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更准确地提高高校舞蹈剧目排练课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以桂剧《破阵曲》男女人物为例

2022-09-30苏原春黄程瑶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剧目人物形象舞蹈

苏原春 黄程瑶

(桂林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舞蹈,以动作传递情感,用肢体表达美学特征,是现当代艺术类别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在舞蹈剧目中,舞者通过舞蹈动作与角色气质来传递人物形象,所有的角色人物形象塑造都应围绕该剧目的主题或立意。在所有优秀的作品当中,角色人物是推进舞蹈内容发展的强心剂,无论是舞剧或舞蹈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层面上来看,把控剧中的人物特点,更好地进行人物塑造,将会提高剧目表演的实践效果与艺术高度。近段时间,桂剧《破阵曲》在桂林当地引起了不小的新桂剧艺术凡响。因此,下面以《破阵曲》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作为研讨对象,探讨在舞蹈剧目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借鉴作用[1]。

一、舞蹈剧目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分析

在社会发展推动下,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更加活跃,都为高校舞蹈剧目教育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各地高校开设舞蹈剧目课程显著增多。依托舞蹈剧目排练课的教育教学,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对舞蹈剧目的兴趣,让学生在舞蹈剧目排练中感受到舞蹈的价值与魅力,以及深刻地把握舞蹈的艺术魅力,进而发挥出舞蹈对人的成长影响的促进作用。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情绪舞蹈和情节舞蹈的区别就在于故事发展和人物形象,情绪舞蹈可以没有具象的人物表达,以一种抽象的艺术手法去表述情感,而情节舞蹈往往更加贴近现实,在逻辑上需要和剧目思想保持一致。无论是大型舞剧或是单一舞蹈作品,在情节舞蹈当中需要有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的表现,也要有故事剧情发展的逻辑性与人物表达的动机[2]。就像哲学家所思考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情节舞蹈的作品,就需要把特定的内容赋予到角色人物的身上。因此,人物形象塑造在舞蹈剧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有效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先声夺人”的优势,可以直接抓住观众内心,塑造故事特色,也可以让后续故事开展得更加合理、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光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比拟“物”。通过肢体语言、形象造型和舞蹈动作来扮演,整体以人物的个性、情绪作为表达内容,让整个舞蹈更加贴近叙事艺术,也凸显了人物塑造在整个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依托舞蹈剧目排练课的开展,能够在教育教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深化舞蹈剧目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正如本次研究中所选用的案例桂剧《破阵曲》,以塑造当时的民族艺术家气节作为主要内容。在特殊背景下,塑造不同人物的具体形象是剧目的关键所在。将这样的舞蹈剧目融入高校学生成长当中,不仅能够弘扬伟大艺术品格,而且还能够让舞蹈艺术的正能量熏陶作用更好地凸显出来。这对于学生三观塑造乃至全面发展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人物形象的肢体语言和人物气质,让剧目可以有效推动,很多剧目都是依靠人物形象的塑造所展开的,如《破阵曲》中的多个人物引入,一点点将剧情在该剧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呈现出来,更加强调人物自身的特色,塑造人物的层次感与艺术感,呈现作品自身独特的魅力。

二、分析桂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破阵曲》为例

在高校舞蹈剧目教学中,排练课的高质量开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主动性、成效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解读,透过不同的人物形象解析,可以帮助学生对舞蹈剧目内容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在理解舞蹈剧目上会更加深刻到位。

1.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情境想象

情境既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点,也是映衬人物性格的最好方式。从桂剧来看,以剧中所创造的情境假设来为人物形象塑造提供借鉴和帮助是排练中的重要举措[3]。无论是什么剧种都会对人物进行重点的刻画,而关系到一些彰显人物性格的地方,更是需要场景的衬托才能充分发挥其本来的作用。例如,在《破阵曲》中,第四场“破旧”的场景中,徐悲鸿的爱国忧民形象更加饱满。从这种反应来看,剧目中人物形象塑造是不能脱离情境支持的,在情境中选择人物最为合适的表达,也可以让人物的效果更加真实化(图1)。

2.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情节设计

桂剧表演过程中的剧情设计是人物表现的重要组成,剧情的起承转合中蕴含了作品中的“内核”,能在人物表演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升华,既是一种当下剧目创作中的必备方法,也是剧目在动态叙事的基本过程。一般来说,任何剧目形式都有一条完整的叙事主线,人物作为其中的穿插符号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人物因为情节设置而凸显性格,而情节也因为人物的特点描述得更加生动,二者是相互推动的。在这种互相成就的作用下,实现了剧目整体情感思维的固有表现。例如,在破阵曲中的第二场“破围”,将故事情节设计得十分曲折,而其中小金凤的形象更是十分饱满。在表演京剧的过程中,徐悲鸿、马军武和田汉的加入,让情节最后得以完善,也保护了小金凤的安全。所以,在不同情节,不同表现手法的设计下,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效果,但无论是哪种设计都是对情感的自我表达,生动的情节、曲折的故事最后呈现于舞台(图2)。

图1 破阵

图2 破围

3.形象塑造中肢体情感的语言化

桂剧表演中“唱、念、做、打”是戏曲当中的基本功,而其中的“做”则是指舞蹈化的肢体动作。可见,在其表演形式中有着大量依靠肢体动作来传递情感内容的部分。演员在进行情感倾诉的过程中,对于自身身体的把控十分重要,尤其是细节动作,人物主题动作,人物气质形象的“小动作”“习惯动作”更是凸显人物形象的关键点。在肢体动作中,增加情感化符号,增显人物魅力,从而提升人物形象性格。例如,《破阵曲》中的徐悲鸿为小飞燕画眉,眉眼之中全是柔情,而后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着自己对时局的无奈与辛酸,更是让观众体现了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且,在《破阵曲》中很多细节肢体语言的表达都很好地符合人物形象,如最开场的爱国夫妻张署和周琦、马军武的爱国情结等,都是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小动作进行塑造,而这也给舞蹈剧目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4.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音乐感悟

音乐是所有剧目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表演者通过唱词台词和肢体动作表达人物形象,而背景音乐依靠洞察力来烘托映衬主题、思想和感情,直接把人物角色的表演节奏和情感传达给观众。表演者必须具备感受、理解的能力,捕捉并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控制节奏的能力。在听音乐时,必须能够灵敏地辨识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和情感[4-5]。同时,表演者必须具备与音乐节奏和旋律合拍的能力,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中的情感。因此,音乐的力度和速度能让观众产生意想不到的感受,使表演者更好地体验角色,融入角色,准确地传达情感。它能将演员的情感与角色融为一体,启发演员的想象力,提高表演者对角色的塑造能力。在《破阵曲》中,很多细节都利用了音乐来表达气氛和改变情感。例如,在第三场“破心”中,张道藩来劝说徐悲鸿去出任政府官员中,前期为了烘托气氛与徐悲鸿闲聊,这时候采用了狗马声色的音乐来烘托人物的丑恶形象,并且最后通过二人对唱的行弦曲调塑造了慷慨激昂的人物形象。通过音乐的加入和烘托,更好地将美好形象和丑恶形象分开,也很好地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也为该段落定下了基调。

5.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内心台词

在桂剧作品人物的演绎中,必须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无论是对戏于对手台词时的内心语言,还是自身内心感受的表达。这种内心语言丰富多彩,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甚至是一个感叹号,在句子形式上有时完整,有时残缺,可以是唱半句留半句。使用内心独白,使得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在舞台上清晰呈现。内心台词影响角色的心理因素,也是表演者用于塑造角色的重要工具[6-7]。内心台词的构建,需要演员分析理解剧中人物的情节和性格,在剧目情节中捕捉人物当下的内心感受,进而才能更好地用人物表演来呈现。表演者必须把自己放在人物的情节当中,调动自己内心的感情,进一步完善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实现了由内而外的表演。

在实际表演中,内心台词的表演可以划分为很多种,如表情、肢体动作、唱段等。仍然以《破阵曲》第三场为例,后续张道藩和徐悲鸿的唱段对唱,就很好地表达了两个人的内心台词。剧中唱段如下所示。

张道藩寿康啊!

(唱)莫揣明白糊涂装,

广西三杰巨幅镶。

哪里是只画美人不画马,

分明戎装马蹄扬。

徐悲鸿(唱)拥兵护国李白黄,

“美人”名马相益彰。

独裁逆民意,

有何脸面留华章。

张道藩(唱)且识时务莫孤傲,

得傍靠山日方长。

徐悲鸿(唱)身有傲骨无傲气,

士为知己剖肝肠。

张道藩(唱)中立战术柔克刚,

徐悲鸿(唱)自欺欺人来伪装。

张道藩(唱)且观时局待时机,

徐悲鸿(唱)时不我待国弥殇。

张道藩(唱)随笔描画无大妨,

徐悲鸿(唱)封笔宁做讨饭郎。

张道藩你!

道藩兄,请回吧。

张道藩无奈,叹息下。

6.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个性化服饰

如今,剧目作品呈现出多样化、数量化的趋势。在千姿百态的剧目作品中,要想突显自己的作品,就必须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在剧中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服装是剧目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在剧目作品中,应该如何运用服饰的个性化来呈现呢?在设计个性化服装之前,必须明确剧中的人物,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个性化的舞剧服装,并运用款式、配饰、色彩等来呈现个性化服装。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剧,应考究其年代的服饰加以设计,魔幻剧、儿童剧则应该根据角色的形象夸张化设计其服饰。而服装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给人物角色一个生动的生命,还可以渲染舞台,配合舞美、道具等因素,综合提升人物在剧中的形象[8]。

三、提高高校舞蹈剧目排练课程中人物塑造效果的建议

1.外形塑造

四年的本科舞蹈剧目排练课当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风格和种类的舞蹈,除了掌握剧目当中的风格韵律和舞蹈技巧以外,更应该掌握其舞蹈形象。无论是独舞或群舞,情绪舞蹈或情节舞蹈,首先须建立视觉中的人物形象。例如,舞蹈《中国妈妈》中的“妈妈”形象就符合观众的审美,通过服装造型可以清晰地判断是东北地区的妈妈形象,也是大众心中集体的印象。又或是舞蹈《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编导设计出的人物外形,破衣烂衫、蓬头垢面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通过喜剧的形象去表达悲剧,符合观众文学想象的心里预期。所谓“立竿见影”,立什么样的形象,得什么样的人物。因此,舞者的形象塑造是剧目表演中的关键。从形象塑造中抓住人物特点,以外形来直接表达人物的基本信息,可以更好地带动观众情绪,引导观众进入到剧目的情节中。

2.动作塑造

舞蹈剧目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缺少了台词对话等信息的传递,人物的思想历程和精神面貌全部需要动作塑造来不断完善。通过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更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凸显其本身的精神特质,无论是动作或者节奏上面的变化,都让其本身呈现了更加独特的处理方法。而如果整体动作的处理更加合适的话,也会推动人物更加具象化[9]。在舞蹈剧目排练课程当中,特别要把握角色人物的“小动作”“微动作”“主题动作”,许多的舞蹈剧目当中都有编导设计的个性化的动作,来丰富其角色人物的性格,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精心构思,小到一个眼神的延伸,大到一组连续的舞蹈短句,都需要学生的细心品味。所谓形似神似,型神兼备。通过锻炼动作细节的把握,做到对人物动作处理的收放自如。

3.心理塑造

心理塑造也就是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一些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人物的心理塑造能使演绎角色的层次丰满且扎实,既是角色表演的潜台词,也是一切行动最本质的动机[10-11]。剧目角色表演当中,更多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感构建。因此,必须在排练当中,认真了解与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动机,人物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人物所表演的动作有什么样的动机等。同时,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表演的情境当中,询问自身会在当下的内心活动当中做出怎样的抉择,结合自己进行二度创作,真正地做到情感的外化和释放[12]。

结语

无论是桂剧、舞剧,还是单一的舞蹈作品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优秀剧目中的经典形象会超越艺术门类及国度的限制,永久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可以说,成功的剧目势必不能脱离有效的人物形象塑造,这基于剧目创作的本身设置,同时也需要演员的自我塑造。所以,在舞蹈剧目排练课程中,首先应该抓住外在的人物形象,如服装、造型、妆容、人物体态、神韵、气质等,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思考剧目中的立意、创作背景,提高对作品的认识,进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经过这样的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让内心蓬勃的情感表现在立体的人物形象之上,也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进入到相应的情感世界。

猜你喜欢

剧目人物形象舞蹈
舞台剧目
学舞蹈的男孩子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舞蹈课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优秀剧目进校园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