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在音频平台的实操性布局探究
2022-10-03刘雯
摘要:近年来,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布局的出版社越来越多,但在不了解平台玩法和商业逻辑的情况下,往往容易碰壁。文章以当前国内最大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为例,探讨出版社布局音频平台的优势、价值及可行性,深入分析出版社在音频平台布局的步骤及商业思路规划,供行业参考。
关键词: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出版社;变现;实操性布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212-03
一、出版社布局音频平台的优势和价值
2013年,喜马拉雅FM上线,自此开启了音频发展的黄金时代。根据喜马拉雅的招股书[1],2021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移动端月活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移动端用户合计收听时长达8478亿分钟,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的70.9%,远超同行业的蜻蜓FM、荔枝FM等。
然而,2015年视频社交平台兴起后,视频形态逐渐占据用户的时间。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抖音用户使用时长达100分钟,B站用户使用时长达80分钟。如今,越来越多视频平台在产品形态和商业变现方面成为后起之秀,挤压音频平台的生存空间,音频时代逐渐过渡到视频时代。
这是否意味着音频平台已经成为时代的“弃儿”,不再值得布局?答案是否定的。深入分析发现,出版社布局音频平台仍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
(一)优势
1.音频平台和出版社均拥有强大的用户基础
虽然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但音频平台的用户基础不可小觑。以喜马拉雅为例,2021年其用户量已突破6亿,平均月活用户达2.68亿,活跃用户的人均日收听时长超170分钟,并且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包括喜马拉雅在内的音频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同时,由于音频平台覆盖的题材较多,能够全天候覆盖用户的各种生活场景,因此在用户渗透率、用户活跃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潜藏着诸多发展机遇,这对于急于布局融媒体转型、入局网络视频有困难的出版社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而就出版社来看,其经过多年发展也积累了庞大的读者基础,可通过扫码收听或内容拓展等方式,将线下读者转化成线上用户,以有趣的链接或刚需内容吸引读者,实现高转化率。
2.内容资源丰富
出版社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版权内容可以快速转化成数字资源,进行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从而让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元。如《米小圈上学记》,从出版转向线上音频,在线上收获了不少粉丝。
(二)价值
1.扩大声量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止步于维系线下出版渠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此,出版社需借助互联网平台,如音频平台的免费音频及智能硬件等,迅速扩大声量,增强自身品牌影响力。声量即流量,可以引流至出版业务的销售领域,如电商。以喜马拉雅的“雨滴老师奇妙屋”为例,该账号就借流量销售《父与子珍藏版》等图书。
2.内容变现
音频平台主播可以通过知识付费、广告、直播、有声书四种模式实现商业变现。对于出版社而言,最具优势的是知识付费和有声书。当然,大IP在平台上具有绝对优势,如牛津树阅读系列图书,在平台上开发的音频和绘本有声剧,都广受用户青睐。
二、出版社布局音频平台的可行性
(一)平台操作
相较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的入驻门槛要低得多。成熟的平台运作机制,如入驻流程简单、流量分级、完善的配音平台等,都为新手小白提供了便利。并且,音频平台保护原创内容的理念和做法,对出版社而言也是一个友好表现。入驻门槛低,意味着决策成本低,更有利于布局。
(二)制作成本
相较视频制作成本,音频制作成本更低,这恰恰是出版社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音频制作能更好地发挥出版社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如将现有图书的内容直接转化成有声书。
(三)更新频率
相较视频更新频率,音频更新频率更易被出版社所接受。说到底,出版社的主营业务始终集中在传统的出版版块,布局新媒体的精力有限。在同样是日更的情况下,音频的制作难度明显低于视频,因此可以很大程度确保日更一条或数条的更新频率,从而维持账号的活跃度。
三、以喜马拉雅为例谈出版社在音频平台的布局
音频平台虽入驻门槛低,但并不代表随意入驻也能获得较好的回报。文章基于音频平台的流量规则、内容题材、音频内容质量等方面的考量,就什么样的选题能获得巨大的市场反响,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什么样的内容和途径最适合出版社,作如下探讨。
(一)出版社的思维转换
出版社在音频平台布局,相关编辑要做好思维转换。
1.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音频化
选题不好、内容不适合的产品,不做音频。有些出版社在入局之初就想以量取胜,在同一时间内将现有的所有存量音频悉数上架。但因产品品质差强人意,且没有摸透用户的喜好,反而表现平平,同时也浪费了入駐初期培育用户的绝佳机会。
2.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音频
编辑岗转新媒体岗,需要具备敏锐的选题策划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频运营者,编辑要深入分析目标平台的喜好偏向,分析本社是否有相匹配的现成内容,分析竞品的优势及如何将纸质内容转化成音频内容,等等。综合素质越强的编辑,越能快速进入状态。
3.不是所有平台都能盈利
对于大多数出版社而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同等重要的。通过音频平台实现社会效益,可以通过持续输出免费内容,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营养;然而,想要通过音频平台实现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比较困难的。视频平台可以直接开店带货,而以听为主的音频平台的销售场景却较为模糊,需要出版社找准目标和商业逻辑,最终实现变现目的。
(二)音频平台的运营规则
出版社入驻任何一个音频平台,都必须了解该平台的玩法和规则,才能以小投入获取大回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音频平台具有共通性,下文以喜马拉雅为例,谈谈如何摸清平台的玩法。
1.主播账号的设立
对于出版社而言,主播账号的设立包含两个方向,一是出版社自身名气大,旗下的品牌和产品多,想借助平台提升出版社的名气,可以以出版社或机构的名字命名,如宝宝巴士。二是出版社自身实力欠佳,可以以同一IP或人设命名,围绕其打造所有专辑,如神探迈克狐、小猪屏蓬等。
2.内容题材的确立
什么样的题材容易出爆款?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选题大战,需要缕清策划选题的思路。喜马拉雅的内容题材包罗万千,包括小说、广播剧、少儿剧、人文历史、社科经管、情感生活、艺术哲学等,给人的印象是“平台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出版社应从两个方面确立题材。
(1)梳理本社已有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在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做文章,同时兼顾什么题材适合转换成音频。通常来说,故事性强的内容比故事性弱的内容更适合用户收听。
(2)研究用户画像,根据目标用户年龄和喜好来确立题材。前瞻经济学人APP的调研显示,喜马拉雅的用户性别比较均衡,年龄主要集中在25~35岁,使用人群城市占比一线城市占比42.67%,稳居第一。此外,喜马拉雅的儿童收听量和付费量远大于其他类目,亲子教育的播放量占比33.3%,稳居第一[1]。从喜马拉雅专门开辟喜马拉雅儿童APP独立运营这一举措就可以看出,儿童领域更具市场前景。
除此之外,专辑选题的确立,也应秉持平台喜好的原则来进行。首先,根本原则是按照平台热搜词的方向来确立选题及命名,如儿童类的热搜词是“笑话”,那就可以往这个方向去确立选题。其次,在以平台热搜词的方向确立选题及命名的基础上,可增添自身的特色,如“爆笑闹翻天”,借此与其他笑话专辑形成差异,从而脱颖而出。最后,与出版码洋越多越好不同,音频专辑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用爆款思维来指导。做好精品专辑的打磨,显然比多而无趣所带来的流量更大。
3.内容质量的打造
无论什么题材的内容,版权都是前提,任何音频平台都鼓励和保护原创内容。坚持原创,既能增强音频平台的竞争力,又能助力出版社长远发展。
不过,出版物与音频的内容打造具有明显差别。出版物更具文学价值和阅读价值,而音频的故事性比文学性更受欢迎。比如,《等待多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如果直接将其改编成音频,用户的接受度不会很高。而像《鲁滨孙漂流记》这样故事性强的内容,就更容易被用户喜爱。
因此,内容质量的打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原创性。音频作品可以是由出版物改编而来,也可以是与作家合作授权而来,还可以是编辑自编而来。如果专辑内容有明星、作家、大IP的加持,那将会给专辑锦上添花。如《法布尔昆虫记》,就自带天然流量。
(2)音频性。重视内容的趣味,是收听率高的保障。哪怕是课程类选题,也应重视趣味。趣味可以借助内容的故事性、声优的演绎、内容的节奏感等实现。仍以《法布尔昆虫记》为例,如果是直接将之转化成音频,没有进行二次创造性加工,那音频内容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4.音频平台的流量分发原则
任何产品都害怕孤芳自赏,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出版社需要掌握音频平台流量分发的重要原则,为自己的专辑加码。
(1)独家比非独家的流量大。由于平台会将流量优先分发给独家音频专辑,建议先选择一个平台进行深耕,前期签独家能确保流量优势,等到积攒了一定声量,再做全网分发。
(2)完播率决定了流量的倾斜。平台会将更多流量给优质主播和专辑。其中,时长和内容质量会影响完播率。如果完播率低于80%,就可以实时调整每集音频的时长,如将一集分成两集,提高完播率,或者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使每集音频的笑点或包袱密集,在结尾设置悬念,吸引用戶。
(3)活动时的流量巨大。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出版社要时刻关注平台的活动资源。活动时的流量是最集中的,如儿童节时,平台就会将流量倾斜给儿童频道。此时参与活动,就是获得流量入口的捷径。在活动中露出,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曝光率,收获新粉丝。
(4)珍惜新品期的机会。在每个专辑上线初期,平台都会有所奖励,可能是流量奖励,可能是曝光位置奖励,可能是奖金奖励。在这个时期要抓住机会,如通过更新精品音频,迅速抓住流量机遇,让专辑流量迅速上升,或者将自己的私域流量引流至专辑。这些举措都是为新品期后的专辑争取流量奠定基础。
(5)订阅数会影响后劲力。在音频中要不断鼓励用户订阅专辑,用户订阅后,通过推送更新提醒的方式,督促用户持续收听,从而增强用户黏性,扩大流量。
(6)出版物具有引流作用。尝试用出版物引流,可以使流量越做越大,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不一样的卡梅拉》,在线上就开通了同名专辑,做到线下往线上引流,良性循环。截至2022年7月中旬,该专辑的收听量近9000万次,远超其他专辑,而其主播也收获了68.5万粉丝。
(三)音频平台的变现思考
纵观各大音频平台,变现难已成为行业共识。纵使头部主播能够获得诱人收益,但音频定价低、平台会员分成低、复购率低等因素,使中尾部主播盈利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出版社而言,盈利是不可或缺的生存动力。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否还要坚持布局音频平台?可从变现模式和变现途径两个角度做考量。
1.变现模式
音频主播常见的变现模式,包括会员付费和单张专辑付费。会员付费根据会员收听的次数和时长来决定主播收益,这对专辑体量有很高要求,如果集数多就更有优势。不过,这种方式强调用户体验和资源规模,产品往往不是刚需,如有声故事书、动画片等。而单张专辑付费需要专辑本身的卖点足,才能吸引会员或非会员愿意额外付费购买,如精品课程、大咖讲书、大IP独家音频等。值得注意的是,完播率和复购率会很大程度影响专辑的推荐频率。
2.变现途径
平台变现难,并不意味着入局毫无价值。因为出版社在版权方面具有优势,优质的IP自带天然流量,且有声书与图书之间有共通性,更容易吸引用户关注。因此,要实现变现,可从两个途径着手。
(1)借助平台,利用现有模式,如通过付费专辑或直播带货来实现变现。当然,前提是声量能够做到一定规模。首次入驻就做付费的风险较大,如果收听量够多、粉丝黏性够强,做付费的成功率也会更高。此外,如果是非独家专辑或独家到期的专辑,可以做全网分发,增加盈利和曝光的渠道。
(2)平台引流。音频平台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可将线上的流量和品牌效应转换到电商平台进行变现,进行其他产品的销售,如米小圈引流到图书、周边盈利;宝宝巴士将免费音频的流量转移至自营APP,通过广告盈利。这里涉及投入与产出比的问题,如果出版社对付费音频有信心,可以二者兼顾。反之,则建议将精力集中于声量规模的运营,刺激电商变现或线下产品销售,先打通流量的引入路径,再通过实体产品的二维码引流到音频平台,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探索出良性的变现路径。
四、结语
对出版社而言,音频平台的运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出版社具有天然的版权优势和内容优势,准入门槛低,编辑转型相对容易。挑战在于这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面临内容制作、运营、变现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决策者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布局,从而使音频平台产生更大价值,促进出版社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亚君.音频知识付费平台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以喜马拉雅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41-46.
[2] 张晶.移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刘雯,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