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因素调研
2022-10-07张小菊
张小菊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 710300)
文化认同是在同一国家或同一民族下,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一种群体对长期生活环境下文化的认可,并产生的归属和认同感[1]。文化认同是一种价值认同和精神纽带,不仅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和文化自信,还可以形成整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趋势下,文化认同越来越成为各国综合竞争中的“软实力”。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生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最容易被外界文化熏陶和影响的主体[2]。不同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也有了新的变化。高校、社会、网络和家庭都对个体的认同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力量,社会是形成整体文化认同的稳固保障,网络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个人文化意识形成的坚定基石,在四维合力的影响作用下研究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四维合力下大学生文化认同感调研
在学校、社会、网络、家庭四维立体教育合力下,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对传统节日视阈下的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展开研究,并从认同、实践和现实三方面对依托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感进行模型设计和数据分析。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由外国知名学者Davis提出的理论模型,用来分析行为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态度,进而分析行为个体为该技术的可接受程度[3]。在此模型基础上,以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作为感知有用性,以大学生在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作为感知易用性,以现实的外部环境为调节因素,建立了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研究模型Fig.1 Research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dentity
1.1 调查问卷
探索传统节日视阈下的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依据研究模型展开问卷设计,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实践度的调查。其中,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校地区和民族四项基础信息。第二部分是认同感和实践度调查,认同感测量主要从大学生在高校、社会、网络和家庭的影响下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了解展开设计,实践度测量主要从大学生在高校、社会、网络和家庭的影响下在传统节日中参与的活动或购买的商品等行为展开设计,四个立体维度下的认同感和实践度量表均采用五级量表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四维立体合力影响下大学生在传统节日中的认同感和实践度,可以进一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整体文化认同感。
1.2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主要通过网络调研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和收集,与线下人工发放问卷相比,此方法更加方便快捷,可以快速收集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样本数据,减少数据调查误差和地域局限性。最终收集了781份问卷数据,其中有效问卷为759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7%。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其中,信度系数越大表示信度越高,该模型整体样本的信度系数是0.897,说明此次问卷的整体信度较好,变量的信度系数值是0.938,说明在学校、社会、网络和家庭因素下变量之间的信度都较好。效度越大代表样本有效性越高,该整体样本的效度为0.928,说明问卷的整体测量项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如表1所示。
表1 信度与效度分析Tab.1 Analysis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2 四维合力下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分析
根据不同的变量样本,分别采取独立样本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究学校、社会、网络和家庭的调节变量下大学生在传统节日因素下认同感和实践度是否有不同影响。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检验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间的差别的方法[4]。其中,针对两个样本均数差别,采用独立样本分析方法,检验多个组与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1 学校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实践度
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主要力量,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认识的关键时期,学校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十分重要。学校因素主要包括相关课程、课外宣传、举行活动三个方面对其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如表2所示。
表2 学校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Tab.2 ANOVA of school factors
由表2得出,学校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感和实践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校关于文化的课堂讲授、课外宣传和一系列文化活动对于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程度有所不同。
2.2 社会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实践度
社会作为树立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稳固保障,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导向有着直接影响作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进一步解释为在传统节日里主要相关的节假日制度或风俗习惯,对大学生认知感和实践度的认同感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社会因素影响下认知感和实践度的变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不同的社会因素下,如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都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存在不同影响。
表3 社会因素的独立样本检验Tab.3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of social factors
2.3 网络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实践度
网络环境是大学生了解文化和交流文化的重要媒介,是大学生获取文化内容的重要来源。网络因素主要包括网络宣传、相关话题和文化互动三个方面对其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如表4所示。
表4 学校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4得出,网络因素影响下认知感和实践度的变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不同网络宣传、相关话题和文化互动的网络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感和实践度有所不同。
2.4 家庭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实践度
家庭因素是大学生树立思想意识的基石,也是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启蒙。家庭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方式、节日习惯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对其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如表5所示。
表5 学校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Tab.5 One-way ANOVA of school factors
由表5得出,家庭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认知感和实践度的变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节日习惯和宗教信仰因素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感和实践度有明显不同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四维合力下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学校、社会、网络和家庭的影响因素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感和实践度均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因此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文化价值培养、文化认同感提升离不开四维合力的共同作用。根据调查结果,从主体、客体与环体三个层面提出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建议。
主体。大学生作为吸收文化的主体,应保持谦虚理性的态度学习文化知识,汲取优秀文化,学习先进的科技手段,秉持文化平等的原则,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差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辩证客观的主体意识对待不同文化,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客体。互联网时代,文化宣传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变化,高校和社会应发挥网络媒介的关键作用,通过新媒体宣传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5],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传播形式,让网络工具真正发挥作用。
环体。营造家庭、社会、高校和网络四维合力下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弘扬优秀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