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的挑战与转型探究
2022-10-03杨兰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读者对阅读的需求从以前单一地阅读纸质书转变为追求更加便捷、多元化、沉浸式的阅读方式。同时,单一的营销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党和国家陆续出台融合出版相关政策,对融合出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这些变化让全国的出版机构都加快了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的步伐。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在融合出版背景下应顺应时代,优化图书出版形式与营销方式,这也对编辑的调研、策划、营销、项目管理等能力提出了更综合更具体的要求。文章结合图书编辑固有的资源优势,探讨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及如何积极地去拥抱时代变化,完成图书编辑的优化转型之路。
关键词:融合出版;编辑;挑战;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218-03
一、引言
2022年4月18日,中宣部就出版融合发展出台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的实施意见[1]。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可以促进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满足国内文化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国内消费者品质化服务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2]。因此,在融合出版背景下,多业态的发展、优质内容的创新升级、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已成为出版界的大势所趋,作为融媒体时代的出版从业者应适应时代发展,对出版新业态以及现代科技与出版内容的结合方式等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编辑在融合出版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一)出版理念带来的挑战
上千年的传统出版都只是在纸和印刷技术形态上进行改变,销售则是在实体店。但2000年后,互联网开启了网络出版,而后有了数字出版,从电子书到有声书再到视频书,公众号、得到、喜马拉雅、知乎、抖音等一批新兴业态兴起。电商的发展打破了线下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互联网令商品的价值变得透明化,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权。越来越多新奇有趣的文化业态和新科技融入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新的出版产品形式不断优化升级,也将出版产业带入融合出版时代。
融合出版不是图书的衍生物和营销工具,也不是内容与技术的简单堆砌,其本质是内容创新。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出版,融合出版更注重产品的时效性和创新性。现如今读者更在意阅读方式的便捷性和交互性,因此单一的纸质图书出版方式很难满足当代读者的阅读要求。
(二)编辑角色转变的挑战
融合出版的深度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编辑角色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这要求编辑从过去单一地加工纸质图书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因此,融合出版对编辑的调研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都是一种挑战。
在融合出版热的背景下,一些出版企业急于投入这股浪潮当中,但本身缺乏融媒体相关专业人才,导致项目布局零散、产品无法持续运营等问题。一些出版社在融媒体方面的人员是兼职编辑,这可能会造成编辑文稿和融媒体工作的专业度、效率、精度受到影响,编辑自身转型路向不明晰等问题。如何平衡两方工作需要出版企业给予制度和流程上的保障。
(三)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融合出版实质上是传统出版在数字时代的产物,传统出版逐步呈现生产内容数字化、产品形态多元化、管理精细化、传播渠道新媒体化等特征。因此,了解和掌握数字相关技术是出版从业者不可避免的一环。
出版内容是传统出版企业的核心优势,在融合出版背景下这些内容也发展出电子书、音频、视频、AR、VR等多种内容产品形态。伴随着5G商用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元宇宙的诞生,软硬件的加速升级一定会带来人们生活场景和消费时代的变革。因此,在内容的呈现上,势必需要新兴技术的助力。
科技的介入无疑是对传统出版产业的一次较大冲击,如何让内容与技术恰当结合,在需要技术的时候是选择出版机构内部搭建团队还是选择外部合作对融合项目实施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编辑从简单的编辑图书流程开始接触他们不熟悉的数字内容和数字流程,在接受新事物时会有一个质疑—观望—认知—尝试—认可的过程,在其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主客观上的困难,尤其是年纪较大的部分出版从业者。有些编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存在不知如何下手、抓不住重点的问题,导致发生项目实施力度不足、效果不理想等状况。
先进的技术本质上是为了出版而服务的,传统出版单位在投入融合出版的同时,要找到适合本单位产品线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先进的技术为内容创新提供服务,避免盲目的技术投入[3]。
三、紧握传统出版优势,寻找转型路径
虽然时代在变化,传统出版的时效性、空间性和互动性都有所限制,但是传统出版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传统编辑具备作者、内容、读者、编校等资源优势,在向融合编辑转变的过程中可以更新编辑理念,抓住出版行业转型的新机遇,结合自身优势,强化融合思维、创新思维,关注一线行业动态,积极拥抱行业新业态。
(一)编辑工作内容的转型
传统的出版编辑关注点多在策划选题、维护作者、掌握所编图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文字加工和出版流程等环节。要想在融合出版领域有所发展,编辑需要从观念上转变自身定位与角色,走出舒适圈,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既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研究市场需求、懂得新媒体的内核,又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对大数据的分析,将内容与数字技术、体验感相结合,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主动去认识新媒体的内核、规则、技巧、运作机制和逻辑,在运营上进行更为专业化、流程化、数据化管理,这也涉及出版流程再造的相关问题和具体实操。因此,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一方面要保留自己在审阅纸质书时对意识形态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尽快完成由单一编辑向项目经理的角色转换。
(二)为内容找到恰当的融合方式和平台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算法可以通过手机等分析出消费者的用户画像,精准推送消费者感兴趣的信息,当代科技又让内容开发呈现出听、看、触摸、感受等多样化新型出版业态。因此,融合编辑在选题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上,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向,结合新业态,发挥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再结合以往的出版经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熟悉各内容转化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反复论证,在实践中筛选选题内容与读者行为逻辑相匹配的应用场景,来进行互动和服务。
比如,现在很多出版社将图书转化为有声书,听有声书适合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适合直接有声化。例如,绘本故事、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类型的书籍,语言相对浅显易懂,但是学术类、古文类图书语言相对晦涩且知识点相对密集,直接有声化,有些词句难免需要反复听,为了更通俗易懂,此类图书最好进行二次改造加工。
另外,每种融合方式都有多个相关展示平台。例如,在有声书领域除了喜马拉雅FM外,还有蜻蜓FM、荔枝FM、懒人听书等其他平台,有些电子书平台和知识付费平台也有听书功能。因此,确定了内容转化形式后,还要熟悉该领域各平台的特性和运行机制,为项目找到恰当的平台。
(三)拥抱新的营销渠道
虽然“酒好不怕巷子深”,但是随着市场上图书品种的增加,图书营销方式的不断升级,出版机构在茫茫书海中获客变得更加不易。新媒体平台不仅改变了阅读载体,还改变了传统的图书营销方式。
最开始的图书营销阵地包括报纸和杂志宣传、做地面活动等,后来又出现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社群、短视频、直播等。报纸、杂志、实体店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现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人的手机里即便没有抖音、微博、小红书、喜马拉雅APP等,也会有微信中的朋友圈有视频号、公众号。传统的营销以出版物为中心,现在的营销则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前的营销打价格战,现在的营销以媒介销售渠道为中心,打的都是流量战,直接面对全国的读者,并且竞争十分激烈。
产品适合市场才会有市场,内容的策划、编辑、营销是分不开的,图书和融媒体项目作为一种产品,与其他行业的产品具有同样的内在属性,也应以读者为导向。运用新媒体进行图书和融媒体项目营销的目的是为好作者、好作品赋能,便于让更多读者了解并购买图书。
(四)融合背景下的产品服务升级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也让读者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要着眼满足消费升级新要求,顺应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新趋势。
一方面,在融合背景下,图书的展现形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将内容数字化,内容载体的变更和迭代让融合出版产品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催生了传统出版与数字业务相融合的新型出版业态。目前,出版单位多以图书内容再次解构的方式进行知识服务,但是这种知识服务的功能性已不再作为图书的附属品出现,而是以创新的产品形式单独运营。例如,这几年兴起的付费课程、付费问答、付费社群等知识付费产品,顺应了融合发展的趋势,将出版内容精选、加工,再进行资源整合,探索知识服务付费体系。传统出版单位在设计这类产品时,在内容把控和作者方面有先天的资源优势,还需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品。同时,也要注意产品的可持续开发性及运营时产品、平台、销售、服务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但并非所有出版单位都有财力、人力、精力去做这项服务,在知识深度加工转化的过程中编辑也要衡量自身对项目的统筹能力。
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给读者的阅读场景和体验感带来了巨大的转变,新媒体呈现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当代产品服务升级也应满足更多消费群体对个性化和情感化的需求。以抖音平台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一书的无痕迹营销为例,这本书仅在抖音平台就实现了90多万册的销量,点赞最高的自媒体带货作者在视频中首先抛出问题“历史上最富有的人究竟是谁呢”,引发观众的好奇心。给出答案后,又以比尔·盖茨的称赞为洛克菲勒背书,接着又说,“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白手起家,发迹至今已经绵延近200年,却没有丝毫颓废和没落的迹象”,这句话又激发了很多读者的好奇心。这类带货短视频抓住观众的痛点,营造商品使用的场景,又配置相关情节,就这样一环套一环地吸引读者持续看下去,而商品作为一个道具已经融入视频内容中,唤醒消费者的购物情绪后,应用左下角不时会弹出相关物品购买链接,直接引导消费者下单。在服务升级过程中,出版机构也应做好产品包装、配送、售后、客服等基础服务,为读者提供轻松、流畅的消费场景。
(五)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和合作
时代决定了图书领域亟须大量适应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出版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无论是采用何种融媒体形式,都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保证出版内容的社会效益,确保出版意识形态安全,做好出版质量的守门人。
其次,出版企业应培养编辑从整体去规划产品的思维,从项目经理的角度来看待品牌营销、团队搭建、流程再造、产品设计、产品运营等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编辑不需要完全掌握产品制作环节的具体操作,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工作,但要了解其原理和运行方式,以便进行产品设计和与他人或机构开展合作。
最后,出版单位也应及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精品品牌项目,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给予设备支持的同时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地组织编辑进行培训,激发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当前,80后、90后、00后是互联网流行风向及消费的主力军,出版机构应敢于鼓励创新,放手讓年轻编辑尝试,增强企业活力。对有标杆作用的融媒体人才提供一定的晋升渠道和物质奖励。年龄较大的编辑可能对新技术不是很了解,但是管理者也要在单位营造融媒体氛围,鼓励员工创作内容、关注新事物,以成长的视角看待出版的融合发展。
融媒体的具体制作还有很多技术方面的门槛,因此在培养内部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从产品形式、技术、运营、后续客服等方面与外部公司开展合作,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达到产生社会影响力和获得盈利的双重目的。
四、结语
融合出版虽然为编辑带来很多挑战,但同时也促使编辑在各方面的成长。编辑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使命和责任,坚持高质量发展,追求融合项目的原创性、专业性,兼具审美性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的政治性和编校质量。纸质书和融合出版并不是取代关系,出版单位通过融合出版让内容有了更丰富的展现形式,也让图书有了更多营销方式上的可能性。但是技术始终是服务于内容的,编辑做项目时应紧扣市场和读者,不能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 尹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4-25(002).
[2] 吕红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或带来巨大产业发展机会[N].中国经济时报,2022-05-26(002).
[3] 李美霖.技术驱动提升出版融合发展效能[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6-09(001).
作者简介 杨兰,硕士,编辑,研究方向:融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