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以《白酒生产技术》为例
2022-10-04龙亚飞唐佳代冉光耀张春林甘广东
龙亚飞,李 喆,时 伟,唐佳代,冉光耀,张春林,甘广东
(茅台学院酿酒工程系,贵州仁怀 564500)
白酒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行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新工业革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产业结构不断迭代升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望前所未有的迫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倾向更加凸显,传统的理论或学科型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结合,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新的生产技术、生产标准、生产模式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大量的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术、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白酒生产技术》属于白酒酿造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白酒生产技术》课程将白酒生产技术基础知识融入白酒酿造工作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包含了酱香型白酒生产技术、浓香型白酒生产技术以及其他香型白酒生产技术,阐述了其原理和工艺流程,设计专业实验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对酿酒的认知,深化了对白酒酿造专业技术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我国全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时期,《白酒生产技术》课程培养模式却滞后于酿酒行业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酿酒行业卓越人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产教融合背景研究现状及《白酒生产技术》课程分析
1.1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宏观上的一种教育模式,是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联合模式。行业、企业参与院校间人员互动交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深度合作等都是丰富和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有效途径,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包涵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师资、实践方面引入外部资源,打通教学平台,实现学分互认,让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动学习者;(2)在实践途径上需要寻求大量行业和社会资源的支撑,校内与校际、国内与国外、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联动;(3)需要从课堂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提早布局,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热点。通过整理资料发现,国外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研究上做了很多研究。国外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重点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同时,关注不同规格维度的有机融合。课程内容上,增强专业课程的应用性,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设置技术创新课程,强调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课程实施上,实践部分比例较高,且重视实践课程质量,重视实践条件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质量,设置了完善的项目设计模式,及时更新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质量,优化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方式,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课程评价上,强调过程性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测量,确保项目质量。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给了国内院校课程建设很大的启示。
目前,国内大学,如江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多以开设《酒精及蒸馏酒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课程为主,鲜有《白酒生产技术》课程,国内对该课程的系统开发及应用较少。当前研究资料中,仅有王传荣于2013年根据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传承以往教学改革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对《白酒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实践和创新,修订了课程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由此可见,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研究,为《白酒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也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酿酒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体现。
1.3 《白酒生产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
《白酒生产技术》是我校酿酒工程专业和白酒酿造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茅台学院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酿酒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立足茅台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懂技术、能创新的酒业相关领域一流应用型人才。目前,由于《白酒生产技术》课程受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限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遵循传统,仍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二是课程体系建设相关研究内容较少,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有待革新;三是配套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实践平台仍不完善,在理论教学时,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且无法很好的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用来提高操作技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
1.4 《白酒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研究意义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酒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世界蒸馏酒中别具一格。酿酒产业在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酿酒行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急需要熟练掌握白酒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因此,根据面向全国白酒生产的岗位需求及行业标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全面革新《白酒生产技术》课程体系,形成系统完善的《白酒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范式,对于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开设有《白酒生产技术》课程的相关高校改革提供参考。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内容
2.1 改革理念
依托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等多个文件,梳理《白酒生产技术》课程特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更新知识架构,强化技能训练,丰富教学手段,启迪创新思维,重视以学定教,突出职业应用。
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具体研究思路及方法见图1。
图1 研究思路及方法
2.3 具体研究内容
2.3.1 教学内容的课程设计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确定白酒行业发展以及区域企业对应用型白酒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包括白酒生产工艺理论、关键生产技术、熟悉设备流程及设备的简单操作等,通过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支撑教学,通过顶岗实习、生产实习的形式将课堂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同时,企业通过对我校毕业生的试用可实时地反馈相关意见和建议,以引导我们及时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2.3.2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
课程整体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使学生掌握白酒生产相关理论知识,初步具备发现和解决常规白酒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其中,课堂授课主要涵盖白酒生产工艺理论、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简单操作以及酿造过程微生物群落、物质变化机理等。围绕白酒酿造全过程,按照内容从基础到复杂、分类教学(由典型到一般)、由核心工艺到配套技术的逻辑将本课程分解成16 个教学模块。充分发挥企业背景优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以见习观摩、实习实训为主,深入酿酒车间并结合一定数量的生产现场教学视频,加强学生对各工艺环节的理解与体会。针对课程特点,充分发挥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优势,根据不同教学阶段以及重点,实行理实课时独立分配制度。
2.3.3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我校是全国第一所围绕酿酒产业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白酒酿造专业为全新专业,《白酒生产技术》属于白酒酿造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基于课程开展需求,配备有专业实验室,建立有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与茅台集团共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创新采用“双导师制”,由本校教师及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保障高效高质量完成相应教学过程。此外,我们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认知广度与深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请不同香型代表的酒厂、行业科研机构和第三方行业培训机构的白酒酿造相关技术专家来我校做专场培训和课程指导。
2.3.4 课程成绩评定与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其中,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成绩占比60%;实践考核包涵平时作业和认知实习考核,占比40 %,其中,认知实习成绩采用考查法进行考核。实践考核成绩加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就是本课程的学科成绩。
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采用综合评分制,100分为满分。其中学生成绩占60 分,学生教学评价调查结果占20 分,实习或上岗后用人单位反馈结果占20分。
3 结束语
协调企业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意愿,做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是行业、企业和院校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虽在我国已践行三十余年,但仍停留在浅层次合作阶段。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白酒生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探究,为同类型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