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流行规律调查
2022-10-03孔兴旺霍夏辉
孔兴旺,霍夏辉
1 兰考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兰考 475300
2 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东营 257400
0 引言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常见的乳腺组织炎症,多由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所致,不但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而且增加饲养成本,制约奶牛健康养殖,成为奶牛饲养者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乳房炎根据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前者病牛乳房可见红、肿、热、疼的炎症特点,乳汁中有凝块、絮片,易于识别;后者乳房无明显的炎症反应,仅仅是乳汁体细胞数、pH、酶、电导率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1],往往因为没有及时被发现和治疗而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牧场的经济效益。我国奶牛的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50%~70%[2],其发病率高低与奶牛品种、奶牛泌乳量、饲养管理和环境存在相关性[3]。规模化奶牛场了解当地和本场的亚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发病规律,对于准确有效地开展防控,降低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2021年兰考县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的流行规律进行调查,为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随机选择兰考县3 个规模化奶牛场的荷斯坦泌乳奶牛547 头,检测乳区2 188 个,调查亚临床型乳房炎与奶牛泌乳期不同阶段、胎次、泌乳量之间的关系。
1.2 诊断试剂
加州奶牛亚临床乳房炎试验(CMT)诊断试剂购自广州市益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检测方法
采样前清洗、消毒奶牛乳房,弃去前3 把牛奶,每个乳区采集乳样5 mL,分别装入乳杯中,标记对应的乳区位置。从不同乳区的乳杯中取2 mL乳样加入诊断盘,再加入2 mL诊断液,缓缓作同心圆状摆动,观察乳样混合物性状,判断方法和标准参考申亮等[3]的文献。本试验以检测结果出现“++”和“+++”者,记为奶牛亚临床乳房炎病例(表1)。
表1 CMT检测方法的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泌乳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检测结果
采用CMT检测方法对3 家规模化奶牛场547 头泌乳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调查,奶牛阳性率为20.11%,乳区阳性率为10.88%(表2)。
表2 泌乳奶牛亚临床乳房炎检测结果
2.2 泌乳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在本次检测的547 头泌乳奶牛中,随着胎次的增加,亚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也逐渐增高, 1~2胎次、3~4胎次、胎次≥5的泌乳奶牛阳性率分别为13.37%、20.53%、29.46%(表3)。
表3 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2.3 泌乳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与不同泌乳阶段的关系
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亚临床乳房炎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泌乳后期最高,为30.89%,分别比泌乳前期、泌乳中期提高15.78 个百分点、8.77 个百分点(表4)。
表4 泌乳奶牛亚临床乳房炎与泌乳期的关系
2.4 泌乳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与不同乳区的关系
对2 188 个乳区检测发现,各乳区阳性发病率介于8.59%~13.16%,其中以右后乳区阳性率最高,为13.16%,与其他乳区阳性率差别不大(表5)。
表5 泌乳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与不同乳区的关系
3 讨论
由于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被疏忽而随着病程的延长转化为临床型乳房炎,因此,及早诊断、提前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针对亚临床型乳房炎引起乳汁的理化特性变化,诊断该病的方法主要包括CMT、酶检测法、乳汁体细胞计数(SCC)、电导率测定、乳汁pH、病原学检测和PCR检测方法[4]。目前在兽医临床应用中,CMT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成本较低,成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手段[5],也是农业农村部推荐的检测方法。因此,本次研究采用了CMT法对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进行检测。
亚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乳腺组织机能、奶牛年龄、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兰考规模奶牛场亚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为20.11%,乳区阳性率为10.88%,低于张智[6]报道的新乡市亚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45.2%。调查发现主要原因:一是奶牛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粪污处理不及时,消毒不到位;二是挤奶工操作不规范损伤乳房乳头,诱发病原微生物侵入。
本研究发现,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与胎次、泌乳期阶段呈正相关,但与乳区关系不明显。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乳腺组织机能逐渐降低,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弱,导致该病发病率升高[7]。本研究中,≥5 胎次的奶牛发病率最高,为29.46%,高于平均值20.11 个百分点。随着泌乳期的增加,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达到了30.89%,这可能与泌乳后期病原微生物侵入风险增多,奶牛泌乳负担长时间加重有关。上述研究结果与胡中云等[8]报道的一致。
4 结论
采用CMT检测方法调查兰考县规模化奶牛场亚临床型乳房炎的流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20.11%,与奶牛胎次、泌乳期呈正相关性。建议未来奶牛场应对该病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测、科学饲养管理、强化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