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猪场生产管理关键点及改进建议
2022-09-30杨洺扬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
文│杨洺扬(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养猪业遭受到巨大打击。疫情后,生猪存栏持续短缺、猪肉价格长期处于高位促使规模猪场纷纷积极展开复产复养或扩大生产规模。截至2021年年底,辽宁省设计年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约350家,设计年出栏2001~5000头猪场约500家,设计年出栏500~2000头猪场约4000家。中小规模猪场仍是生猪生产的主力军,但其管理水平和生产成绩却参差不齐。目前国内生产水平优异的规模猪场PSY(母猪年产断奶仔猪头数)可稳定在25头以上,国际最先进水平猪场PSY可达27头以上,但国内部分中小规模猪场PSY仍停留20头以下。由此看来,中小规模猪场的生产管理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笔者对辽宁地区部分中小规模猪场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作以分析,并对薄弱环节改进提出建议。
一、妊娠母猪饲喂及体况控制
中小规模猪场母猪饲喂通常采用固定每天饲喂量或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普遍缺少针对每头母猪个体体况和不同妊娠天数而调节饲喂量的环节。如母猪体况过瘦会影响妊娠期胎儿发育、分娩后哺乳和断奶后发情,如体况过胖则可能影响胎儿分娩,所以在母猪妊娠前中期,并不推荐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建议定期对母猪个体进行体况评分。妊娠前期根据母猪体况评分调节饲喂量,妊娠后期(90~100天)因胎儿发育速度最快可增加每天饲喂量,但分娩前几天时应适当减少饲喂量,以减少母猪乳腺炎、子宫炎、泌乳缺乏的患病风险,妊娠母猪的定期体况评分和体况控制必不可少。
二、妊娠母猪分娩管理
目前,部分中小规模猪场对母猪分娩管理仍不够细致,受人员和物资成本限制,一般产房饲养员仅负责监控母猪分娩、剪断脐带、防止新生仔猪受到母猪挤压等简单的接产工作。但仍有很多重要的分娩管理细节没有被重视,例如每头经产母猪都应建立母猪档案准确记录其妊娠时间、胎次情况及产子信息等;分娩过程中如遇到分娩无力母猪,产房管理员可谨慎进行助产;同时,产房管理员应对每只新分娩仔猪擦去身上黏液,置于保温灯下,并帮助其吃足母猪分娩后12小时内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能量和免疫球蛋白,对仔猪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分娩后,产房管理员应持续关注母猪带仔情况和身体状况,必要时进行子宫清洗治疗;细致专业的分娩舍管理是猪场提升生产成绩的关键。
三、产房环境控制
部分中小规模猪场受到产床数量和基础母猪头数的限制,母猪产房很难做到全进全出,导致产房长时间无法得到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简单的带猪清洗消毒不足以彻底杀灭产房内病毒微生物,这对母猪和仔猪健康极为不利。同时长时间的带猪消毒也使产房的湿度无法控制到最适水平,很多猪场多发未断奶仔猪腹泻与此不无关系。建议有条件猪场应尽量调节生产节律保证产房的全进全出,在每批仔猪下床后,全面彻底地进行产房清洗、消毒、干燥。确保产房环境洁净、温暖、干燥对仔猪后续保育期和育肥期的快速成长至关重要。
四、仔猪去势时间把控
受管理方式差异、人力不足、仔猪数量少、天气潮湿等因素影响,中小规模猪场普遍存在仔猪去势时间滞后的情况,但仔猪去势时间越早体况恢复越快,对生长发育影响越小。目前普遍推荐7日龄仔猪去势,先进猪场甚至可达到3日龄仔猪去势,部分中小规模在14日龄后仔猪去势,这既增加了仔猪保定难度,也提高了去势后刀口发炎风险和伤口恢复难度,一定程度耽误了仔猪快速生长发育期。因此,建议适当提前并规范仔猪去势时间。
五、仔猪寄养管理
摄取母乳是早期仔猪惟一能量的来源,所以确保每只仔猪都能吃足母乳就尤为关键。部分中小规模猪场在这一环节较为薄弱,产房饲养员很难做到系统地对仔猪栏位调整进行寄养,从而导致无法吃足母乳的仔猪体况不断下降,断奶时成为弱仔甚至僵猪。一般仔猪会对母猪乳头定位采食,所以建议当产子数多于母猪有效乳头数时或有仔猪为明显弱仔无法抢到乳头时就应考虑寄养,寄养应在断奶后24~48小时内完成,如需奶妈猪应确保其带仔天数不超过30天。保证断奶仔猪的茁壮是其快速健康出栏的关键。
六、仔猪教槽管理
目前,中小规模猪场出于对饲料和人工成本的控制,普遍忽视对仔猪教槽料的饲喂环节。仔猪最早在10~14日龄即可适应教槽料饲喂,虽然此时饲料利用率较低,但能够训练仔猪采食和适应饲料,补充能量供给,减少仔猪咬乳头,同时有效防止仔猪断奶突然采食保育料后引起的营养代谢性腹泻,而这类腹泻在中小规模猪场仔猪保育前期时有发生。有效专业的仔猪教槽料能够帮助仔猪健康地度过断奶到保育的过渡期,最短时间内开始快速生长。
七、后备母猪发情管理
由于后备母猪暂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中小规模猪场对后备母猪的管理较为粗放不够重视,甚至有的猪场直接混入育肥舍饲养,缺少针对后备母猪个体的发情管理。但好的后备母猪管理能够大大缩短母猪一生的非生产天数,提高配怀率和产子数。所以,加强后备母猪发情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后备母猪第一个发情周期(165日龄左右)应使用不同公猪接触(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刺激其发情并记录发情情况,第二个发情周期(186日龄)再次发情既可以开始配种。有数据表明,后备母猪第二次发情后配种比初情期配种能够获得更高的窝产子数。如仍未正常发情进行混群刺激(7天后)或注射PG600促发情(14天后),如在第四个发情周期249日龄仍未发情应及时淘汰。后备母猪的发情管理将直接影响该母猪后续的生产胎数和发情时间,而缩小母猪空怀天数和提高窝产健仔数是提高猪场生产成绩的关键手段。
八、保育猪及育肥舍环境控制
很多猪场对保育猪和育肥猪投入很高的饲料成本和治疗成本。但忽视了猪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生物安全等因素的把控。仔猪断奶初期缺少母源抗体保护,疫苗免疫还未产生有效抗体,此时仔猪的免疫系统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必须控制好猪舍环境和生物安全。进入育肥期后,随着免疫力逐渐增强,一般病死率会大幅下降,但部分猪场育肥猪长期咳嗽、眼结膜发炎,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能是由于上料时扬尘较大、通风不畅造成猪舍内空气质量不佳诱发,甚至可能继发其他疾病。通风是猪舍控制温度、去除湿气、提供氧气、去除有害气和臭味、去除灰尘颗粒的最有效办法。控制好猪舍内温度、湿度、有害气体、蚊虫等环境因素是猪群快速健康生长的前提和基础。
九、配种管理
规模猪场一般采取自养种公猪采精稀释后人工授精的配种方式,小规模猪场也可能直接外购精液。规模猪场技术人员的精液采集、精液质量鉴定、母猪发情鉴定及人工输精等操作都比较规范。但普遍缺少配种信息记录和后期妊娠检查(B超鉴定)环节,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发现配怀失败返情母猪的难度,无形中增加了母猪的非生产天数,降低了猪场的生产效率。及时发现空怀母猪是提高猪场PSY的有效手段。
十、生物安全管理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猪场管理者的生物安全意识随之提升,规模猪场在人员、车辆、物料出场进场,进猪出猪等环节都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家猪场的生物安全流程。但仍存在生物安全漏洞值得探讨,例如,中小规模猪场很难形成生物安全隔离屏障,无法有效控制场外的鸟类、昆虫、鼠类甚至野生动物等进入场内传播病原微生物;受成本限制,中小规模场很难建立车辆洗消中心,无法把控进场的运猪车和运饲料车的消毒质量,往返于各个猪场的车辆无疑增加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受工作人员数量的限制,猪场内工作人员无法完全做到依据猪舍生物安全等级从高到低单向流动,增加了高生物安全等级猪舍的病源传入风险;部分猪场饲养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仍有待提高,猪场应严格执行场区封闭,入场人员洗澡隔离消毒,入场物资消毒,区分生产区和生活区,进入生产区再次洗澡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严格专业的生物安全管理是猪场能够长期平稳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非洲猪瘟疫情后时代,整个养猪业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各规模养猪场都不断尝试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抛去市场价格和成本等客观因素影响,提高生产管理的专业度和细节把控将是中小规模猪场提高生产效益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