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10-05刘学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发术式椎体

刘学锋

河南新蔡县人民医院骨科 新蔡 4635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多发于老年人群,骨折后引发剧烈疼痛和行动受限,甚至可致残,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心肺系统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因此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以达到迅速恢复椎体高度和有效缓解局部疼痛、恢复脊柱功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al plasty,PVP)通过骨折局部注入骨水泥加强椎体的生物力学强度已成为临床较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有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i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的发生率较高[2-3]。因此,积极探寻影响OVCF术后新发VCF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目前对 PVP和PKP 术后VCF的发生率及其原因颇有争议[4]。本研究将重点探讨OVCF患者术后新发VCF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06—2020-01于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骨密度T值≤-2.5 SD,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OVCF诊断标准[5]。(2)均于本院接受椎体成形术。(3)无感染性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精神性疾病、恶性肿瘤、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患者。(2)椎体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3)依从性较差患者。最终纳入93例患者,男52例,女41例;年龄(65.26±3.14)岁(范围:60~70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26±1.19)kg/m2(范围:20~26 kg/m2)。PKP术式39例,PVP术式54例。

1.2研究方法

1.2.1 OVCF术后新发VCF评估及分组 术后行6个月随访,出院后3周需第一次返院复诊,之后每个月复诊一次。依据X线片检查发现存在非手术椎体压缩病变,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存在骨髓水肿征象即可确诊为新发VCF。根据是否新发VCF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

1.2.2 基线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在国内相关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问卷,并结合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询问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内容包括:年龄(≥65岁、<65岁)、性别(男、女)、BMI、合并糖尿病(是、否。评估标准: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后血糖≥11.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合并高血压(是、否。评估标准:非同日测量血压3次,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手术方式(PVP术式、PKP术式)、骨密度、骨折病史(有、无)、骨水泥渗漏(有、无)。

2 结果

2.1OVCF术后新发VCF发生情况93例OVCF患者中术后经6个月随访,发生新发VCF 24例,占比为25.81%,将其纳入发生组;未发生新发VCF 69例,占比为74.19%,将其纳入未发生组。

2.2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性别、BMI、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骨密度、既往骨折病史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术后新发VCF影响因素的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将OVCF术后新发VCF作为因变量(“0”=未发生,“1”=发生),将表1中经初步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年龄、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说明,见表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PVP术式、骨水泥渗漏均是OVCF患者术后新发VCF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OVCF患者术后新发VCF影响因素的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 OVCF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已成为临床骨科面临的治疗难题之一[6]。有研究指出,OVCF术后VCF的发生率较高,且主要发生于邻近椎体部位[7-8]。本研究中,93例OVCF患者中术后新发VCF 24例,发生率为25.81%。故临床需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PVP术式、骨水泥渗漏是导致OVCF患者术后新发VCF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年龄≥65岁。研究指出,性激素水平会因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使机体极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抑制成骨细胞、骨细胞功能,提高破骨细胞功能,诱发骨质疏松。故高龄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且高龄患者各项机体功能减退。故术后新发VCF风险越高[9]。(2)PVP术式。PVP、PKP术式是临床治疗椎体骨折的两种常用术式,其可恢复塌陷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但其也会增加病椎应力,致使邻近椎体负荷加重,极易引发椎体再骨折[10]。有研究指出,PKP治疗椎体骨折的效果要优于PVP。主要是因为PKP未完全矫正椎体病变和后凸畸形,故其对周围椎体张力负荷的影响较小,术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较小;另外,临床针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术者通常选择操作相对简单、时间较短的PVP手术,加之部分老年人群抗骨质疏松治疗不规范,导致其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11]。(3)骨水泥渗漏。椎体成形术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而骨水泥渗漏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因骨水泥注入速度过快、注入量较多、椎体内压力过高等引起。骨折会导致椎体侧壁破损,由于骨水泥可通过破损处进入椎间盘,破坏了椎间盘功能,造成邻近椎间盘退变加剧,产生“柱墩效应”,使病椎和邻近椎间盘间隙变窄,降低邻近椎间盘对压应力的缓冲作用,改变了局部张力和应力的分配,增加了椎体再骨折的风险[12-13]。

综上所述,OVCF患者术后新发VCF发生率较高,受高龄、PVP术式、骨水泥渗漏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需给予针对性干预和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新发VCF发生率。包括对高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最佳术式,术中合理掌握骨水泥注入速度和个体化的、计算骨水泥注射剂量等加强骨水泥渗漏的预防干预和针对性治疗方案,并在术后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11,14],从而预防和进一步降低新发VCF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且为回顾性研究和骨水泥未分析具体分型等不足。今后仍需进行更大样本和随访时间长、分组更具体等前瞻性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循证支持依据。

猜你喜欢

新发术式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北京新发地市场最新肉兽蛋批发行情
MED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中长期随访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