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传承:运河古纤道微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探析
2022-10-07孙建兵徐秋凤
孙建兵 徐秋凤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 苏州 215299)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舒乙先生认为:运河与长城一样是伟大的奇迹,一样了不起,“世界上没有一条运河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的,无论是历史还是距离”。
江南运河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开发与利用运河文化资源,以运河文化育人,培养具有文化气质的时代新人。
一、厘清课程价值
苏州吴江段运河古纤道,位于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松陵镇区南郊,即吴江汽车站东侧运河西岸,原全长九华里,故称为“九里石塘”。唐元和五年(810 年)开始修筑,宋庆历八年(1048 年)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 年)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为“至正石塘”。
回眸历史,古纤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① 古纤道由巨石筑成,古代没有机械化工具,全靠人力,足见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② 修筑纤道是为了利于重载或逆水而上的船拉纤,催生了漕运;③ 古纤道遗留下不少诗词和传说故事,值得今人探寻、赏鉴。
立足当下,古纤道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大运河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弘扬能促进城市繁荣,提升软实力,而古纤道作为吴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理应走进人们的视野,让更多人的人来认识它、理解它、保护它。
放眼未来,古纤道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和力量:“和合融容、拼搏开拓、务实创新、敢于争先”的新时代城市发展精神,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奋进基因,纤夫“勤奋、进取、团结、坚韧、智慧”的品质跟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综上,“古纤道”作为微项目主题,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浓厚的乡情
2014 年6 月,九里石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其构筑的讲究和科学成为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探索和回味。它作为地方民众智慧的结晶,凝结了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值得挖掘与研究。
苏州段大运河富有地方乡土文化特色,而吴江段古纤道更是其上璀璨的珍珠,是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发展的切入点。古纤道与运河紧密相连,运河与周边的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塑造了运河人家的衣食住行,亦是植根于人们心中的乡情。
(二)丰富的资源
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作为江苏大运河走廊的南大门,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总长约58 公里,占苏州运河的一半以上。当前,吴江多方发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致力擦亮运河文化名片,续写千年运河的精彩故事。
2. 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成立
继运河古纤道公园、运河书院的建立,吴江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也于2021 年底建成。它位于运河文化公园内,以各种互动形式展示运河发展的历史及吴江运河的特色,并向社会开放。
3. 吴江运河八景成文化名片
“三里飞桥”“垂虹秋色”“九里石塘”“四河汇集”“禊湖秋月”“丝绸水路”“慈云夕照”“林海寻梦”,运河八景集中展现了江南水乡小镇独特的韵味。其中“九里石塘”作为大运河苏州段唯一保存的古堤岸工程设施,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致力于打造大运河畔、长三角区域“多元、复合、智慧”的新型理想城市单元。
走出校门,走进场馆,走到大自然中去,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真实环境,探究真实问题,从而感受大运河文化,理解大运河文化。
(三)儿童的视角
1. 基于校情
山湖花园小学以水文化教育为特色,学生80%以上为新市民。以古纤道为切入点探寻运河文化,是水文化教育的拓展与延伸。
2. 基于儿童
走在“古纤道”宽大的石板面,抬眼便可见依旧繁忙的大运河,儿童的关注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课程设计的起点。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角,才能让课程开发与实施焕发生命力。围绕“古纤道”,学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古纤道是什么?怎么建成的?有什么作用?现在还有用吗?纤夫是怎么拉纤的?为什么要拉纤?……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从儿童的视角去思考,用儿童的语言去表达,用儿童的方式去呈现,这也正是古纤道的课程价值所在。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
(一)聚焦一个驱动问题
学生由发散的问题聚焦“纤夫拉纤”这一情景、从“一条运河”到”一段纤道”再到“一群纤夫”。教师挖掘课程资源,并提出驱动性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挑战任务的欲望。
吴江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即将布展,古纤道作为世界非遗点,我们应怎样向人们展示它的文化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作为与古纤道共生共长共存的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的学子,该如何更好地向同龄人讲述这段历史?
为了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围绕驱动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把驱动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学生思维经历发散到集中,到再发散,只不过,现在的发散是在驱动问题统领下的发散,是聚焦下的发散。
(二)梳理一张网络图
为了方便开展学习活动,项目化学习导师团队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四个子项目,分别为:古纤道宣传组、古纤道文创组、古纤道研究组、古纤道志愿组。
古纤道宣传组的学习目标是“做古纤道故事传承人”,学习任务是制作介绍古纤道历史的课本剧,主要涉及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内容。古纤道文创组的学习目标是“做古纤道文化设计师”,学习任务是策划古纤道文创作品展,主要涉及美术、劳技等学科的内容。古纤道研究组的学习目标是“做古纤道新时代守护人”,学习任务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纤道,守护古纤道,让古纤道的文化、智慧、结构之美深入人心,主要涉及研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古纤道志愿组主要以职业体验的形式开展外出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小小纤夫”。通过这些目标和任务,零散的学科知识点被整合,转化为系统的古纤道项目化学习课程内容(见图1)。
图1 古纤道项目化学习课程内容
(三)组建一支导师团队
基于项目的学习流程清晰,目标明确,但需要教师具有思维深度、生活洞察及协同创造能力,尤其是以不同学科之间统整、融合的意识。我们通过前期“运河主题”的阅读及课程内容梳理,组建了由项目涉及的相关学科指导教师团队。他们大多是学科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能给予儿童学科素养培育的专业指导。
除此以外,吴江有一批制作运河船、研究运河桥、运河美食、特色技艺的非遗老人,他们也成为这个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一员,有了他们的加入,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视野更广,学生创意表达的空间更大。校内校外教师资源的整合助力项目更好地推进。
三、跨学科课程实施
(一)依托学科任务群
以“做古纤道故事传承人”为例,学生需要在前期进行资料搜集,关于吴江运河古纤道的历史文化以及变迁发展,如何通过微视频向人们清晰、艺术地展示?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与创意表达。我们在涉及学科——语文中寻找匹配的学科素养单元,以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为项目实施的课程资源,通过研讨,梳理出脉络:跨学科主题为“读世界文化风情,扬家乡文化遗产”。以“写古纤道文化遗产微视频宣传文稿”为驱动任务,以如何表达文化遗产的独特的“情趣”为切入点,对这个单元进行重构。
学生用语文课程习得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结合实地参观、拍摄,进行创意表达,形成文字,并进行英语翻译,实现双语讲解,为视频配音。最后形成的微视频角度独特、富有创意。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用一个驱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境,掌握项目中设计的学科核心概念以及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二)依托跨学科融合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通过研究与学习,获得课堂直达真实生活的有效通道。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深化学习,学习与实践真正融合。以“做古纤道新时代守护人”子任务为例,同学们聚焦“古纤道纤夫”。语文课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群文阅读,学生在古诗文品读与欣赏中走近“运河”“纤道”与“纤夫”。数学课上,教师创设“纤夫拉船运货的线路选择”情境,并以此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复习已知的行程问题公式,并灵活运用逆风顺风行驶的知识点,为纤夫规划合理路线。研学课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纤夫拉纤的姿态,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纤夫要俯下身?俯下身会省力吗?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的方式得出俯下身确实可以省力的原理,体会纤夫的艰辛与韧性。音乐课上,学生学习纤夫拉纤的劳动号子并创编。美术课上,学生进行纤夫形象的不同形式创意表达:刮画、泥塑等。“小小纤夫”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吴江区河长办公室与民间河长制,开展多次巡河活动,用行动践行保护运河水。
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自己“发现”。
(三)依托非遗寻访活动
吴江人杰地灵,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共有79 项。这些国家、省、市、区级的非遗项目内容丰富,涉及美食、艺术、制作技艺、民风民俗等,通过主题沉浸式的寻访活动,学生走进非遗老人,了解非遗项目,讲述非遗故事。
以非遗运河船模制作传承人薛祥娜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薛老师船模工作室,船首、船舱、船舷、船尾、帆、桅、桨、窗、锚……一个个精细的零部件,一艘艘精致的古船模型,令同学们惊叹不已。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提问,薛老师讲述了自己学习制作船模的契机与经过、制作船模的大概流程、对船舶文化和运河文化的理解。在亲自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和初心,感受到中国传统技艺和文化的深厚魅力。
四、古纤道课程实施的评价与反思
(一)赏运河之美
由“漫漫古纤道”到“悠悠大运河”,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走近家乡、感受家乡的水韵之美、田园之美、古镇之美、人文之美,获得美的熏陶。
(二)传运河之艺
通过“非遗寻访系列活动,学生了解了“运河船模制作”“船橹制作”“竹编”“彩塑”“农民画”等非遗技艺,欣赏了“木偶昆曲”“芦墟山歌”“平望杨歌”“太湖渔歌”等运河本土非遗民间艺术;体验了运河民俗,了解非遗传承人背后故事。
(三)长生活之素养
学生从完整的学习中得到生活所需的素养。子项目“做古纤道文化设计师”的宏观概念为设计与迁移,微观概念为“布展的艺术”,以布展为目的,展品的设计与制作、展台的布局与呈现、展览的流程与分工等依托美术、劳技、研学等课程进行知识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学科素养融入其中:① 理解与传承,理解古纤道与运河相互依存的关系,传承纤夫精神;② 审辩思维,引导学生将古纤道学习与现实生活构建联系,通过布展理解运河文化,欣赏艺术、追求美好生活;③ 创新,儿童关于古纤道、运河的文创作品的创新设计,展台的创意呈现等;④ 沟通,学生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古纤道、纤夫、运河的理解;⑤ 合作,包括小组合作、师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社会资源合作。儿童在合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在合作中理解他人,反思自己。
在经历完整的学习后,从“被学习”转为“我学习”,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儿童的研究与学习更专业、更深入、更有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