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理解与表达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2-09-30孙梦雅王鹤霖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维度思政

孙梦雅,王鹤霖,乔 冬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高等教育领域曾在思政教育问题上长期面临“孤岛”困境[1]。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多项政策落地突出宏观导向,强调各类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由此,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切入教学的重要价值逐步得到彰显。面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深挖并拓展专业及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资源与育人功能,更加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课程思政元素理解与表达的现实困境

课程思政是藉由思政课程以外的课程之“形”融合思政教育之“神”,在与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倡导的价值场域碰撞及融合中生发和拓展课程育人功能的一种课程思维。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思维形成的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与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一)表层化的理解

当下,高校教师普遍对课程思政元素是什么、从哪来、怎么用等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缺乏深入的思考。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视为课程内容的“外来物”,甚至将其简单理解为与教育事业或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文本内容,试图通过设计关注时政信息的简要教学环节体现课程思政的过程,将“政策”与“思政”混淆;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元素就是课程的“情感”元素,试图通过饱满的授课情绪,丰富的语言表达,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片面理解了课程蕴含的思政价值;有的教师将思政知识等同于课程思政元素,将“源头活水”化为“一潭死水”,使得课程思政的开展外强中干,形式化教学的意味更强烈,与“如盐在水”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实际上,这三种认识上的误区都隐含着教师对课程思政探索的浅尝辄止,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生发与提炼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同质化的归纳

当前,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归纳倾向于“拿来主义”,即按照国家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文本话语体系以及其他学科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示例,简单设计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维度与具体内容,同质化倾向显现。诚然,我国倡导“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2]。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意味着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必须整齐划一和盲目照搬。同质化归纳的背后,实则是教师陷入了静态思维,忽视了课程本身对课程思政元素生成的内驱力,进而产生对课程专业性的失守。

(三)外显化的输出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思维,是教师经过长期的课程实践积累所形成的对课程育人功能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元素则来自于课程思政思维之下,对课程价值表达的内容与方式的审思。审视课程思政教学实际,普遍存在着外显的课程思政输出感,这是教师未能有意识地建立课程思政思维的结果,也是忽视思政教育内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思政教育的存在形态包含显性和隐性之分。隐性思政教育强调教育者运用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手段、载体,通过有意识地隐藏教育目的,将意识形态及价值引领的教育性因素渗透且融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3]。因此,过度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的外显会导致思政教育“隐”的价值缺失,剥夺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主动且自发的思想成长的权利和机会。

二、课程思政元素理解与表达的应然逻辑

上述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实则聚焦一个问题,即课程思政元素是“外入”还是“内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4]。因而,课程内容本身就孕育着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来自于对课程内嵌价值的挖掘和整合。“内生”的依据是什么?具体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知识具有真理性,课程承载着传授知识的功能,因而课程内容一定程度上是客观中立的。价值是以客体的属性为基础、以主体的需要为动力而形成的一种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主客体关系[5]。因此,课程内容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实则是课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具体属性表现,而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是实现课程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最优路径,并且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价值性越高,课程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效越好。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开展主张改变以往过度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和对“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把课程知识学习与学生个体成长、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将学生长远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6],这正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关注课程内容真理性与价值性并举的改革趋势。基于此,课程思政元素的生成一方面应尊重课程内容与知识承载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应凸显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价值,以期帮助学生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全面发展。

(二)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发生理念与结构上的革新。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处理好传统与新风的关系,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生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体现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此体系之上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精准概括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精敲细琢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想教育性,特别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指引,科学建构课程思政元素维度系统,能够推动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和协同共育。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以统一的国家政治认同为基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优化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结构,是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共性要求和基本逻辑。

同时,专业课程体现着专业的性质与特质,不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也需体现专业特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各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应以此为根基,深入梳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不断彰显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和亮点。

三、课程思政元素理解与表达的实践进路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元素的“内生”需要兼顾课程知识客观属性和思想教育性的平衡,立足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凸显学科与专业教育特色。因此,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就需要寻求多维度的解释。现以本科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学前教育原理”课程为例,具体说明课程思政元素维度的建构与内容选取的具体路径。

(一)课程思政元素维度的“分”与“立”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旨在向学生传递专业基本的理论观点、知识脉络与逻辑思维方式,以问题导向引领实践活动,综合培养学生学习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及职业的能力和素养。基于课程思政元素“内生”的应然原则,“学前教育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维度系统应由如下三级构成:宏观维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层基本内容,即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不偏航、不迷失的根本;中观维度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的教育类课程开展“师德”教育的主要任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应着重从专业理念与情怀、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伦理与道德、专业理想与发展等层面进行细化与区分,这是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融合的保障;微观维度是“学前教育原理”课程内容本身承载的富有精神引领价值及教育空间的重要史实与人物、政策与文本、事件与案例、前沿与愿景等,这是避免课程思政建设出现“两张皮”问题的关键。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维度系统示意图

(二)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选”与“融”

维度决定了内容的价值表征。以“学前教育原理”课程的一个重点章节“儿童观”为例,具体说明维度之下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选取与融入。“儿童观”是人看待儿童的根本观点、看法与态度。在授课过程中,了解儿童观及其演变历程是课堂学习的重点,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现代的儿童观是课堂学习的难点。因此,重点与难点即是课程思政元素生成的起点。可以通过对儿童观演变历史进程的介绍与讨论,树立学生对儿童的正确认识,理解儿童的权利与地位,进而形成初步的专业认同;通过对国内外专业领域重要人物的儿童观及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了解与分析,带领学生深刻体会发现儿童、珍视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伟大理想与美好情感,厚植专业情怀,增长专业见识;通过案例教学环节中对虐童事件的辩论与反思,加深学生对错误和非科学儿童观危害的认识,产生对专业伦理的敬畏,奠定学生主动内化与提升“师德”修养的基础;通过课堂延伸环节中对《儿童权利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出台意义的解读,强调儿童之于世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进一步坚定学生树立远大专业理想,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为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具体详见表1。

表1 课程章节“儿童观”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方式

上述设计过程,诠释了立足微观、凸显中观、放眼宏观的课程思政元素维度建构思路,也展现了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实现了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撷取,需要教师在科学的课程思政思维指导下立足课程内容本身而展开。但需要明确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是长期的,教师对于课程本体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审思,应不断根据国家政治导向的变化而调整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方向。同时,教师要注意到课程思政的结果往往是隐性的,只有在循环深入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上所获得的质性飞跃才能逐渐显现。综上所述,任何课程思政元素的生发需要保持一定的向度,不断追寻和梳理新时代之下课程本身蕴含的新的育人价值,如此,才能确保课程思政效力持续显著、成果更加丰硕。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维度思政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光的维度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