不能过于新颖的,过于新颖的东西使人感到危险,人们喜欢一种即‘新颖’又‘熟悉’的方式。”对于过于熟悉的事物,视觉上容易忽视,读取效率低,过于新颖的事物,容易被注视,但是理解难度大,使游客不明所以。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控制在新颖和熟悉之间的程度。第四,图形的分布需要符合人的视觉模式,首先人的视觉感受是以一点为核心,向外逐渐减弱。人的眼睛只对正落于注视中心的那一点有最精细的感知,而这一点的周围则越来越模糊。这使得设计时需要突出每副画面的核心,将其他要素围绕核心进行排列。第五,结合尼尔森F 形状网页浏览模式,在人的阅读习惯总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呈F 形状,因此在信息布局时,应该优先将重要信息设置在左上部分,其次是右上,依次将次及信息进行排列,增强游客的阅读效率。
四、方案实施
在整体视觉表现上,基于宁乡青铜器本身的文化特点,提取了青铜器的关键颜色色彩,选用深绿、黄色以及银白色作为主色调。同时,使用青铜器典型的回纹纹样进行四方连续,增强画面表现力,使整体信息设计可以与文化和谐一体,给游客提供整体的文化分为感受。在符号系统方面,以历史文脉为主要线索,对历史朝代信息的这类的抽象信息,选择以历史印象为切入点,寻找此朝代的关键纹样为基础进行设计(见图1)。对于以行为相关的视觉符号,要遵循游客的认知,方便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视觉读取。因此,以现代icon 图标的设计架构为基础,但在表现上以古代元素特点来表现,保持风格的统一性。最后在符号转换上,结合隐喻手法来链接认识纽带,与行为记忆向关联,引起游客基于与情感的共鸣,如在对与古文化活动相关符号的处理上,设计上应当增加其神秘感(见图2)。对于器物纹样的视觉表现,以扁平化风格进行设计,取消透视关系,最大程度保留所表现文物的特点为目标,在风格上保持统一,保证视觉的连贯性。同时,以文物的实际纹样为参考,在遵照史实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突出纹样的繁华,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进一步帮助游客感受宁乡青铜器的审美价值,增加传播效率。(见图3)在信息统计方面,取消信息统计图形作为单独的画面,将统计图与相关环境进行融合,将信息准确度放在次要位置,而将对信息作为增强整体表现力,与用户的感知为首位。如在表现土壤的情况下,结合山的外部轮廓,按比例给划分范围给不同性质的土壤,增强整体表现。同时,尽可能地将多种信息归纳在一张统计图上,增强信息之间的关联的同时增加信息密度,丰富画面,(如图4 所示)。
图4 信息统计(图片来源:作者设计)
图5 宁乡青铜器信息可视化部分设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设计)
五、文物信息可视化设计
综上,以宁乡青铜器为主题的文物设计方案部分页面,(如图5 所示)。
六、结语
历史文物信息宣传区别于其他博物馆信息宣传的一大特点在于,它深深地历史叙事,文化主权相关联,对实行一国两制的中国尤为重要,我们更应当发挥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文物承载历史意义以及对于审美解释权利的把握。同时,把握对审美的文化解释也能更好地体现时代的精神状态,给予游客更高的精神体验。文章从视觉思维这一模型入手,针对当前文物信息宣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视觉思维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拓展了信息可视化设计边间,也为更好的解决文物宣传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