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视域下咸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2022-10-04贾勇
贾 勇
(湖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红色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至关重要。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2]革命遗址作为革命精神教育、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不容忽视。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综合。”[3](P8)咸宁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红色资源丰富,革命遗址众多,凝聚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对于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尤显重要。因为其是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地情教育的优秀阵地,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百年党史视域下对咸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咸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况
(一)咸宁红色文化遗址总概
为全面掌握咸宁市革命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咸宁市完成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并编写了《咸宁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咸宁市进过详细调查统计,确认重要革命遗址共151处。但由于革命遗址老化、年久失修、产权属个人所有、被擅自拆毁等原因,张计储故居、鄂南秋收暴动新店事变旧址等26处已经完全损毁,故咸宁市现存重要革命遗址仅125处。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遗址51处,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7处,烈士墓23处,革命领导人故居14处,烈士陵园、纪念碑等纪念设施20处。
(二)咸宁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要览
全市纳入革命文物保护范围的共有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现存状况良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如下表所示:
咸宁市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统计表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咸宁市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1处。其中市直1处,为咸宁市博物馆(副县级);咸安区1处,为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国家级);嘉鱼县2处,分别为嘉鱼县烈士陵园(省级)、嘉鱼县博物馆(市级);赤壁市3处,分别为赤壁市烈士陵园(省级)、三国古战场(省级)、赤壁市博物馆(市级);崇阳县一处,为陈寿昌烈士陵园(市级);通城县2处,为通城县博物馆(省级)、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市级);通山县1处,为李自成文物管理所(市级)。
二、咸宁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现状
咸宁市红色文化遗址的利用主要体现在维修保护、展示利用、宣传教育三个方面。
(一)维修保护
咸宁各县市十分重视对红色文化遗址的维修保护。咸安区多方筹集资金,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与环境整治,如对北伐汀泗桥战争遗址、红色理论家钱亦石故居、何功伟烈士故居、钱瑛故居进行维修与周边环境治理。
赤壁市2015年对咸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塘鄂南秋收暴动会议遗址进行维修;2012年对金鸾山烈士纪念碑、亭进行维修,将枫桥烈士墓改造为烈士陵园;2013年将余家桥怀英塔迁至冷家湖村,主体工程采用大理石结构,修建门楼、纪念塔、护栏等传统园林式建筑等。
崇阳县2014年开始对崇阳县烈士陵园进行整修,现周边烈士塔、小广场、休息亭、停车场、绿化等较为完善;2018年对开国将军赵国泰故居主体进行维修保护,对故居场地进行平整和绿化;2019年对寿昌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对位于柃蜜小镇风景区内的陈寿昌烈士陵园进行了重新维修,对革命先烈王佛炳故居进行整体修缮,并修建了王佛炳纪念碑、纪念亭等。
2018年以来,通城县围绕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适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累计投入资金3 600余万元建设“8·20”秋暴纪念馆、罗荣桓元帅广场,修缮红河烈士纪念碑、英雄母亲黄菊妈陵园等纪念设施,在通城塘湖镇建成融红色教育、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红色小镇”;在隽水镇马鞍山陵园内新建马鞍山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英名墙等纪念设施,成为通城县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二)展示利用
咸宁各县市在保护维修红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咸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两处,分别为:咸宁市咸安区博物馆(汀泗桥纪念馆)、通城县博物馆。其中咸安区博物馆现有展览开办时间为2009年,展览面积1 200平方米,现已完成展览提升工程。通城县博物馆现有展览开办时间为2018年,展览面积1 100平方米。此外,革命遗址通山圣庙陈列有《幕阜烽火》《万世师表》《中国家风》《富水文脉》等展览,被列为通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城县已建成塘湖红色小镇,为AA级景区,核心景点有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元帅广场、8·20秋暴纪念馆、红河革命烈士纪念碑、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黄菊妈陵园等。通城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药姑山旅游风景区,利用药姑山苏区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核心红色文物遗址有割耳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国共通城谈判驻地遗址、国共通城谈判红军尖山铺集结地遗址、烟竹埂红军战壕等,积极推进药姑山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融合,建成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宣传教育
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咸宁市对红色文化遗址的宣传教育十分重视,如咸安区博物馆每年在博物馆日、各类重大节日做好接待、宣教工作,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约12万人。
赤壁市利用目前保护较好的重点革命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提供了有效平台。每年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市内外党员、干部、青少年纷纷到革命遗址向先烈敬挽花篮,听报告,办演讲,举行入党入团宣誓仪式等。通城县每年清明节、9·30烈士纪念日等节日,县四大家领导、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前往烈士纪念设施开展瞻仰、献花、重温誓词等活动,弘扬传承英烈精神。2018年成功举办第五届湘鄂赣苏区论坛,2019年在元帅广场开展了文物展板巡展讲解活动以及首届全国自行车赛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游客,通过电视直播有60多万观众,网络直播有1 200多万受众,宣传教育效果显著。
三、咸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咸宁各地革命文化遗址在开发利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其不足之处已日渐显现。
(一)保护意识不强烈
红色革命遗址是党史的载体和物化,对咸宁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但建设者在开发的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红色革命遗址的综合价值未能受到各方重视。“三无”现象(“无专门机构管事、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职人员看护”)依然存在。
(二)管理责任不到位
对于革命遗址的保护,咸宁市虽设置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但仍存在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如通城县,无市级及以上烈士纪念设施,也没有烈士陵园管理机构,全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的办法是,将全县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分四种类型。该县对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凸显了管理机构不健全的事实。通城并非个例,其他区县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资金保障不充足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应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长期以来,咸宁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资金来源途径较单一,多为财政拨款。或文旅部门筹措资金对极为重要的,面临险境的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或由当地族人成立相关组织募集资金进行维修,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专项资金有较大缺口。
(四)宣传教育不广泛
红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需要大力弘扬,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各种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层出不穷,但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的宣传不尽人意。具体而言,展陈宣传方式过于陈旧呆板。普遍在原地采用陈列展览的方式进行,布展简陋,多以图片、文字形成的展板进行展示,展陈方式单一,感染力不强。此外,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咸宁精神方面,目前尚须快速推进。
(五)内涵挖掘不深入
咸宁市红色文化遗址存在着革命内涵挖掘深度不够,革命精神表达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主题不突出、导向不鲜明、内涵不丰富。咸宁红色革命遗址也有一定数量被开发利用出来,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其他地区的“翻版”,而少有地方特色,更缺少全国知名的精品。此外,由于未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使其缺少应有的学界对话,缺乏严谨的史料支撑与学术论证。
四、咸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先后作过20多次重要指示、批示,30多次深入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责任和政治担当。
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是革命先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一旦损毁,将不复存在。宣传、文旅、财政、交通、史志研究中心等单位应密切配合,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科学实施,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对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谋划和顶层设计,力争在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一)咸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之策略
1.积极宣传,强化保护意识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宣传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宣传揭示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意义,唤醒民众对红色文化遗址的关注与重视,用多种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激发各类群体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热情,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大投入,完善管理体制
革命遗址保护需要有财力保证,如果单靠咸宁市财政拨给,恐致步履维艰。因此,建议由国家、省、市、区四级配套,按比例拨给。要设立维修、保护革命遗址的专项经费,为各级的革命遗址保护提供资金保障。拓宽保护资金筹措渠道,采取政府拨款、集体筹款、社会捐款和企业赠款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革命遗址保护资金严重匮乏问题。
近年来,咸安区对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红色理论家钱亦石故居、何功伟故居、钱瑛故居进行维修和周边环境治理。赤壁市对莲花塘鄂南秋收暴动会议遗址、金紫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维修,打造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崇阳县将陈寿昌烈士墓改建为陵园,完成开国将军赵国泰故居、寿昌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革命一级烈士王佛炳故居修缮保护。革命遗址保护资金的大量注入,是革命遗址保护取得成绩的重要保障。但同时也应看到,全市还有很多革命遗址,急切需要修复、维护,革命遗址保护资金还存在很大缺口。
此外,各级部门应密切配合,提高革命遗址保护的管理实效,建立长效机制。市、区、县各司其职,同时归属民政部门管理,所在地镇办和党史部门积极配合支持,以统筹协调红色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
3.突出重点,明确抢修责任
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很多革命遗址损毁严重,维修经费需求较大,在目前财力的状况下,全面保护不太现实。因此应首先对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同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部分能体现咸宁重要历史地位且急需保护的旧址,尽快立碑明示,进行现状维护。而对其他的旧址则以做好宣传、防止随意拆除和改变现状为主,待时机成熟后,再予以维修保护。
(二)咸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之建议
1.顶层设计,整体规划
(1)实地调查,摸清家底
咸宁市曾于2010年完成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但距今已超过十年。时至今日,很多革命遗址的保存状况、维护情况、利用级别等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组织一次新的革命遗址普查。
由党史、文旅、文物、史志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认真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对全市范围内新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兴建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彻底摸清全市红色遗产的“家底”。
(2)由点成线,有序开发
统筹做好全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对所有革命遗址进行细分,特别要注重在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和建设方面,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做到“修旧如旧”。各地要在市级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各自的具体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本市内的红色资源进行维护和开发,形成“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
2.“三色”结合,协同发展
(1)“三色”结合,综合开发
要加强红色旅游的综合开发,把红色旅游、人文旅游和绿色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对本市红色资源进行研究、挖掘和提炼,整合红色、绿色、古色资源。培育形成若干条完整的红色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旅游公路。
以通城为例,该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显要,历史地位显赫。通城人文历史厚重、生态资源丰富、红色文物荟聚。通城县按区域划分可分为黄袍山、药姑山、相师山“三大苏区”,县域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6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在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方面,通城县近年来力度很大。如2012—2017年,通城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千余万元,重点对陈寿昌烈士纪念碑等设施进行提质建设,完成18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改造等。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该县塘湖镇建成“红色小镇”,注重将地域文化、生态文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使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是有益尝试,应着力推广。
(2)协同发展,同频共振
要加强遗址周边历史环境风貌整治和革命文物征集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遗址参观点及相关基础设施。鼓励各类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对红色资源项目提供开发性资金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组织参与红色资源的建设经营。在未来发展上,要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加快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起来,将咸宁市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带动老区经济发展示范地,同时带动老区人民转变观念,兴办产业,脱贫致富。概言之,注重将革命遗址的利用、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3.深挖内涵,打造品牌
深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培育红色品牌,弘扬红色文化,使其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文化建设的新动力。
(1)深挖内涵,凝练精神
红色革命遗址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凝聚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价值。要深入挖掘咸宁市革命遗址内涵,推动咸宁红色文化、革命精神进机关、进党校、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平台。
“鄂南秋暴”是咸宁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促成了大革命后全国第一批红色县级政权在本地建立,不仅推动了鄂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还对周边湘、赣两省乃至全国的秋收暴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鄂南秋收暴动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发动的大规模农民革命,谱写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艰辛奋斗的壮丽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应占一席之地。”[4]有专家将“湖北秋暴精神”概括为“不畏强敌、英勇反抗的拼搏图存精神;实事求是、上山下湖的求是创新精神;依靠人民、同甘共苦的艰苦奋斗精神。”[5]这种精神的凝练十分必要,如“三山一坡”精神的逐步形成,不仅丰富了我党的精神谱系,也给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咸宁市应组织各部门、专家学者对鄂南秋暴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论证“鄂南秋暴精神”,明晰其内涵、要义,提出符合咸宁历史发展的革命内涵,提炼促进咸宁未来腾飞的地方精神。
(2)发挥特色,打造品牌
咸宁是汀泗桥、贺胜桥北伐战役发生地,诞生了大革命后第一批县级红色政权,彭德怀、罗荣桓、陈寿昌等革命前辈曾在这片土地上纵横驰骋。近代以来,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书写了红色故事,留下了红色烙印。咸宁这些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是当地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富矿”,同时也应该成为咸宁的特色与名片。
这方面,咸宁市已迈出关键一步,取得一定成效。如崇阳青山镇赵国泰故居保护利用项目已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该项目将依托青山镇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一条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红色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该线路为:王佛炳故居——青山森旺生态果园——赵国泰故居——三眼泉生态农庄——青山岩洞堰——青山水库——金柜山旅游景区——大泉洞景区。此外,拟增补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有崇阳金塘镇界上村石坪屋红军标语保护利用项目、通山圣庙保护利用项目、通城割耳坡红军烈士纪念碑项目、大门坳红军医院旧址项目。总之,应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鄂南特色,湖北亮点,甚至全国知名的革命遗址开发区、红色旅游精品区,让红色成为咸宁特色发展的重要底色。
咸宁不同时期的革命遗址,是鄂南地区党的历史、革命历史的见证,是红色文化在鄂南大地的物化载体,是党的百年光荣历史在咸宁的客观反映和生动展示,是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教材。
保护、利用和开发好咸宁市现有的革命遗址,既可激发全市人民参与红色文化旅游的热情,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推动党史学习的不断深入,扩大咸宁的对外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