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青少儿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
2022-09-30王琳琳周晏平刘世宇王乐寅金泓言
王琳琳 周晏平 刘世宇 文 壮 王乐寅 金泓言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42)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进一步推行,我国国民健康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也从传统的“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逐渐转变为“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完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1-2]。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今人们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活与工作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尤其是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
2021年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到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由此估算,我国约有5000余万青少年正在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补齐精神卫生等服务短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自身成长及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究沈阳市儿童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此展开调查,旨在挖掘更加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为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沈阳市3-16岁儿童青少年,通过网络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其家长随机展开调查。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与专业书籍,依据社会调查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要求,通过咨询专家并反复修改后,设计了《沈阳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运动习惯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网上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92.6%。
(2)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参照国家发布的有关健康数据,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当前儿童身体、心理健康状态及家长健康素养与认知有了相对客观的认识,为青少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青少儿基本健康状况
(1)体态分布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孩子中,具有超重、肥胖体态的孩子占比19%,偏瘦体态占比24%。不良的体态不仅影响着身体健康,往往也会成为自卑心理的导火索。
图1 体态分布情况
(2)心理健康状态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从家长对孩子个性的描述反馈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孩子具有精力旺盛易冲动、腼腆内向较胆小的极端性格特征,43%的孩子存在潜在非健康心理状态行为,如咬手指、语言迟钝、偏食、胆小过度依赖父母等,这说明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需要家长及早关注与引导。
图2 家长对孩子个性的描述
图3 青少儿行为表征
2.家长心理健康素养与认知
(1)青少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青少儿心理问题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学习障碍、行为异常、人际交往障碍、过度自私和生活适应不良等。除一部分孩子因生理性缺陷而自卑外,更多的心理问题源于生长环境所带来的阻碍和不良影响。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将伴随孩子终生。
图4 青少儿心理发展出现的问题
图5 青少儿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以及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调查中,家长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平时耐心引导,必要时予以严厉训斥,小惩大诫的占到总人数的63%,采用耐心教导,讲道理的占比22%。这说明目前绝大部分家长会通过温和理性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
图6 家长教育方式
(2)家长对青少儿心理健康的认知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超过90%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家长最希望帮助孩子解决的健康问题是心理、性格及交际的发展,其占比已达38%;其次是体质体能问题,占比约为25%,体态和视力占比20%。显然,青少儿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家长的关注,甚至超越身体健康需求位列第一。
图7 家长最希望帮助孩子解决的健康问题
3.青少儿运动习惯
(1)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行,校园体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课外体育锻炼仍然是青少儿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和短板。我们在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方式一项调查中发现,自行锻炼和无锻炼的孩子占比约为72%,参加校外体育培训约为18%,参加课后校队训练仅为10%。
图8 青少儿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青少儿锻炼频率、运动时长的调查,我们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儿缺少运动习惯,近四分之三青少儿平均运动时长不足一小时。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每次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不足以引起身体机能的变化和体质的增强,每人每周至少应参加三次体育活动,调查结果令人担忧[3]。
表1 沈阳市青少儿运动习惯统计表(N=213)
(2)家长对运动作用的认识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有效增进身体健康,对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等。临床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运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4]。
图9 体育运动的作用
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已得到家长们的普遍认可。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增强体质功能外,83.6%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目前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儿存在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其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生长环境。家庭的和睦、家长的教育方式及健康素养,尤其是孩子的运动习惯,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儿缺少运动习惯,近四分之三的青少儿平均运动时长不足一小时。
心理健康是三维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代不仅要注意身体健康而且要学会用积极的方法克服各种心理挫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青少儿早期的心理干预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2.建议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首先,家长要尽量为孩子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提高自我健康素养,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其次,家、校、社协同联动是重要的作用环节。一方面,家庭要积极配合、支持学校教育,积极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要将关口前移,对成长环境不佳的家庭或已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觉提供指导帮助。
呼吁社会各级机构,如学校、政府机关、卫生机构、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以及街道社区等,构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路径和方式方法,倡导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康复训练机构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规范化、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