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2022-09-30广西财经学院廖文龙
广西财经学院 廖文龙 刘 卫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共享平台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作为会计行业的新生力量,除了掌握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以应对现阶段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要求。2007年广西财经学院获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作为国家级东盟会计人才创新实验基地,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对急需人才的需要,也符合广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广西财经学院对东盟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已有16年的经验,共向东盟国家或东盟企业输送应用型国际会计人才500余人,但面对新技术和新经济形势的变化,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仍无法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的需求。
一、大数据和区域一体化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一)大数据技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大数据、云技术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会计行业,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8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021年11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相较于数字化发展要求,会计工作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我们应切实抓好会计人才队伍“两个管理”、持续强化法制化和数字化“两个支撑”;切实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步伐,为会计事业发展提供新引擎,构筑新优势。2021年12月广西财政厅在《广西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广西会计改革与发展应结合新时代广西经济社会的形势和任务,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的深度影响和人工智能代替人记账带来的挑战,以服务广西发展战略为重点,以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方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未来5年将增加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战略管理相关需求的工作”。王化成(2020)认为,“数智”时代的财务岗位应该包括智能财务核算师、智能财务工程师、智能财务运营师等。由此可见,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已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更需要擅长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管理型会计人员,而仅局限于传统会计核算的会计人员已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而当前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滞后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区域一体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2010年1月正式全面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组建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该区域内的11个国家涉及多种文化、多种官方语言、多种会计准则,虽然目前已有8个国家完全或趋同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仍有3个国家分别采用本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是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要实现会计语言相通,实现区域会计准则趋同和会计行业协调发展,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需要各方积极参与。我们应着力于培养掌握东盟国家语言,熟悉东盟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度参与会计领域国际治理和国际标准制定,持续加强会计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在会计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国际经贸往来和跨境资本流动,对跨境会计合作及监管等提出新要求。因此,在数字化与区域一体化政策双重推动下,“大数据+东盟”相结合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必然。
二、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成果分析
(一)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1+3”选拔提升教学模式。“1”是指第一学年采用平台基础教育,学生在原有专业学习,然后择优选拔进入实验班;“3”是指选拔后的三年采用提升式教育,形成具有双外语、双专业、高适应度、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广西财经学院现行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特色及成果
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实验区项目经过16年的实践,在突显东盟国际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3双”特色及成果
“3双”为双外语、双专业和双优质。“双外语”是指以国际交流的通用性语言——英语为主,同时将越语或泰语作为副科外语。东盟国际会计实验班的学生英语六级通过率达41.66%,英语四级通过率达93.33%;部分学生考取了剑桥商务英语中、高级证书等;越语或泰语通过一年学习后,基本达到日常的会话交流水平,部分学生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泰语演讲公开赛获优秀奖。“双专业”是指以会计专业知识为主,东盟贸易经济学专业知识为辅。东盟国际会计实验班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以会计为主,同时系统地学习东盟国家的税收、金融、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等。“双优制”是指东盟国际会计实验班要选择好的学生和好的教师。实验班的师资要求为副教授以上职称,主要课程由教授和博士授课,选择好的教师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方面的选拔,在全校范围内挑选表现优异的学生组成东盟国际会计实验班。因此该实验班具有“双优制”的特色。
2.“3制”特色及成果
“3制”为导师制、访学制和毕业推介制。“导师制”是指学校为3至6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通过配备导师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日常管理。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导师将实践中的经验转换为教学改革成果,2019年《面向东盟培养国际化财经应用型人才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访学制”是指在第六学期,专门安排学生到越南或泰国进行为期2—3个月访学活动,主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及文明礼仪、风俗习惯、东南亚民族风情等。“毕业推介制”是指引进企业举办招聘会;带学生到东盟企业召开座谈会;由导师推荐到东盟单位就业或实习;学校与东盟企业搭桥,鼓励部分毕业生与东盟企业签署三方协议等,促进学生就业。
3.“2高”特色及成果
“2高”为高适度及高综合素质。由于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学生的选择也是多方面的,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考研、报考注册会计师、出国学习深造、到东盟企业工作等多条选择的途径。在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学术报告、专家学术讲座、广西会计学会学术论文研讨会、会计沙龙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初级会计师、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等职业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证券模拟投资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会计学院“菁英会计”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泰语演讲公开赛、艺术类比赛等;组织参加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活动、东盟博览会志愿者活动、黄丝巾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活动。东盟国际会计实验班的学生在各项相关活动中取得了各种奖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7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C类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全国数模比赛二等奖1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5项,包括自治区大学生英语C类优胜奖8人,广西数据建模比赛二等奖1人、优胜奖2人;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高度适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
三、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未突显大数据和东盟特色
教学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所必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专业总学制为4年,即1+3,第一学年在普通本科修读,择优选拔后再学习三学年(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第六学期到东盟国家访学)。东盟国际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构成。理论课占总学分比为77.78%,其中与东盟、大数据相关的理论课程占总学分比为17.09%。理论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与普通本科会计专业相同;专业基础课设有《基础泰语》《泰语(马来语)听说训练》,两门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为11.11%;专业主干课设有《东盟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两门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为3.42%;专业限选课设有《东盟国家文化概况》《东盟国家财政与金融》《东盟国家投资与贸易》课程,三门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为2.56%;公共选修课没有设置与东盟、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为22.22%,其中与大数据相关的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为2.14%。由此可见,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基础课占同类课程学分比较高外,与大数据及东盟相关的其他课程资源不足。尤其是实践课程只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和《ERP模拟实训》两门课程,课程设置未涉及与东盟国家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进程及东盟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等内容,基本与东盟不相关。
(二)教学方式未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
传统的会计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学生足够自律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制,学习的参与度不强,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教师不得不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采用慕课或线上直播教学方式;疫情缓解学生返校后,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但在大数据背景下,上述的教学方式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理论课程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教学手段有待提升。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师授课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但由于理论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讲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而对于东盟企业管理、大数据经济管理分析与预测等课程,缺乏Power BI、Python等技术手段的应用。第二,案例教学缺乏时代背景。教师通常会选择突出本学科知识内容的案例,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案例通常包含多个会计和税务问题,有些跨国公司的案例甚至会包含当地的经济、法律法规、文化、宗教等因素,而缺乏时代背景的案例既达不到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过于单一、片面。第三,实践课程缺乏大数据应用场景。学校没有建立与大数据技术相匹配的财务共享中心实验室,在课堂中教师难以用真实企业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学生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考核方式以传统的考试和考查为主
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第一、第二学期在原专业进行修读,第二学期期末按照《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专业实验班选拔方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报名选拔,按照“第一学年的成绩+选拔笔试+选拔面试”进行择优录取,后续学期的考核方式与普通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一致,以“平时+笔试”为主。平时成绩的考核一般以课堂考勤、随堂提问及课后作业为主,这些考核方式虽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学情的数据,但学情反馈的数据比较单一,不能做到全面、及时的监控,教师无法及时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和实时答疑,不能实现数据驱动教学。对于笔试,考核的内容多为教材例题、课后习题或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经典案例题。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惰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且能轻松获得学分,会选择将类似题目的公式、会计分录等直接背下来,懒于主动思考题目背后的真正知识和延伸内容。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线上协作、场景重构模拟操作、计算机操作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考核程度相对较低,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此外,会计实践课程采用考查的方式,手工实践的考核由任课教师依据学生的出勤和学生手工做账情况评出实习的等级,电算化实训或云实训的考核由系统直接打分评定,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则由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和论文评定,考核方式随意性较大。
(四)教师团队的特色课程知识储备不足
“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的教师团队包括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承担导师任务的教师。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具有东盟国家相关的财税知识、大数据技术等的知识储备。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专业的授课教师一般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由于不少东盟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需要广泛地收集资料,自行编制教材,课前课后疲于准备教学内容,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自我再学习,更难以储备和更新知识。此外,大部分大数据技术应用层面的课程属于理科,会计专业教师多是文科背景,虽然教师能基本掌握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技术,但是专业和认知限制导致教师对于数据不敏感,只能够简单使用大数据信息,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认知还处于浅层次,没有认识到数据分析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难以深入挖掘丰富的数据资源。因此教师的数据筛选、收集、分析、整合及应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承担导师任务的部分教师较年轻,没带过研究生,导师工作经验少,责任心也不够强;部分有经验的导师授课任务重,难以顾及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日常管理并进行有效的指导,造成了“导师”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
四、大数据背景下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措施
(一)培养特色与优化课程设置相契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东盟国际会计人才的转型升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体现出“大数据+东盟”的特色,应优化东盟国际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第一,在专业主干课中,新增《国际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并将专业选修课中的《Excel财务管理》《云会计与财务共享》《中国东盟税制比较》改为专业主干课,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第二,在专业选修课中,新增《东盟企业管理》《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大数据经济管理分析与预测》,以提升学生的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第三,公共选修课中的艺术类新增《东盟国家音乐欣赏》课程,其他类新增《东盟国家民族风情》《东盟国家文化遗产》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第四,在专业实验课中,新增《东盟会计与财务课程实训》,以夯实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实践课程,对校内的会计实验课程进行改革,由着重“手工账”实践转变为注重财务共享或模拟沙盘实践的课程;创建东盟会计实训基地及东盟所在国企业实习基地,鼓励和帮助学生到与东盟国有贸易往来的合资企业实习;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撰写以东盟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案例论文,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案例论文中,提升学生的发现、分析问题和跟踪本学科发展的能力。对东盟国际会计专业课程优化后,与东盟、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由19.23%提升至44.44%,凸显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东盟特色。东盟国际会计专业课程优化前后对比如表1。
为了落实优化新增的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国内外、校内外课程资源,引入国际化的跨境、跨学科课程体系,推动课程设置改革。在课程资源共享上,有两条途径可取:一是建设特色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将东盟国家合作高校的资源共享于该平台上,其中包括将合作学校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料进行共享,便于学生日常学习和对毕业论文相关文献的查找。这不仅可以增加拓展专业知识的渠道,还有利于学生挖掘自我兴趣与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科研工作。二是建立联系枢纽点。多所有合作关系的东盟高校之间可建立东盟国际会计人才联系枢纽点,以此促进师生在学术上的交流与沟通。
(二)人本管理与创新教学方式相结合
一是转换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课堂的参与度。为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转换当前教学模式。“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是解决课堂系列矛盾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课前思考,课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提炼、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对学生数据所反映的问题提供适应性反馈等,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要地位。二是弱化灌输简单重复的会计核算知识,强化帮助学生建立会计思维体系与分析方法,提高
学生适应未来环境条件变化的能力。三是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东盟国际会计专业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所开设的特色专业,除了可以利用上述创新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特殊性,革新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东盟国家小语种、东盟风俗文化等理论课程,应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当前教学方式当中;对于专业理论课程应充分引用具有东盟背景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等,通过学生的能动学习,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实践课程应构建与大数据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财务共享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1 东盟国际会计专业课程优化前后对比
(三)多元考核与改革考核方式相融合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东盟国际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对该专业会计人才的严格要求,应大力鼓励创新东盟国际会计专业人才的多元考核方式。首先,大力倡导线上考核。教师通过小组协作、线上操作、构建虚拟应用场景、模拟实验平台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其次,丰富考核形式。通过引入案例分析、现场讲解、网上答题、拍摄短视频等考核方式,减少应试考题;同时可以尝试让学生收集、分析和撰写东盟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考察。再次,量化考核内容。教师将考勤成绩、线上学习进度、课堂表现、线上互动投票、线上头脑风暴、作业成绩等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中,对于发表专业论文、参加学科竞赛等专业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在丰富期末考评形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视域和综合素质。最后,完善实践教学评分体系。教师应合理设定手工实训和小组协作任务的详细评分标准,对于云实训系统的评分标准,教师和学生也应深入了解,避免人为原因造成考核等级降低的情况发生。同时应加大实践课程在考核中的比重,以提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四)多项举措充实特色专业师资队伍
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区域内各国经济与贸易往来,人才培养是关键,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执行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学校采取多项举措充实特色专业师资队伍,首先,积极采取“内培外引”的政策,充实特色专业发展急需岗位的师资队伍。“内培”就是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将专业教师送往东盟国家的高校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在访学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教师一边参与对方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边到东盟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在实践的第一线吸取新的知识,在掌握更多东盟企业管理经验的同时,提升特色专业知识储备。学校同时还选拔部分教师参加东盟及大数据方面课程的培训,以不断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外引”就是学校通过聘任东盟国家高校的专业教师来校授课,或者聘任在东盟企业中任职、具有丰富会计职业经验的财务人员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指导。此外,近年学校不断引进大数据方向的博士,以充实师资队伍。其次,学校应采用“传帮带”的模式,指定1名有经验的老教师负责指导2—3名青年导师,通过传授做导师的经验,带领青年导师尽快成长,进一步提升青年导师的责任心。
五、结语
中国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成员国,在东盟财经人才的供给方面应当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共同适应快速发展、形式多变的社会需要。随着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针对现阶段会计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基于多年的经验,应加大对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力度,针对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需求创新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输送应用型国际会计人才。●