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2022-10-02姚子青刘春娟周宇飞
刘 畅,姚子青,刘春娟,周宇飞
(沈阳农业大学 农学院,辽宁 沈阳,110866)
0 前言
“农学专业英语”是一门侧重于农学专业知识论述的科技英语课程。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世界上近75%的学术论文都是用英语发表的[1]。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满足国际贸易需求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无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加入企业,具备较好的农学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各个岗位的青睐。国家层面来讲,农业走向现代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创新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国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贸易交流与合作,而走出去的核心就是具备大量掌握专业技能及英语能力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2]。因此,本科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学术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沟通、课题汇报、工作总结以及国际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的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然而,在笔者从事“农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限制该课程发展的因素,例如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合较少等方面问题。国内农学专业英语教师同行对此类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建议[3-5],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习背景撰写此文,分析其中主要问题并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及相应的案例分享。
1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存的困境
1.1 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局限性
“农学专业英语”是针对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任课教师的农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英语专业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各农业高校农学专业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普遍具有农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但针对英语教学的经验一般较浅,容易忽视英语教学的要点,较难做到遵循英语课程的规律和教学方式,无法保证学生英语方面知识的学习效率,即无法有机地融合专业课内容与专业英语内容,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并且,部分院校的“农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1.2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的形式为主,课堂大部分内容即对农学专业英语词汇、句子以及语段的朗读和翻译,逐字逐句地讲解。并且,大部分学校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很难建立起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也较难全面地锻炼到学生的农学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属于哑巴英语,可能认识单词的意思,但并不能准确地读出该单词的发音,有的同学甚至无法完成一句话的朗读。同时还有一些同学,英文写作水平作文较差,很难独立完成一篇四级英语作文。英语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农学专业英语综合能力较为困难,对未来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专业英语的应用也有很大局限性。
1.3 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较少
为培养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农学专业英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不可缺少。课程思政内容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重要的技术人才[6]。“农学专业英语”的课程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此时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成的关键时期,其仍处于对专业、自我能力、兴趣志向的探索阶段。身为高校教师,应把握此关键时机,通过历史背景,积极正面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加本科生培养的综合质量[7]。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在方向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契合性,实施中能够相互促进、实现双赢。但是,部分高校针对农学专业英语课程很少做到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此方面问题对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造成很大障碍。
2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助于课程质量的提升
笔者建议第一应多加鼓励学校“农学专业英语”课教师与通识课英语教师沟通交流教学经验。例如,定期开展通识课英语教师与“农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沙龙、教学经验分享会以及教学案例分享会等教学交流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农学专业英语”教师多进入普通英语教师课堂进行听课学习,充实英语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第二,学校应该给“农学专业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访问、名校进修的机会。笔者在进行“农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国外科研方面的一些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差异内容较为感兴趣,可以通过在课堂穿插这方面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鼓励“农学专业英语”教师进修与深造,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及英语能力,也对上好“农学专业英语”课程具有巨大辅助作用。
第三,建议增加师生互评及教师课程与能力考核机制。部分院校的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刚参加工作时具备很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工作过程中较少应用英语,导致英语水平不断下降,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教师保持较高的课堂教学质量,建议开展师生相互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总体评价,分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建议定期开展针对“农学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测试,评价其自身业务水平是否达标,这样有利于督促专业英语授课教师保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状态,进而变相提高“农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水平。
2.2 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建议第一将大班教学改为小班教学。小班教学可以给老师充足的时间与每个同学进行沟通与互动,并且给予每个学生更多机会在课堂上锻炼“农学专业英语”综合能力。在口语方面,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站上讲台,讲授一段知识,亦可以让学生以Presentation的方式进行简单地英文学术报告、英文工作总结以及英文工作计划,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能力。在写作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将会遇到的各种学习与工作场景,开展如学术论文摘要撰写、英文工作总结撰写以及英文电子邮件撰写等内容的教学,以课堂作业的方式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学生可以个性化的根据自己未来的计划,选择相应内容的写作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将眼光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学习以及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第二,考试考核多样化。常规专业英语的考试,及格与不及格主要取决于期末一张卷子,学生相比于知识学习,更加关注考试是否通过。因此,经常出现学生平时上课不积极、课堂内容参与度差及作业完成度差等问题。如何做到让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平时的课程学习当中。笔者建议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成绩评价系统,结合课堂提问、课堂演讲、课后作业以及考试等多种方式并行,合理分配各项作业的分值,并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期末考试难度,改为开卷考试,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及时更新“农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部分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自开设以来,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就很少有修改及更新,导致学生学到的英语表达较为过时,新的技术新的词汇知之甚少,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因此,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发展,教材的及时更新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教材的修订不是仅仅针对教材中表达以及出现的小错误进行调整,更应该增加最新的农业相关知识来替换年代较远的文章,建议多引用国际知名的权威SCI杂志中的论文,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行业前沿信息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农学专业英语”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第四,增加国际学生交流,共同提高专业及英语水平。众所周知,目前各个学校都具有大量留学生,相较于国内学生而言,留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甚至有很多留学生母语就是英语,但农学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而国内学生一般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但是专业英语水平较差。因此,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合理开展与国际留学生专业课程共建,两方学生取长补短。
第五,合理安排开课时间。“农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都是基于农学专业课如育种学、栽培学及耕作学等相关知识而开展的。但是此课程常被安排在大四进行,距离农学专业课的学习已经过去了一年以上时间,笔者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过的知识已经忘了一大半,此时对其进行“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部分学生便会觉得云里雾里。因此,笔者建议教学安排上,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英语课进行合理排课。具体来说,可将农学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上半学期,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可以从学期中开始教授,这样便可实现专业基础课相当于“农学专业英语”课的预习,专业英语课的讲授也变相地帮助同学复习及巩固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记忆,对学生专业英语课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一举两得。
2.3 思政元素的融合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准
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方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来抛砖引玉,提供一些思路。第一,在讲授“农学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可将自己经历过或网上了解到的英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此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并将部分案例深入打磨,形成经典案例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例如,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与欧美国家的防疫措施存在着天差地别,欧美国家过于宽松而不负责任的防疫方式导致上百万人的死亡,而我国从发现疫情以来,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建造方舱医院,迅速隔离患者并对其积极治疗,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在全世界防疫效率上远超其余国家,能生活在中国,深刻感受到骄傲与自豪。
第二,针对农学相关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我国领先于世界的杰出农业成就进行介绍,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比如讲到水稻方面,我们就会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是如何一点一滴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大幅增加了水稻单产水平,为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经典的案例要形成模式对每一届学生都进行讲授,但不能一直按部就班,应当在其基础上,结合时事新闻,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政的教育和指导。例如,给学生分享前段时间我国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实现了实验室内使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重要原创性突破,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作物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进行比较分析,突出该项成就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所处的行业也燃起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及“碳中和”相关政策,通过提问以及讲授的方式,给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加强了学生对时事政治政策等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杰出人物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方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结合校史,讲授建校初期,老先生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深耕科研,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励志故事,以及现阶段,学习好老师以及好同学的故事,与同学们共学共勉。此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迹,更容易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的路任重而道远,教学体系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与优化。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方面学习,正所谓“育人先育己”,只有教师自己的觉悟和知识储备提升上去了,才能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教授给学生。
3 教学案例分享
3.1 Double Pass教学模式的探索
笔者模仿欧美国家考试Double Pass系统,探索了其在我国教学体系中的效果。Double Pass即学生不仅要在期末考试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还需总成绩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此门课程才可顺利通过拿到学分。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以往学生多采取平时上课松懈,期末考试紧张的学习方式,而采用Double Pass教学模式后,学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平时课程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参与提问、演讲以及课后作业。课后回访过程中,学生也表示,开始感觉这种考核方式增大了整体课程的难度,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迫使学生整个学期都要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如图1所示,在开展Double Pass模式之后,仅有一个同学因为不来上课而无法通过,其他参与的同学均在60分以上(图1A),对比2020年(常规教学模式)与2021年(Double Pass模式)的考试成绩数据可以发现,较2020年数据,2021年期末考试及格人数、70分-80分人数及80分-90分人数均有增加(图1B)。证明Double Pass教育模式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整体考试分数,提高教学效率。其原因归结于为了保证平时成绩也及格,促使学生整个学期课堂参与度提高,在开卷考试的情况下,期末考试就很容易通过。此模式不仅提高了课程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平时上课懈怠,期末突击的坏习惯,更新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知。
图1 采用Double Pass前后考试成绩差异图
3.2 中外学生课程共建探索
笔者本人对此进行了部分尝试,协调国际学院老师,将其专业课程与“农业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融合,共同开展了4个学时的课程,其中主要以小组讨论和Presentation的形式进行。授课开始之初,国内学生较留学生而言,表现得较为内向,但是,各小组分配好讨论主题后,学生逐渐进入状态,讨论越发热烈,随后的Presentation效果也十分理想。虽然只有短暂的4个学时的课程,但是课后对学生的回访过程中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此类教学尝试,国内学生通过此契机找到了一个与留学生接触交友的机会,更加有利于其英文水平的提升,而对留学生来说,他们也很希望多结交中国朋友,希望以后多提供相关的机会。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农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建议。建议可能并不适用所有学校,不同学校根据学校情况针对不同问题还需具体分析。总而言之,“农学专业英语”课程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应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以及深入融合思政元素,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最终为提高学生农学专业英语水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