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研究

2022-10-08潘凡

声屏世界 2022年13期
关键词:弹幕仪式符号

□潘凡

在B站包罗万象又不拘一格的视频内容中,传统文化类的短视频有着极高的热度,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以传统舞蹈、音乐、汉服、手工艺等为代表的国风内容迅速增长,关注量和点击量也在不断攀升,同时B站本身亦十分注重推动平台上传统文化内容的发展,采用了各种方法鼓励扶持“UP主”,即视频创作者,比如设置相关话题吸引UP主参与等。现如今,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越来越深化和专业化,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宽,例如古诗词、中国古代史、非遗等,可以说,目前B站上的传统文化短视频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主要分析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中互动仪式的形成过程以及产出结果,由此总结出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和优势。

互动仪式链理论基础

“互动仪式”一词最早由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是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这类活动对群体生活或团结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互动仪式链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分析探究后提出的重要理论,柯林斯深入探讨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分析归纳了互动仪式构建所需要的要素以及仪式形成后产生的一系列结果,并着重阐述了情境和情感之于互动仪式的重要性,指出互动仪式链理论首先是关于情境的理论,而情感既是互动仪式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又是互动仪式的重要结果,它推动着互动仪式的形成和互动仪式链的构建。此外,柯林斯提出,互动不仅仅是人们的一项基础活动,在互动关系网络的不断发展下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微观现象会逐渐形成宏观的互动模式,也就是如同链条一般的社会网络关系——互动仪式链。

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中的互动仪式构建

柯林斯总结了互动仪式形成所需要的四大要素: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身体共同在场;对局外人设定界限;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体验。以下将从这四点对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中的互动仪式进行分析。

虚拟空间中的共同在场。柯林斯认为“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表现,进入相同的节奏,捕捉他人的姿态和情感;能够发出信号,确认共同的关注焦点,从而达到主体间性状态”。虽然柯林斯强调亲身在场的作用,但也指出互动仪式可以通过“可视的方式”进行,认可了远程交流所带来的部分仪式参与感,并且强调远程传播重点传递的应该是观众的参与热情,而不仅仅是领导者或者表演者的情感。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不再拘泥于物理空间的共同在场,互动的场景变得多样化,新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在场虚拟空间,网民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交流,同样形成了互动仪式。另外,随着话语权的下放,互联网上大众的情感和态度得到重视,也就是说柯林斯强调的远程传播中的观众的参与热情能够通过网络传递,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社交获取认可和情感满足,网络空间中的互动仪式不断形成。

在B站上,互动仪式开始于人们观看短视频,观众通过弹幕、“转评赞”、发私信与他人就视频相关的内容进行交流互动,通过文字抒发和传递情感,在文字的一来一回间实现虚拟的共同在场。除了B站平台提供的这些互动功能,在传统文化短视频中,虚拟的身体在场还体现在视频为观众营造的古典氛围和带来的视听感受中,B站上有不少精良优质的传统文化短视频,承载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中国古典音乐UP主“古琴诊所”发布的音乐短视频《梅花三弄》中,以宣纸为背景,画面中以一枝梅花与一阙词作为装点,人物立于其间,音乐流淌于这幅动态的古画之间,带给观众视听上的双重享受。在B站的传统文化短视频中,这种带给观众沉浸感的复古设计十分常见,将视频的视听功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之感,实现虚拟场景的身体在场。

圈层和话题实现对外设限与共同焦点。在柯林斯看来,互动仪式有成功和失败之分,成功的互动仪式排除了外部的干扰且建立起了群体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情感和积极性,维护群体团结并产生“集体兴奋”;而那些不具备共同关注焦点的互动仪式难以使参与者的情绪升腾,这种“集体兴奋”匮乏的互动仪式被柯林斯视作空洞的、失败的仪式。成功的互动仪式的构建离不开“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和“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这两大关键因素,对外设限的意义在于“排除异己”,减少杂音,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共同关注焦点能凝聚众人的注意力,并刺激着人们的交流欲和分享欲,随着讨论互动的频繁,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和兴奋感随之提升,有助于构建起成功的互动仪式。

与大部分新媒体平台一样,B站也会运用智能算法来为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根据用户的浏览情况进行相关视频和UP主账号的推荐,引导用户进入某一兴趣圈层。B站有十分细致垂直的内容分区,设有2500多个频道,包括国风、美食、旅行、动漫、影视等,用户订阅某一频道后仿佛加入了这个社区,能够与社区中的其他人进行交流,也会频繁收到相关的内容推送。算法和垂直化分区构建起了兴趣屏障,划分了一个个的兴趣圈层,有效聚集起趣味相投的人,排斥局外人。B站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频道设定体现出极高的垂直性特征,不仅有中国舞、戏曲、诗词、功夫这种常规频道,还有琵琶、红楼梦、岩彩等更为专业或具体的频道,垂直化内容分区十分有利于汇集起爱好高度趋同的用户,完成对“局外人”的设限。另外,B站平台通过设置话题和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吸引用户关注,形成共同关注焦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和活动颇为丰富,例如“国风新风尚”“国风奇妙纪”“云讲国宝”等,B站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推送这些话题和活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互动仪式的构建。

沟通交流中产生的共同情感。互动仪式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相互关联且彼此形成反馈作用的,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共同关注焦点与共享情感状态之间的相互强化,“当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变得强烈时,自我强化反馈过程导致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在互动仪式中,情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在不断转化:仪式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情感,仪式是情感的变压器,对情感起到强化作用,最后仪式的产出结果中包含着情感,也就是说情感既是仪式构建的核心要素,又是仪式的产出结果。情感作为互动仪式的核心组成要素,促进了互动仪式的构建,人们基于共同焦点展开交流互动,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之余,可以体会他人的情感态度,形成情感共鸣,群体间也就有了共享的情绪状态。

“人的情感连带是通过社交获得,社交是人们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渠道,短视频平台为用户打造了一个社交空间,用户在这个社交空间与兴趣相同的人建立际遇关系,实现情感能量的互动。”在B站的短视频中,弹幕交流能够有效增强人们的情感能量,相较于转发和评论的“滞后”和“异步”,弹幕方便快捷,具有即时性,视频中飘过的条条弹幕能够有效营造“天涯共此时”的互动氛围,极大地提高了互动的发生频率和效率,参与者之间的情感连带也就更为紧密。以B站的中国舞视频《祈》为例,视频的弹幕都是赞美之言,弹幕实时传递出观众内心的赞叹、感动等情绪,个体在弹幕中能够感受他人与自己相同的情绪色彩,实现了情感共鸣。随着观众共享的情感状态的不断强化,出现了许多内容相似的弹幕,比如视频中的舞者展示高难度动作之际,弹幕中频繁出现“前方高能”“惊艳”“翩若惊鸿”等字样,这些内容趋同的弹幕背后是观众的共同情感体验。这正说明了参与者们基于同一焦点的交流互动带来了情感共振和集体兴奋,此时观看网络视频不只是个体行为,而是基于网络和短视频的社交行为,互动仪式也得以构建。

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互动仪式结果

互动仪式的构建会产出一系列结果,包括群体团结感、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和道德感。这些结果可以看作“可循环的资源”,能够投入到下一次的互动仪式,起到反馈作用,推动单一的互动仪式转换为互动仪式链。

长期的情感能量与群体团结。互动仪式模型中的核心概念是情感能量,情感能量不同于作为互动仪式的启动要素的情感,情感能量是长期积累的情感,是个体对群体的依恋感,是群体的兴奋和团结,它是互动仪式的产出结果,可以被看作一种“驱力”。人们在互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是短暂而强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动的继续,短期情感得到强化,逐渐积累为长期而稳定的情感能量,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满足感,驱使他们参与到下一次互动之中。互动让群体间的情感连带高度集中,形成了高强度的集体兴奋,群体团结应运而生,具体可以表现为参与者将自己视作群体的一份子并获得身份认同,产生信仰和信心,渴望更频繁的互动,同时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就B站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基于短视频构建的互动仪式及仪式产出结果,对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和发展意义重大。“紫颜-小仙紫”(以下简称“紫颜”)是B站中国舞领域的一位UP主,早期每个月基本只发布两三个视频,点击率也相对较低,到了2019年,紫颜凭借几个高点击量的作品收获了大批粉丝,同年还受邀参与了B站的大型线下主题活动。此后,她每个月基本都有5个及以上的作品产出,粉丝和视频点击率也在持续上涨。从紫颜视频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互动仪式对她产生的影响,紫颜发布舞蹈视频,收获观众反馈并与观众交流,在互动中紫颜能够得到鼓励和认可,不断积累的情感能量促使她继续通过发布舞蹈视频参与互动仪式。对于紫颜的观众来说,他们基于视频内容展开的互动带给他们情感体验,形成集体兴奋和群体团结,这种情感能量推动他们继续关注紫颜的作品,再次成为互动仪式的成员。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中,处于仪式中心的人和处于仪式边缘的人所获取的情感能量的强度不同,依赖感和团结感也会有所区别。紫颜作为视频的发布者和人们的关注焦点,她收获的情感能量更强烈,能够直接提升她创作视频的热情,而观众的情感能量相对较低,大多数只是单纯的看客,不过,“一个人参与群体互动所获得的情感能量使其不仅成为群体的热情支持者,而且成为其中的领导者”,有的观众在情感能量的驱使下,会从单纯的看客转变为UP主,进而主导以自己为中心的互动仪式。

代表群体的符号。伴随着互动仪式的构建,具有代表性的、属于群体的符号形成,符号的意义在于影响未来的群体互动、个人认同感以及群体团结和情感状态的持续时长。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将符号看作“神圣物”,一般来说符号来源于群体的关注焦点,好比在一场音乐会中乐曲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乐曲作为符号不仅带给观众听觉享受,还能传递多种信息,具有多重含义,比如某类音乐的特征、某位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符号的象征性和概括性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能量,延长人们的情感体验,听到昆曲评弹会令人联想到江南风光,而看到冰灯雪雕则知道这属于东北的特色文化。这些符号能够勾起人们对相关人、事、物的回忆或联想,唤起他们的情感能量。在互动仪式中,受万人瞩目的人也是关注焦点,因而这些个体也可以成为符号,如明星、某行业的领袖等,对于其关注者而言,他们本身就是符号,他们的名字除了代表个人身份,往往还有着多重含义,而那些互动仪式中的普通参与者则可以获取身份符号,这是群体归属感所带来的身份象征。

以B站上的UP主李子柒及其粉丝为例,李子柒的短视频中的关注焦点包括视频内容和李子柒本人,视频中李子柒灵巧、勤劳的形象深入人心,是粉丝们的关注对象。基于李子柒短视频所构建的互动仪式中不只有象征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符号,她本人也塑造了身份符号,她既是网红、新农人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而她的关注者也获取了“柒家人”的粉丝身份。另外,在互动中还会产生群体共享的语言符号,可以是特定的词句,也可以是某种语言模式,如现在常见的网络用语等。总之,互动仪式生成的符号可以是多样的,身份符号、文化符号、语言符号、视听符号等,“充满了情感性情境的符号能够传递情感能量,并能跨越不同情境,所以个体在利用群体符号进行谈话和思考时就能唤起之前积累的情感能量”。

结语

传统文化借短视频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表达和传播方式的重要性。而要想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需要结合时代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还需要在现实环境和生活中营造更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互动仪式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猜你喜欢

弹幕仪式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符号的由来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变符号
Talking strategies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