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2-09-30张秀珍
张秀珍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血压作为临床典型慢性疾病类型之一,患病群体多集中于老年人,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且一旦血压控制不良,易引发诸多并发症。脑梗死作为常见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致残、病死风险极大,具有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患者在抢救后往往存在语言障碍、偏身麻木、偏瘫等一系列后遗症[1]。高血压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的一种,两者合并不仅加重患者病情,同时为疾病治疗增加难度。为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治疗中配合有效护理干预极为必要[2]。针对性护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计划性的特点,临床护理工作更加规范、系统、全面,同时使护理工作由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服务。为评估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取80例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展开对比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80例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在“系统抽样法”原则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40例。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文件。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7)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2018)中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得到证实;(3)无相关药物用药禁忌证;(4)病历资料真实可靠,完整。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认知缺陷、精神障碍问题;(2)肝肾等重大脏器严重病变;(3)本次治疗及护理无法配合,中途缺席;(4)治疗过程中多次复发、病情加重;(5)治疗过程中遇到危急事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行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体征,给予基础宣教,指导合理用药,一旦发现不良症状及时给予处理。
1.2.2 观察组 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开展措施如下:(1)心理干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血压波动,同时不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加强护患沟通,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讲出内心感受,多与他人交流,护理人员根据其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多关心、理解、支持患者,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详细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效果等,增强患者认知水平,消除内心疑虑,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指导患者通过放松疗法、呼吸锻炼、音乐疗法、冥想等方式,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调整心理情绪。引导患者自我情绪调节,并通过激励性语言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或利用典型成功案例列举方式,维持患者乐观、积极的治疗心态。(2)康复训练。根据评估制定康复锻炼计划,最佳时机为治疗后24 h,早期良位肢体摆放,使用软垫置于患者受压部位,避免损伤皮肤,进行体位变换,逐步从卧位训练过渡到坐位,直至完全站立。早期开展神经功能修复锻炼,通过吞咽动作训练,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活动异常者指导开展肢体主动、被动活动、平衡能力锻炼等,提高活动能力。后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协助患者进行洗漱、穿衣、进食、上下楼梯训练等,逐渐生活自理。行走训练:开始时平地行走训练,后期进行楼梯走动练习,逐步恢复关节功能。(3)病情监测及用药指导:对患者病情变化及体征给予严密监测,观察血压变化,告知患者维持正常血压水平的重要性,指导其按时按量用药,规范患者用药行为,劝解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介绍各种药物作用价值、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并注意用药不良反应观察,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每日限盐,营养均衡,定期监测血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给予患者处理。(4)出院后随访:出院前收集患者各项信息,建立健康档案,院内多途径宣教,院外利用电话、微信、QQ群、上门探视等途径实施出院随访,充分掌握患者疾病恢复、饮食控制、用药等情况,强化患者心理干预,并给予患者个体化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家庭自我能力。
1.3 观察指标
于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评价以下指标。
(1)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比两组血压水平变化(舒张压、收缩压)。
(2)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总分42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运动功能:实施Fugl-Meyer(FMA)评分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压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干预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0 40干预前92.36±9.96 93.58±7.06 0.632 0.529干预后83.63±8.26 79.53±8.14 2.236 0.028干预前153.47±12.69 152.56±12.52 0.322 0.747干预后137.63±9.63 121.63±10.41 7.135<0.001舒张压 收缩压
2.3 两组NISS评分、FMA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NIHSS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相较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FMA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FMA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NIHSS评分、FMA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0 40干预前24.86±6.25 25.17±6.21 0.222 0.824干预后18.46±5.19 14.28±4.15 3.978<0.001干预前56.86±10.25 56.87±10.21 0.004 0.996干预后62.46±12.19 74.28±14.15 4.002<0.001 NIHSS评分 FMA评分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典型心血管疾病之一,早期高血压患者无显著的症状,随着疾病持续进展,会发生头晕、乏力等情况,至疾病中后期,持续高血压导致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硬化,或发生脏器功能损害,引起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供中断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病死及致残风险较高,具有疾病突发、易突然加重、危险系数高等特点[4]。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机体血压波动与脑血管病灶相互影响,可造成神经功能损伤,不仅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同时长期高血压未及时控制,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强化临床护理干预,满足患者身心需求,确保治疗工作顺利开展,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预后[5]。
传统护理往往围绕疾病为中心开展,内容缺乏针对性及系统性,较片面、零散,对患者心理、精神方面未给予重视,故整体护理效果并不理想[6]。针对性护理紧紧围绕患者开展,促使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需求,从多个层面实施更加全面、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在实施躯体疾病护理的同时,更为重视患者心理、精神层面的护理,以维持患者最佳身心状态,改善预后[7]。本次研究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更低,同时NIHSS评分更低,FMA评分更高(P<0.05)。可见,针对性护理的实施一方面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分析如下,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评估患者实际病情及机体功能状态,制定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可行性高、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干预及认知教育,使患者充分认知到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形成自主血压控制意识及能力,进而维持血压平稳,同时纠正患者疾病错误认知,规避影响疾病康复的危险因素,加快患者功能康复[8];强化患者用药依从性,促使其严格遵循按时、按量用药,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病情,并指导规范饮食,加强口腔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9]。研究指出,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可挽救尚未完全梗死的脑细胞,减小梗死面积,起到降低疾病致残率、促进肢体及生活能力恢复的显著价值。指导患者早期康复锻炼、心理疏导,有效控制并降低并发症几率,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稳定血压,改善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10]。
综上,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可稳定控制血压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功能,发挥提高预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